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及黏膜下肌瘤20例分析
2010-02-10谷凤华
谷凤华
辽宁省宽甸县中心医院妇产科(118200)
利用宫腔镜行电切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可替代子宫切除治疗多种宫内良性疾病的先进技术。宽甸县中心医院开展宫腔镜电切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 宽甸县中心医院共进行宫腔电切术20例,年龄35~46岁,其中黏膜下肌瘤切除术5例,均表现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且瘤蒂均已脱出宫颈口,导致贫血2例,异常子宫出血行子宫内膜电切术15例,13例为内膜息肉,2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1.2 选择手术条件
宫腔深度<10cm经子宫内膜活检除外宫内恶性病变;子宫黏膜下肌瘤蒂均脱出于子宫颈口,最大直径5cm。
1.3 手术方法和步骤
术前常规检查,术前3d阴道消毒,口服米非司酮25mg(2次/d)术前2~3h阴道上卡前列甲酯0.5mg(黏膜下肌瘤脱出宫口者不必口服)联合阻滞麻醉,截石位,手术仪器为德国产STORZ,灌流液为5%甘露醇,液面落差100cm。
1.3.1 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
切除带蒂黏膜下肌瘤时,先确定蒂根部,用鼠氏钳钳夹瘤体牵引,以一般手术高频电刀切除全部瘤体,然后宫腔注入灌流液,置入切割镜检查宫内情况,再切除剩下瘤蒂。
1.3.2 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电切术
置入切割镜,先观察宫腔病变,然后自宫底部开始依次后壁、侧壁、前壁于息肉蒂部远端切割,深度达肌层,内膜切除深度达功能层,基底层及其下方1~2mm肌肉组织,两侧宫角用滚球电极破坏内膜组织。二者均术中B超监护,防止子宫穿孔。
2 结 果
20例宫腔镜手术顺利,术毕血K+、Na+、CL-及红细胞比容均正常。
2.1 5例黏膜下肌瘤患者,其蒂皆脱出于宫颈口,瘤体直径3~5cm蒂粗1.0~3.0cm,手术时间40~60min,灌流液用量500~4000mL,术中出血50~80mL。
2.2 15例子宫内膜息肉及内膜电切术,手术时间40~60min,灌液量2000~4000mL,术中出血80~100mL,术后病理:内膜息肉、增殖期子宫内膜。
2.3 术后预防用抗生素3~5d,自觉下腹痛者可用止痛剂,术后阴道排液3~10d。
2.4 术后随诊
受术者术后1、3、6个月各复查1次,黏膜下肌瘤术后第一次月经即恢复正常,内膜息肉及功能性子宫出血者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宫腔线清晰。
3 讨 论
3.1 宫腔镜电切术为非开放性手术,具有不开腹、无切口创伤小、恢复快、出院早等优点。适合于患有经血过多或宫腔良性病变需切除子宫而不愿切除子宫的患者,夏恩兰报道:应用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保守无效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术后复查均无宫腔粘连,近期病率低,远期不影响卵巢功能,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者术后疗效满意,安全可靠[1]。
3.2 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指征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黏膜下肌瘤蒂脱出于宫颈口者,直径3~5cm。
3.3 子宫内膜切除指征
①内膜息肉;②保守治疗无效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病,无生育要求,术前均做盆腔彩超,宫腔镜或诊断为良性病变者。
3.4 宫腔电切术并发症
3.4.1 出血
由于宫腔镜电切割可直视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术中操作切割与止血相兼顾,一般出血不会太多。
3.4.2 子宫穿孔
术者如有宫腔镜检查基础,熟悉子宫解剖并能熟练运用切割器,把握切割深度,可不会发生子宫穿孔。
3.4.3 水中毒
电切术中所用灌流液不含电解质,大量液体吸收入血循环可致体液超负荷,引起低钠血症、脑水肿、肺水肿、急性左心力衰竭,术中应警惕此严重并发症发生。
3.4.4 感染
宫腔电切术术前应阴道消毒,纠正贫血,术后抗炎3~5d可有效防止感染发生。
3.4.5 复发
行宫内膜电切术的,虽可掌握切除范围,但术前仍难完全确定术后患者是否有月经,有时宫腔残存很少的内膜仍可能发生异常出血,或晚期出血,严重的需再次手术或切除子宫,术前应交待清楚。
[1]冯力民,夏恩兰,段蕙兰,等.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158例效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