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010-02-10薛同兵

中外医疗 2010年36期
关键词:抗菌药革兰耐药性

薛同兵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分院 江苏淮安 223003)

1 抗菌药物滥用现状和因素

1.1 抗菌药物滥用现状

抗生素滥用: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目前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已有200余种。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常见,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过多使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客观存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院内使用率为30%。欧美发达国家的使用率仅为22%~25%。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58%,且半数以上为多种抗生素合用。预防性用药占抗生素使用的1/3。术后预防性用药高达93.4%。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5%。中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2 抗菌药物滥用因素

抗生素滥用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从医院、医生,到医药销售企业、医药生产企业,抗生素滥用现象的背后其实掩藏着一条巨大的利益链。医院-抗生素撑着大厦中国医药市场中,抗感染药物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销售额第一位。2000年国家实行的药品分类管理给群众购药带来了便利,但在药店不凭处方即可随意购买抗菌药物也造成了群众滥用。

1.3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在住院的感染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1.7%,普通感染的病死率为5.4%;治疗失败、不良反应增多、细菌产生耐药性、难治性感染增多、医疗费用增加等;另据报告我国每年20万例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40%系滥用造成;我国每年约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用耳毒性药物致聋,其中95%以上由于应用氨基糖苷类药。

2 细菌耐药的严重性和因素

抗菌药物滥用不仅使毒副反应和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同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最为严重的危害是造成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drug resistance)。事实证明,临床所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都有可能出现耐药菌株,而且不少致病菌还会对多种抗菌药物呈现耐药性,即“多重耐药性”。

2.1 细菌耐药性及其发展

早期细菌耐药的表现主要为某种细菌对某类药物耐药。20世纪60、70年代,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一般的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由于能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后细菌耐药性逐步升级,从革兰阴性菌发展到革兰阳性菌。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诱导性β-内酰胺酶可水解包括氧亚氨基类(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曲南等)在内的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多数产ESBLs菌株为多重耐药株,对多种抗菌药包括氟喹诺酮类药耐药。产AmpC酶的多重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复合物也耐药。近年来,又出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大肠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霉素B的β2溶血性化脓性链球菌等[2]。

2.2 影响细菌耐药性的因素和特点

细菌通过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2种机制对抗菌药产生耐药。天然耐药是指细菌固有的抵抗抗菌药的能力,细菌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是细菌变异的结果。抗菌药大量应用时,在巨大的选择压力下,大量的耐药菌被选择,敏感菌被淘汰。耐药基因可以通过转化、转导、接合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使新的细菌获得耐药性。

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1 尽快查明病原,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卫生部出台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中的有关内容,有条件的医院应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根据药敏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应根据感染疾病的种类、病情轻重,结合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抗菌范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药物代谢途径等来选择抗菌药物。

3.2 掌握抗菌药物

按照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选择用药。临床医生要掌握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3.3 科学选用抗菌药物

临床应依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中的有关内容,以及患者的年龄、生理、病理、免疫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3]。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1]杨永弘.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耐药细菌[J].中华儿科杂志,1999,12(12):719.

[2]马越.临床常见耐药性监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38.

[3]杨晖.浅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国中医学,2009,7(8):74.

猜你喜欢

抗菌药革兰耐药性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抗菌药的常见使用误区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兽用创新环保抗菌药的开发及其重要性
抗菌药在宠物临床的合理应用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
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