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0-02-10刘保廷
刘保廷
山东省夏津县人民医院检验科(253200)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常用的三大检验常规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临床检验结果日益成为临床诊断、治疗和抢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化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程序,保证高质量的血样标本,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
1 人为因素
1.1 标本的采集
采血部位可分为末梢毛细血管法和静脉采血法,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但有研究表明[1],手指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低,与静脉血相比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因其可防止血样中小凝块的形成,保证仪器进样时标本能充分混匀。采血时所选择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无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还应特别观察标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如遇有患者输液时,应在对侧采血,这样可以减少血样被稀释的可能,避免交叉感染。如果从患者输液留置针处或患者输液的同侧手背抽血,易造成血液稀释,离心后上层血浆没有黏性,还常见样本抗凝不完全的现象,凝块较小,有时肉眼难以辨认,做完之后发现血小板很低和临床不符,这种情况下要与临床联系后重新抽血。采血时一般选择暴露明显的、清晰的、较粗、平直无弯曲易固定的血管,如上肢、肘部的表浅静脉。不宜在关节处等影响活动的部位采血,防止因关节活动不宜按压穿刺点,以防造成皮下血肿。止血带不宜扎太紧,勿让患者反复做攥拳运动,当需要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使用另一上臂。止血带结扎时间最好不超过2min,以免瘀血和血液浓缩,大静脉回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增高或减低[2]。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否则可造成血肿和血标本溶血;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比容等项目测定值偏高[3],因此,采血时应尽量统一采血姿势。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
1.2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
住院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做到专人专送。采血完成后,应尽快送检,采血后要及时与抗凝剂温和地充分混匀,避免晃动血样产生溶血,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送和保存的时间,因为标本保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和升华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均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因而采血后到检验间隔的时间越短,检验结果越可靠。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应放置室温保存,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出血性疾病的标本应尽快检测,全部操作在室温下2h内完成,置4℃冰箱保存不超过4h,如因故不能及时检测,样品必须置冰箱内,但最长不能超过1h。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资料,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保存到24h。低温(4℃)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因此标本保存不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血细胞内外各种成分有梯度差,故在采集、运输和保管、分离血细胞时应尽量避免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积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增高或减低,不能确切反映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
为了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采集标本方式到血样运输、贮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系统全面的认识,操作规范化、完善制度、加强责任心,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
2 生理因素
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正常人一日之内,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均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等剧烈运动,冬季应将患者暖和后再采血。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会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检测结果增高,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 仪器因素
血细胞分析仪只能用仪器配套的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一些血细胞分析仪无配套的校准物,这种情况下,实验室只能使用经二级标准血液分析仪或规范操作的监测系统定值的新鲜血作为校准物对仪器进行校准。有数台的分析仪的需先对其中一台进行校准后,在用新鲜的全血对其他台进行校准。至少半年校准一次。实验室有数台血细胞分析仪的,为了保证不同仪器间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需对每台仪器进行室内质控、仪器校准等,以保证检测质量的措施,此外,还需定期用新鲜血标本在实验室内不同型号的仪器上进行结果比对。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验工作的效率,减少了标本的人为误差,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4 试剂因素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EDTA盐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 ,微凝血块阻塞仪器,影响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1.5mg/m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另外,要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如仪器的每日清洗和定期保养等。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就要在实验的每一步骤中认真操作,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消灭过失误差,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手动检测要认真观察仪器的操作状态,自动进样器检测也要随时观察,不能放上架就不管了,包括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卡管,是否有结果异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妥善处理,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因素的影响,提高检验质量。
[1] 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
[2]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J].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1):79-80.
[3]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