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邪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

2010-02-10苏艳仙黄清春陈秀敏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9期
关键词:痹证运化经络

苏艳仙 黄清春 陈秀敏

湿邪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

苏艳仙1黄清春2陈秀敏2

痹证是以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均与湿邪关系密切。湿邪是痹证发病的重要因素,祛湿是痹证主要的治疗原则。

痹证 湿邪 祛湿

1广东省阳春市中医院(阳春529600)

2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510010)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病变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一般认为,痹证包括西医骨与骨关节疾病、结缔组织病、免疫缺陷病及其他系统疾病伴发的骨关节病[1]。

1 风寒湿邪是痹证的主要致病因素

痹证的发生,无论是寒邪或热邪,必与湿邪相合为病。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着,既可单独为病,亦容易合并风、寒、热等邪致病。在诸多致病外邪中,尤以湿邪与痹证关系密切。《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无湿不成痹”;《素问·评热病论》曰“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内所阻,不能宣汗,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可见风寒湿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因素。吴鞠通将痹证病因分为风寒湿邪及风湿热邪两类,其《温病条辨·中焦篇》曰“大抵不过寒热两条,虚实异治”。湿病之成,不外内外两种途径。外湿多因久坐湿地,涉水冒雨,湿衣贴肤,或汗出当风,风夹汗湿内袭,或久居湿冷之地,或水中作业,水毒为患,外来致病因素超出机体正常范围,机体御邪之力不足,发为湿病,日久可化热生痰。内湿多因嗜食肥甘厚腻,沉湎醇酒,或不节饮食,好食生冷之品,导致脾胃受损。脾主运化水液,脾虚水湿不化,聚水成湿,湿聚为痰,流注经络关节[2],所谓“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2 湿热痰瘀阻络为痹证的主要发病机理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留注凝涩而得之”,明确提出正气亏虚,风寒湿邪外袭,痰瘀痹阻经络是痹证发生的病理机制[3]。清代医家董西园谓“痹非三气,患在痰瘀”。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侵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气伤则运化失常,加重湿邪停滞,不能运行血液,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寒湿痹阻日久不愈,湿郁则热生,热入实中,湿热内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留注于肌腠筋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经脉痹阻,发为该病。陈昆山认为痹证病机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肝肾筋骨,加之寒湿、痰浊、瘀血、风邪等互为影响,凝聚不散,导致经络痹阻,血气运行不畅而成[4]。痹证主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湿邪久滞不去而成痰瘀,痰瘀胶结筋骨关节,缠绵难解,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湿气胜者为著痹,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滞不移,是为著痹,亦阴邪也”。

3 痹证临床表现多与湿邪有关

痹证临床上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风、寒、湿邪侵袭,流注关节经络,闭阻经络及肌骨,气血运行不畅,甚则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景岳全书》所谓“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风为百病之长,湿邪夹风邪侵袭人体,“风者善行而数变”,故痹证早期疼痛常呈游走状,走注无定。随着病情发展,湿邪为主要矛盾,痰湿、瘀血凝滞,胶结难解,故中晚期患者肿痛关节部位固定不移。湿为阴邪,重着黏滞,凝聚经络胶着不去,令气血不行,故关节肿胀、肢体麻木、有重着感,受寒时疼痛加剧,得温可稍舒,病程缠绵难愈。湿阻营气,经脉失养,故痹证患者常出现关节挛急症状。湿聚为痰,血滞成瘀,瘀血痰浊阻滞气血经脉,导致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甚者功能障碍。正如《金匮要略》所言“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湿邪郁久化热,局部关节红肿灼热。“湿胜则肿”,痹证常可出现关节肿胀,还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以及四肢肌肉萎缩等关节外表现,究其原因与湿邪密切相关。湿热内蕴,湿邪化热伤阴,可出现低热、潮红等症。湿滞郁结,血行不畅,发为结节。“脾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痹证日久,湿滞脾胃,脾气虚弱,运化功能不足,气血不得生,故患病日久者可出现贫血;“脾主身之肌肉”,脾气虚失于健运,清阳不升,发散无力,则四肢营养不足,肌肉萎缩。

4 祛湿为治疗痹证之大法

湿邪对痹证的发病、发展及预后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治疗痹证的首要任务即为祛除湿邪。张仲景《金匮要略》言:“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汗出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吴鞠通有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理气”。治痹之湿邪不外乎温、燥、化、宣、通、渗,同时必须注重调理气机,具体有祛风胜湿、健脾化湿、温阳散寒化湿、淡渗利湿、宣肺调气化湿、清热化湿6种方法,若数法合用,效果尤佳[5]。痹证治疗以祛湿为主,同时应注重健脾护胃。“脾为生痰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任何原因导致脾胃虚弱,皆引起水湿停滞,聚而成痰,痹阻经络,发为痹证。同时,湿邪之为病,必借脾胃之运化,所谓脾能胜湿,祛湿重在运脾也。因此,健脾祛湿亦是治疗痹证之重要方法。清代名家汪文绮于《杂证会心录》曰:“脾气健运,则散精于肺而肌腠坚固,外邪无由而入”。张延昌教授治疗痹证时注重固护胃气,脾胃得健,水湿得运,痰湿自去,痹证自除[6]。陈湘君教授认为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与痹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有密切的联系,脾胃虚弱,内易生湿浊,外不能抵御外湿侵袭,因此必须重视健脾化湿法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7]。

5 结语

从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原则方面看,痹证与湿邪关系密切。正气不足为发病之本,风、寒、湿外侵或湿邪内生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阻络为发病之标,而尤以湿邪为病最为重要。湿邪在痹证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湿邪是痹证发病的重要因素,祛湿是痹证主要的治疗原则,故诸多医家采取从湿论治痹证的原则,均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1]朱良春.痹证治疗必须抓住三个环节,重点解决三大主症[J]. 河南中医,2008,28(2):1 -5.

[2]何慧萍.顽疾沉疴从湿论治[J].山西中医,2008,24(3):59-60.

[3]彭江云,李兆福,刘路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学与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2):46-48.

[4]高生,许新辉,刘小惠.陈昆山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J].江西中医药,2004,35(5):5 -6.

[5]丁元庆.论痹证当重除湿 [J].光明中医,2001,16(1):23-25.

[6]王智明.张延昌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学术探讨[J].中医药通报,2009,8(1):15-17.

[7]赵蓓俊.陈湘君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经验[J].河南中医,2009,29(3):247 -248.

R255.6

A

1004-745X(2010)08-1542-02

2010-11-27)

猜你喜欢

痹证运化经络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经络考证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经络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