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P照射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9例
2010-02-10张晓倩宫振霞李金辉
张晓倩 宫振霞 李金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患者越来越多,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主要原因与皮下
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奎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1300)脂肪厚、局部血运差、脂肪组织受损坏死、渗液引流不畅等有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3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6例;年龄21~78岁,平均55.3岁;患者皮下脂肪3~11cm,平均6.6cm;手术切口暴露时间30min~6h,平均2.8h。
1.2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1]
①最常见于术后5~7d,大部分患者除切口有淡黄色渗液外,无切口疼痛不适,无发热等自觉症状,切口换药时敷料见淡黄色渗液。②切口皮下组织游离,挤压皮下有淡黄色渗液溢出,渗液中可见漂浮脂肪滴。③切口皮缘无坏死征象,切口无红肿感染征,无压痛。④渗出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d培养无细菌生长。本组诊断与上述标准相符。
1.3 治疗方法
腹部切口术后常规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补液,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每天辅以切口换药,然后给予TDP照射。照射距离:照射处皮肤距离辐射板300~400mm,皮肤表面温度保持在40℃,以患者自感舒适为宜。照射时间:每次照射30~60min,1~2次/d,如病情需要,渗出液多者可连续长时间照射或增加照射次数,3次/d。照射后切口消毒,无菌敷料包扎。治疗5d后,观察疗效。
2 效 果
痊愈:切口拆线Ⅰ期愈合37例;好转:切口Ⅱ期愈合,渗液明显减少2例;无效:切口与照射前相比无明显变化0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 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①使用高频电刀时,由于高频电刀产生高温,造成皮下组织浅表性的烧伤和部分脂肪细胞团热损伤发生变性,由于热凝固作用毛细血管发生栓塞,使脂肪组织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的渗液,影响腹部切口愈合。②切口暴露时间过长,在机械作用下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从而引起非细菌性炎症,使组织发生液化。③患者体型肥胖,脂肪层较厚,手术切断血管使血运较差,致脂肪组织发生坏死液化。④患者合并有贫血、糖尿病、低蛋白血症、高血压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组织抵抗力下降,腹部刀口脂肪液化。⑤术中操作止血不彻底,渗血致血肿形成;缝合时错位或留有无效腔;打结过紧使皮下组织血供障碍;过松使脂肪组织留有间隙,渗液积存。TDP照射作用机理:TDP通电后受电转换之热能激化到一定温度,产生一种具有不同波长和不同能量的综合电磁波,其波长范围2~25µm和强度范围28~35mW/cm2,恰与人体自身释放的综合电磁波谱相吻合,一定条件下由人体纵深器官选择性的吸收。TDP照射属于热疗,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效应,从而改善人体体内的微循环系统,提高和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产生出更多的免疫体液,消除炎症和疼痛。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TDP照射,可明显促进脂肪液化的切口愈合。实验研究证明:TDP照射可使血液稠度降低,血液循环的阻力降低,促进血液的通透性而促进炎性分泌物的吸收,改变整个血液循环过程,加强组织器官的修复力,对体内外活血化瘀独具功效。TDP照射能够提高人体各种酶活性,因为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生理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酶的辅助,必须在相关酶的作用下才能进行。TDP能提高胆碱脂酶、乳酸脱氢酶、胃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可使抗坏血酸氧化酶、模拟酶(铜甘氨酸络合物)的活性提高,因而活血化瘀作用明显。TDP照射还具有杀菌消炎作用,通过TDP照射能有效减少渗出,保持创面干燥,防止细菌繁殖,还能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直接消除组织水肿,促进炎症消散,有利于创面组织的修复。
总之,TDP照射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能够加速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消肿、杀菌、消炎,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加快腹部切口愈合。TDP照射具有无毒、无放射性污染,见效快,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可接受性强等优点,很值得推广应用。
[1]苏明宝,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1999,19(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