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CT诊断分析
2010-02-10廖雪燕郑俊琼王建文
廖雪燕 郑俊琼 王建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放射科 福建龙岩 364000)
周围型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首选及最可靠的方法为CT检查[1~2]。本文对55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在强化扫描时的CT表现作一总结,探讨CT对其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2008年5月到2010年1月经手术或胸穿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年龄42~80岁,平均56岁。
使用美国GE公司64排螺旋CT机,进行常规扫描全肺及动态增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最深的一侧肋膈角底部,扫描时间0.5s/周,准直器0.625mm,螺距0.89,FOV 360mm,重建层厚6mm。增强扫描对比剂用欧乃派克,采用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射给药,注药速度2m L/s,总量100m L。常规标准算法重建图像(窗宽350Hu,窗位40Hu)。
2 结果
(1)病变部位:右上叶12例,右中叶7例,右下叶11例,左上肺15例,左下肺10例。
(2)病变大小及形态:肿块最大经线2~10cm,3cm以下者18例,3~5cm26例,6~10cm11例。病灶呈圆形、椭圆形8例,占14.4%分叶状47例,占85.5%。
(3)病灶边缘:清楚者3例,毛糙有细小毛刺者12例,棘状突起改变者6例,有粗长毛刺者2例。
(4)病变密度:30例显示病灶密度不均匀,表现为细支气管充气征16例,空泡征10例,空洞征4例。3例病灶内可见点状钙化。
(5)病灶周围征象:胸膜凹陷者24例,血管纠集征28例,炎症30例。
(6)其它:纵隔淋巴结肿大23例,胸腔积液17例。
3 讨论
当发现肺内结节或肿块以后,重要的是定性诊断,因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关系到病人的预后及生存率。通过以上的诊断资料分析,提高定性诊断准确性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3.1 边缘征象对诊断的意义
肺癌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内结节影及团块状影,结节边缘的形态学特征可做为鉴别肺癌的重要依据。边缘特征包括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等恶性结节[3~4]。(1)分叶征: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脉管系统等肺支架结构阻挡或肿瘤浸润性生长形成,呈三维生长,分叶有深浅分叶之分,分叶明显甚至形成较深切迹者更可能是恶性肿瘤,经MPR重建可多角度显示,减少假阴性。(2)毛刺征:肿瘤间质与血管向瘤外生长和瘤细胞向外蔓延所致,恶性病灶毛刺的特点是短、细、密,以远肺门侧显示概率最高,经64排减薄图像并MPR重组可清晰显示。(3)血管集中征:周围的血管向结节聚集,因肿瘤血管多为支气管动脉供血,聚集血管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以近肺门侧显示佳,增强后动脉期经MPR重建出肿瘤血管,避免漏诊。(4)胸膜凹陷征:结节与胸膜间条状及三角形影,以肺癌多见。此征的显示也以MPR显示为好。
3.2 增强CT对诊断的意义
肺内结节及团块状影在平扫无法获得足够信息时,可行增强检查,以获取更多信息,增强后行图像后处理可较普通CT获得更多、更准确信息。病灶呈均匀强化,动态强化曲线为快升缓慢下降型,峰值到达时间为1m in内,强化范围在20~60Hu之间。本组有42例强化范围在此这内。另外肿块增强后可清晰的显示肿块供血血管,典型者呈血管集束征改变,一但发现血管内瘤栓可明确诊断。
3.3 降低误诊率
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要谨慎行事,因为CT征象没有绝对的特异性,所以要结合临床表现,并要做到认真随访。认真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降低误诊率:(1)充分利用64排螺旋CT机优势,单次屏气可以行全肺薄层扫描,加上功能强大及快捷的图像后处理以获取更多、更可靠的信息;(2)没有典型的边缘征象,不能排除周围型肺癌的可能性;(3)CT定位下穿刺活检,取材部位要适中,即使活检阴性,不能完全除外周围型肺癌;(4)不能忽视临床资料,特别是肿瘤标志物指标,注重随访观察,对明确诊断有帮助。
总之,当肺内出现结节或肿块时,应首选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而后经MPR重组以获取更多的各种肿块征象信息,必要时行穿刺活检,如活检仍为阴性,可抗炎治疗2周后复查,病灶减小或消失,提示为炎症;病灶没有变小,反而增大,提示为癌症。
[1]田新芳.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附60例报告)[N].咸宁学院学报,2008,22(4):332.
[2]卓丽华,龙拥军.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5):649~650.
[3]田锦林,张辉,陈书林,等.螺旋CT三维重建对周围型肺癌及血管集束征的显示[J].放射学实践,2003,18(8):570.
[4]蔡祖龙,高云贵.胸部CT及MRI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27.
[5]刘士远.周围型肺癌产中CT动态增强与肺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3):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