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康复医学实习生教育中的应用
2010-02-10钱红任佰玲
钱红 任佰玲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合肥 230001)
案例教学在康复医学实习生教育中的应用
钱红 任佰玲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合肥 230001)
现代康复医学是门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互渗透结合逐渐发展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医学应用技术学科,该学科应用性强,实习生进入临床不能单纯采取“老师灌、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 康复治疗技术 实习生教育
我国现代康复专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康复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更加迟缓。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师数量相当缺乏,且部分教学工作教师只是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康复医学培训或进修而已,缺乏对康复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严重影响康复治疗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1]。传统“理论至上”理念对学生影响较大,学生忽视动手操作过程,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又叫实例教学,就是以不同的病例,作为实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带教学,比如:在物理治疗时,在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求实习者联系所学的知识,对个案进行分析,并写出报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目的是加强感知印象,增强对理性知识理解,进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1 案例教学的原则
1.1 面向实际,从实际出发
要求教学中所选的病例,包括学生实习后对个案病例分析,必须是真实的,从科室实际工作中选出来的,同时根据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病例和科里的设施因材施教。
1.2 调动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它强调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学生实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自觉的。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组织者,他主要是提供一些个案病例,引导学生积极地找出解决病案的办法,这是种思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1.3 民主教学
案例教学强调集思广益,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
2 案例教学的形式
2.1 小组讨论
可把学生分成几个治疗小组,各治疗老师把问题提出来交给小组讨论,学生运用理论上学习的东西各抒己见,带教老师对通过讨论的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要心中有数,发现学生解决不了,应进行补充完善,然后进行总结。
2.2 排列练习
如“痉挛”为例,如何降低痉挛的方法就是“缓慢、持续、牵拉痉挛的肌群”,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方法操作,暂时不要评价其操作是否正确,适当时指出“让患者肩关节外旋,肘关节伸展,前擘旋后,腕背伸手指伸展,拇指外展”,此时正好和上肢屈曲痉挛模式对抗,各肌张力异常增多的肌肉得到牵拉,同时安排各个学生进行操作练习,随后告诉一些控制痉挛其它的方法,如:作业疗法、物理治疗、传统疗法等一些常见的方法。
2.3 角色扮演
例如,颈、腰痛的牵引、角度、量、按摩手法等,互相扮演不同角色,互相练习,然后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这些学生有操作正确的,有操作不正确的)。
3 案例法的优点
3.1 生动具体、直观易学
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是形象、直观、生动形式,易于学习、理解,更易促进知识
3.2 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在实习生面前,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习者,一方面,教师是整个实习生的主导者,掌握着一切操作过程,引导学习思想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通过共同讨论,不但可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生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理论新知识。
3.3 调动学习主动性
由于调动了每位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好成效。
3.4 培养实践能力
物理治疗学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物理治疗操作技能,学用同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大量患者资料,了解和认识疾病,了解治疗方案的实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2]。
4 讨论
众所周知,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康复知识,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才能适应社会对康复医学人才需求,故而学生实践过程中加入案例教学,更能培养全面技术过硬型人才,我们应把握重点,启发引导,主动投入到学生实习的全过程中。教学实践证明:此教学方面能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及操作应用能力[4],并为社会输送合格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1]张绍岗.高职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4):364.
[2]王于领,黄东锋,王淑珍.物理治疗学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7(6):545~546.
[3]潘敏,陈命家,陈辉等.高职高专临床学生康复医学教育现状和对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4):366~367.
[4]杨纯生,董新春,贾杰,等.康复医学教学中的以深式教学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25~926.
R47
A
1674-0742(2010)10(c)-0127-01
20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