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细菌耐药性的思考
2010-02-10杨生田姜阿芳
杨生田 姜阿芳
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61300)
反复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细菌就会对这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为什么会产生耐药性呢?这是因为任何生命都会对它所生活的环境产生适应性变化,细菌也不例外,细菌的耐药性只不过是细菌在同环境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变化而已。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使细菌体内的部分结构功能发生变化,破坏了细菌体内原有的平衡。平衡的破坏能够在细菌体内引发修复调整,一部分细菌因为体内平衡破坏太大无法修复调整而死亡,另一部分细菌则因为体内平衡破坏较小,通过修复调整重新达到体内平衡而在新环境中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细菌已经具有了耐药性,这些细菌又将这种耐药性遗传给了它们的后代。反复接触同一种抗菌药物,细菌体内就会反复发生修复调整,接触的时间越长修复调整就越精细,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就越强。
由此可以看出,长期反复小剂量使用抗菌药物要比短期内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更容易产生耐药性。这是因为前者对细菌体内的平衡破坏较小,修复调整的成功率更高,且细菌接触抗菌药物的机会较多,修复调整的频率较高,因而修复调整的更彻底更精细。同时也可以看出,多种抗菌机制的抗菌药物同时使用要比单独使用一种抗菌药物更不容易产生耐药性。这是因为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同时作用于细菌使细菌体内多种平衡同时遭到破坏,严重的破坏致使细菌修复调整的成功率更低。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总机制是简单的,但产生耐药性的具体机制却 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一些细菌耐药的具体机制,如:①降低细胞外膜的通透性:通过使减少膜孔蛋白的数量和减少孔径减少对药物的通透性,使药物进入细菌细胞膜内的数量减少。②产生灭活酶:通过生成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灭活酶使药物分解或者失活。③改变靶位的结构:降低靶蛋白与药物的亲和力。④药物外排系统活性增强:使药物排出速度增大,降低细菌体内的药物浓度。
针对这些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具体机制,人们研究出一些新方法试图阻止耐药性的产生,例如发明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细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从而降低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抗菌药物在不断的更新,细菌也在不断的与环境相适应,产生耐药性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你克服了这一种机制它还会产生出另一种机制。虽然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细菌耐药的具体机制,但却永远无法穷尽它,因此试图通过对细菌耐药的具体机制逐一进行研究来达到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目的从长远来看是不可靠的。细菌的繁殖周期太短,对环境的适应产生的太快,人类研究抗菌药物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一种抗菌药物从开始研究到投入市场需要10余年的时间,而滥用抗菌药物致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科学的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有效办法。抗菌药物的滥用能够给社会造成灾难,如果不法分子刻意去培养耐药菌更会给社会造成灭顶之灾。因此,抗菌药物的应用问题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是在危言耸听。抗菌药物的应用必须得到最严格的控制,这个问题应当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