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在山区高速公路中车祸伤救治分析
2010-02-10杨建芬
杨建芬
(解放军第六十医院门诊部 云南大理 671003)
随着交通事故的日益增加,院前急救已成为了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为探讨山区高速公路车祸伤特点及院前急救质量,对伤员采取的现场急救及安全转运,院内急诊继续抢救方法。现将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间的750例车祸伤浅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0例均为车祸伤,其中男性600例,女性150例,年龄3~70岁,15~45岁青壮年600例,其中350例为游客,其余是各种车型的驾驶员,当地乘车人,横穿公路的农民。
1.2 急救方式
450例为呼叫急救电话或由警车送入,300例为自行用微型车,出租车,甚至是拖拉机送入。急救服务半径为5~50公里,平均10公里,呼救至出车时间3m in。
1.3 损伤类型
占第1位的是开放性或闭合性颅脑损伤,以硬膜下硬膜外血肿居多,其次为广泛性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第2位是多发伤并肋骨骨折,血气胸,腹腔脏器损伤或骨盆脊柱骨折,第3位为四肢伤。严重多发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休克。
1.4 院前急救方法
急救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对批量伤员迅速进行预检分诊,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急诊监护包括及时转运和不间断的抢救。生命体征不稳定或休克者须积极进行抗休克,气管插管等治疗,同时请相关科室紧急会诊,有手术指征者立即手术。如仅为软组织挫伤等轻伤者行心理支持后入留观室继续治疗。
2 结果
死亡160例,严重伤残50例,中度伤残38例,恢复良好502例,其中伤残者原因多为用简陋工具自行送入,现场末能及时救治或颈部伤,脊柱伤,脑出血后末施行正确的搬运固定等。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颅脑重度挫裂伤,血气胸,内脏破裂,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及低血容量性休克。
3 讨论
3.1 山区高速公路车祸伤特点
因外地来车多不熟悉当地道路情况而致车速过快,长途行驶中遇坡陡弯急,且乡村公路中常有村民横穿,现场急救人员多为知识缺乏的非专业人员所以常导致致残死亡率升高。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伤员在车祸伤时已发生了多次的碰撞,肺心脑等组织在减速力及旋转力的作用下引起了对冲伤,由于惯性及重力作用使头部成为了主要靶器官,脑挫裂伤,颅底骨折,颅内出血均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3.2 院前急救质量重要性及干扰因素
3.2 1 快速反应黄金时间 指从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事故现场所需要的时间,车祸伤死者多发生在伤后30m in,若能在伤后20m in内给予救命性的措施,则30%的受害者生命会因此得救。我院救护车性能和司机素质都比较好,行驶速度快,接电话后3min即可出车。途中医护人员与家属或知情人时刻保持着通讯联系,能了解到现场情况并提出初步指导处理意见。自行送入我院的交通事故伤员中因有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个人行为,如运输工具简单,亲友惊慌失措,就诊时间晚超过伤后黄金时间,或因施救方法不当而使致死致残率升高急救质量下降。
3.2.2 重视现场急救及快速转运质量 750例伤员的救治实践证明急诊医护人员的灵活机敏,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熟练的急救技能,熟悉各种仪器设备性能及操作,将会提高伤者的院前急救成功率并影响后续的生存质量。有资料表明约有60%的人会在车祸后死亡,未死亡者中约70%以上的患者将因失血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失去抢救机会。因此在现场如能及早发现伤情并对心跳骤停,室颤等进行体外心肺复苏,补液以扩充血容量,就地进行有效的止血包扎,固定和及时后送,生存率将达到58%。事故现场及沿途进行的系列有效抢救手段也会明显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救治质量。
安全转运除急救人员的经验外还取决于急救车的配置,我院为较先进的监护型救护车,配有通信设备,除颤器简易呼吸机,给氧输液设备及各种急救药品等。随车医护人员既可以根据伤员数量和伤情变化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又可在现场或途中进行不间断的抢救。对颈椎骨折,脊柱损伤,四肢骨折等伤员在转运途中还应尽量避免二次损伤。
3.3 急诊质量是完成好院前急救的保障
严重车祸伤威胁伤员生命的主要因素是内脏破裂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及颅脑损伤。到达医院后除继续进行全力抢救外,颅脑损伤者应尽早行气管插管。如发现颅内出血压力增高者,应请神经外科会诊尽早行开颅减压术。失血性伤员应迅速抗休克建立多静脉通道以快速扩容。合并胸部伤的伤员除包扎固定外,还可通过闭式引流达到止血及恢复肺功能的目的。
[1]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3.
[2]王一镗.努力提高加强第一阶段救治质量[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94.
[3]赵敬权.高原地区车祸伤55例救治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07,1(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