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举隅
2010-02-11刘永军
刘永军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妇幼保健院,014400)
中医学认为瘀血是血不归经,溢于脉外,或停滞于脏腑、体腔,或积留于皮肤、肌肉的一种病理变化,即凡属于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瘀血停滞所致的有关病症均属于瘀血的范畴。瘀血古亦称之为恶血,它不但失去血液的功能,而反以为害。
瘀血常见症状如下:①疼痛固定,有锥刺感,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外伤史;②肢体胸腹有异常肿块,经久不消;③皮肤颜色形成的变化,如红肿、黯黑、斑块、粗糙或蛛纹丝缕等;④唇舌的变化,如唇舌青紫或舌面舌边紫色、紫斑、瘀点;⑤脉象多细涩等;⑥排除: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证;积热,必有舌干口渴;气虚,似痛不痛及痰饮等症。
瘀血的治疗,《内经》云:“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血实者决之”等。医圣张仲景为活血化瘀的具体应用开创了先河,如《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载有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治妇人病症;下瘀血汤、大黄虫丸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又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失笑散治心腹痛;金代李杲《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代《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园《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的心腹胃脘痛。王清任提出“百病不离乎气,不离乎血”,著《医林改错》,勇于创新,对活血化瘀学说有了重大贡献,制定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22个治瘀方,其中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至今仍广泛应用。唐容川在出血性疾病中有离经未出之血的看法,总结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等治疗血证的四步之法,为活血化瘀法做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近代名医张锡钝继承发挥前人的经验,创立了活络效灵丹,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根据历代医家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法与其他治则相结合,治疗一些确有血瘀的疾病,往往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例如下。
温经止痛与活血化瘀治疗绝育术后遗症
患者,女,32岁,初诊日期:1998年 8月 20日。半年前做绝育手术,术后月经半月一行,量多,色黑,有块,小腹痛拒按,其他医院诊断为“术后粘连”,经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后每逢经期腹痛欲死,丧失劳动能力,多方服药无效,求诊。查主症如前,自述小腹冰冷,舌质紫暗,苔白滑,脉弦。辨证为宫冷血瘀,处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川芎10g,炮姜10g,延胡索 10g,五灵脂 10g,赤芍、白芍各10g,小茴香10g,蒲黄10g,肉桂 5g,当归 10g,没药10g,牡丹皮10g,乌药10g,益母草15g,泽兰叶10g。服上方3剂,诸证明显好转,继服3剂,经停后仍有轻微腹痛,后经上方与归脾汤加减调治半年,诸证悉除,正常参加劳动。
和解少阳与活血化瘀治疗颅脑外伤后遗症
患者,男,25岁,初诊日期:1995年 6月 25日。于1988年因外伤人事不知,5日后始苏醒,但后遗头晕、头痛、烦躁等症,经中、西医治疗不效,来诊。近时犯头晕、头痛,颈项拘急且有上冲感,头痛如刺,常烦躁,心下堵,手足冷,眠差,大便干,舌苔白根腻,舌尖红,脉弦滑数。辨证属病在少阳阳明且病久有瘀血,处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柴胡12g,半夏9g,黄芩 9g,枳实9g,大枣 4 枚,生姜 9g,茯苓 9g,桔梗 9g,白芍 9g,大黄 6g,牡丹皮9g,桃仁 9g,石膏 45g。上药服 3剂,头晕、头痛减,心烦躁减,心下堵已,大便如常,上方减石膏为30g,又服3剂,诸症已。
舒肝解郁与活血化瘀治疗精神症状
患者,男,48岁,初诊日期:2006年6月。因车祸全身多处骨折,住院治疗1个多月,出院后全身不适,忽寒忽热,活动掣痛,动弹不得,心烦失眠,食而无味,怅然不知所措,舌苔少津,不渴,脉细数。辨证属肝郁血虚血瘀,处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生地黄15g,桃仁 10g,当归10g,赤芍 15g,川芎 10g,红花10g,川牛膝15g,穿山甲10g,桔梗 8g,生大黄6g。6剂水煎服。药尽剂复诊,患者面带笑容诉:服药3剂后,全身如释重负,再服3剂,上述症状若失。
补气益肾与活血化瘀治疗肾病综合征
患者,男,7岁,初诊日期:1993年3月15日。患儿2日前感冒后引起眼睑浮肿。尿常规:尿蛋白(),白细胞3~5个/HP,经西药治疗后好转,停药后化验尿蛋白如前,经某市医院诊为“肾病综合征”。服潘生丁、强的松、消炎痛、VC等药,治疗时好时坏,要求中医诊疗。当时强的松20mg/日口服。患儿面色白,轻度浮肿,尿蛋白(),舌质淡,脉弦细。辨为肾阳不足,气虚不能摄精,初以补肾益气之药,服10余剂不效。沉思良久,细查舌边紫暗,应有血瘀,调整处方如下:山茱萸10g,莲须 10g,山药 15g,牡丹皮 10g,丹参 20g,赤芍10g,茯苓 10g,生黄芪 15g,白茅根 15g,泽泻 10g,熟地黄15g,陈皮10g,红花 10g,坤草15g。上方加减服药 2月余,同时撤减强的松用药,前后调治半年,一切如常,随访5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