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监测净化分析
2010-02-10余红燕
余红燕
(张掖市甘州区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张掖 734000)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下简称布病),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表疾病,我国将该病规定为二类动物疫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本病的稳定控制和消灭,对提高人口质量,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甘州区是我省布病流行重灾区,发病早,疫情重。家畜布防从1960年开始监测,至1963年未检出阳性,1963年开始对调入调出的畜禽开始进行检疫,1964年安阳公社余家城大队暴发布病,1964年以后布病波及到乌江、新墩、党寨、碱滩等乡。20世纪70年代后大打布病防治战,1981年经地县布病验收考核小组抽查血检,达到了“控制区”标准。1982年停免,重点放在疫情监测和淘汰净化上,1991年8月由省、市布病考核小组复查,符合农业部[1988]卫地字21号文考核方案要求,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1991至1994年三年未检出布鲁氏菌。但在此期间,我区有感染人的情况发生。
针对在监测中有阳性畜检出的情况及上世纪90年代初有感染人的情况,1995年,我区被选定为全国14个省的15个布病固定监测市(县)之一。
1 监测点的选定和期限
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和新、老疫区的分布、交通、牲畜流动变化以及技术力量状况等诸多因素,1995—1999年,选定花寨、大满、碱滩、乌江、甘浚、龙渠、廿里堡、安阳、沙井9个新老疫点乡(镇)为固定监测乡(镇),其余13个非疫区乡(镇)为非固定监测乡(镇)。2000—2008年把监测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奶牛“两病”检疫和新、老疫点的抽检上,由原先的每两年监测辖区内一岁以上奶牛改为每年监测一遍,同时,对新老疫点内的猪、牛、羊每年进行抽检,又连续监测了8年。
2 监测内容
2.1 监测对象
未接种菌苗的成年母畜和种公畜。以牛、羊、猪为主,包括放牧、圈养、市场交易和屠宰动物。
2.2 监测比例
2.2.1 规模牛场、羊场、猪场为20%。
2.2.2 散养牛、羊、猪以乡为单位,按存栏量的1.0%~0.1%采血检验。
2.2.3 出现流产和睾丸炎症状的畜群,按100%的比例进行抽样,并对流产胎儿、胎盘及流产后一周内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验。
2.3 监测时间
主要集中春、秋两季进行监测。
2.4 监测范围
2.4.1 固定监测乡 每年检查二分之一村,每两年各村轮流一次,受检率要求达到成年牛、羊和的各10%。
2.4.2 非固定监测乡 每年抽查三分之一村,每乡至少抽查成年牛、羊数的2%以上。
2.4.3 市场监测 在农贸市场和屠宰场每年各采集猪血清100份。
2.4.4 病源分离 固定监测乡和非固定监测乡,每乡每年收集流产胎儿、胎盘或流产母畜一周内阴道分泌物5份(以历史疫点为重点)。
3 监测方法
3.1 流行病学调查 着重调查家畜种类、数量、输出输入数量、布病发病史、阳性病畜数、感染率、母畜流产数、流产率、空怀数、空怀率和流行菌数。
3.2 血清学检查 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或平板凝集试验初筛,试管凝集试验正式判定,方法按1989年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农业部畜牧兽医司编写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中的规定进行。
3.3 病原分离 采取流产胎儿、胎盘、流产母畜阴道分泌物(流产后一周内),经接种胰蛋白胨琼脂,在CO2环境下分离培养。
3.4 结果处理 监测结果为阳性的牲畜立即扑杀,疑似反应的牲畜,经3~4周重新采血,再作一次,如果仍为疑似反应时,按阳性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消除隐患。
4 监测结果
4.1 血清学检测 1995—2008年,应用化验室血清学琥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反应共监测牛、羊、猪40 811头(只),其中:监测牛18 884头,检出阳性牛6头;监测羊19 871只,监测猪2 056头,均未检出阳性。对查出的6头阳性畜及时采取了淘汰扑杀等净化处理措施。
4.2 病原菌分离 共收集流产羔及阴道分泌物346份,应用细菌学分离、培养方法检查,未分离出布鲁氏菌。
5 分析及小结
5.1 监测结果分析 通过14年的监测净化,使全区牛的年平均受孕率由1994年88%提高到了93.57%,提高了5.57个百分点,产犊率由95.1%提高到了97.78%,提高了2.68个百分点,成活率由96.38%提高到了97.72%,提高了1.34个百分点,流产率由4.9%降低到2.19%,降低了2.71个百分点;血清学监测阳性检出率降低到了0.03%。羊的年平均受孕率由1994年的70%提高到了82.04%,提高了12.04百分点,产羔率由110%提高到了143.52%,提高了33.52百分点,成活率由92%提高到了95.09%,提高了3.09百分点,流产率由7%降低到4.72%,降低了2.28百分点,血清学监测阳性检出率降低到了0。连续14年流产犊、流产羔等病料中未检出布鲁氏菌。表明我区畜间布病的监测工作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5.2 存在问题
5.2.1 监测比例不够规范 我区牲畜饲养量1 000多万头(只),而每年监测5 000余头(只),仅占饲养量的0.05%,监测比例跟不上饲养量的增长需求。
5.2.2 人、畜同步监测缺乏互通信息,影响监测工作的全方位进行。
5.2.3 十四年中,有阳性畜检出,说明我区畜间布病的监测不容乐观。
5.2.4 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目前条件下,我区的防护条件较差,极易导致人感染。
5.2.5 我区养羊多的乡镇地处偏远,流产羔的收集有一定难度,正常胎儿及其它材料收集比例大,或许是连续几年分离培养未见布鲁氏菌的原因。
5.2.6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牲畜流通频繁,给本病监测带来困难,并留下隐患。
5.3 建议
5.3.1 保障经费,继续立项,继续跟踪监测,加大监测范围和比例,并由政府出面协调,与人间监测同步进行,把布病消灭在死灰复燃阶段。
5.3.2 加快整个动物疫病监测的步伐,提高依法防疫水平。
5.3.3 增强人员防护经费和措施,保护人体健康,使参战人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