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69例的护理体会
2010-02-10何文革张莉梅李爱菊杜淑红张晓杰
何文革 张莉梅 李爱菊 杜淑红 张晓杰
(黑龙江大庆第二医院门诊 黑龙江大庆 163461)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染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几年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越来越严重。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播,多发生在7岁以下的儿童,夏秋季多见。患儿多起病突然,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等处出现疱疹溃疡,少数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可并发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69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精心的临床观察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69例手足口病患儿,男38例,女31例,年龄最大的7岁,最小的1.5岁,患儿均有发热症状,口腔粘膜周围出现水泡和粘膜疹,手足臀部出现疱疹和斑+丘疹,疱疹多发生在手心或足底。部分患儿还出现吞咽困难、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治疗
所有患儿均给于抗病毒和支持对症治疗,控制发热,对症护理。
1.3 结果
经治疗,所有患儿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5~10d。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发烧和疱疹,确定为手足口病时,应将患儿及时隔离,限制患儿和家属随意出入,保持病房空气的流通、清洁,病房定时紫外线消毒。加强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儿在接触物品时要消毒双手,对餐具、玩具等物品用含氟消毒溶液擦拭或用0.3%过氧化氢液消毒。
2.2 密切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
由于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A 16和E71 2种病毒感染引起,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脑炎,危及患儿生命。护士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心率。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给医生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急救措施。
2.3 发热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都出现发热症状,大多数患儿是中、低度发热,嘱患儿多饮水自尿液排出,无需特殊处理,如体温超过38.6℃,可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给予尼美舒立、泰诺等退热药。患儿由于发热精神和体力多很差,应注意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并加强护理巡视,观察降温效果,对出现呕吐和腹泻的患儿应及时清理分泌物并消毒,更换污染衣物,同时补充液体,加强营养,保持体力。
2.4 皮肤护理
患儿的衣物要保持干净、清洁,经常更换。衣服要宽大、柔软,尽量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各种刺激,勤洗手,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以防止抓破皮疹造成皮肤感染。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洗剂。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保持臀部的干燥,随时清洗消毒更换衣物,避免发生感染。
2.5 口腔护理
患儿由于口腔周围出现疱疹,因疼痛拒绝饮食、流口水,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可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避免使用刺激性液体,对口腔已有溃疡患儿,可用鱼肝油或维生素Bz粉剂直接涂在溃疡面上,辅以消炎止痛药缓解疼痛,促使糜烂愈合,预防细菌感染。
2.6 心理护理
因患儿发病突然,家长对疾病认识不足,缺乏经验,患儿必须隔离治疗。患儿和家长多很难接受,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慌不安的心理,医护人员必须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向家长介绍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取得患儿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对患儿要亲切、和蔼,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取得患儿的信任,以利于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7 饮食护理
因患儿发热,精神和体力多受到影响。因此,患儿应给予高营养、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吃多餐,多喝水、多吃水果。不吃刺激性食物;对于因拒绝饮食的患儿,应及时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脱水。
2.8 健康指导
患儿痊愈出院时应指导患儿家长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儿童餐具、玩具定期消毒;家庭室内多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多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有流行病期间儿童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3 体会
手足口病是夏秋季常见、多发的传染病,儿童发病率高。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就诊的患儿,对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或可疑患儿,做好消毒隔离,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病情监测,给予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并认真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避免医院内感染。
及时有效护理工作,不仅能使患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减轻患儿及其家长的痛苦,提高治愈率,使患儿得到早日康复,健康成长。
[1]陈柳君.1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14):1275.
[2]张健.利川市234例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19.
[3]朱楠楠,赵兴娥,李玉爱,等.36例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9,3:121.
[4]郝慧杰,高秀丽,华莅平.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