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2010-02-11潘亚妹张海莲
潘亚妹 张海莲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032200)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民间称之为“烧心”,属中医“吐酸”范畴。本病是一种高发慢性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酸长期侵蚀还可能导致食管狭窄、食管腺癌等。西医采用制酸剂及促进食管、胃排空药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能获得良好疗效。但由于其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多数病例在半年内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如在症状出现时辨证施治,加服中药,则可取得标本兼治之功。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2月选取门诊患者38例。其中男17例,女 21例;年龄25~59岁,平均42岁。具备以下特点:均为初诊患者,临床表现为胃、食管反流,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部分患者伴有咽下困难。未选取伴发出血或贫血的严重食管炎者。并经专科检查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心绞痛、食管癌等疾病,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常规应用西药治疗。
辨证及治疗方法
热证:症见吐酸时作,嗳酸腐气,胃脘饱闷,大便臭秽,口干口渴,或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饮食所伤,痰湿内聚,郁热互结,胃浊不降,则见吐酸时作、饱闷嗳腐等症;情志失和,肝火内郁,见易怒胁痛、口干口苦等;舌红、苔黄厚、脉弦滑乃肝胃郁热之征。先辈朱丹溪善于苦辛通降,寒热并用,开郁与降逆相济的方法,可收到泻肝郁和胃之功,实为经验之谈。现代多用左金丸加味。方中君药黄连折肝火,臣药吴茱萸辛通下达开郁结。本方配伍精简,对肝郁化火、胃失和降所致嗳气吐酸、口干口苦、两胁胀痛等症确有疗效。临床多加乌贼骨制酸和胃;食滞不化者加鸡内金、焦三仙等化积之品。
寒证:比之前者,寒证吐酸在临床中更为常见,尤见于老年慢性患者,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尺或缓弱。制方也较为丰富。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等。常用药物参、苓、术、草甘温益胃;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行气降逆;脾胃虚寒,寒滞中焦者,可用吴茱萸温散肝郁;脾虚不运,湿浊留恋,苔白腻者,可加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化湿;丁香味辛无毒,若中焦虚寒、肝气不舒而吐酸者,尤为适用。总之,只要掌握了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之法,皆可随证化裁,灵活应用。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2007年7月 18日就诊。自诉泛酸、烧心2年,自行服用甲氰米胍等可缓解。1周前因过食冷饮上症加重,伴嗳气胸脘胀闷,倦怠,大便溏。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患者素体不足,脾胃虚弱,是导致吐酸的主因。过食生冷,寒积胃中,是发病的诱因。辨病胃吐酸,辨证为寒证。患者经西医消化内科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常规服用西药6周。中医以六君子汤为主方,初患者寒象明显,重用吴茱萸,酌加川椒、肉豆蔻以增加温中和胃之力。续以六君加减调养,患者病情逐步减轻,半年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体会
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吐酸一证的调护。首先必须饮食适度,起居有节,情志调达,来预防本病的发生。如若患病,更应积极治疗及调护。中医认为“久酸成噎”,亦指吐酸虽为小疾,延误治疗或可致噎膈反胃的重症,不可不慎。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确实收到了简、效、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