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脑炎诊治体会
2010-02-10顾芳李荣敏张小龙
顾芳 李荣敏 张小龙
(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内五科 河北保定 071051)
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脑炎诊治体会
顾芳 李荣敏 张小龙
(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内五科 河北保定 071051)
目的 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脑炎的经验。方法 313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住院患儿,采取降低颅内压、抗感染治疗、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其它对症处理,治疗10~14d。结果 治愈294例,留有肢体活动障碍者6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4例随访均死亡,治愈率93.93%,死亡率1.60%,占所有住院手足口病患儿的0.34%。结论 严密观察患儿,早期发现,早期积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患儿 合并脑炎 诊断治疗
我院自2009年4月1日至7月31日,共收治1476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合并脑炎313例,经过对313例手足口病患儿合并脑炎者,采用综合治疗,效果明显,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情况
313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为2009年4月1日至7月31日在保定市儿童医院的住院患儿,男性176例,女性137例。年龄6个月~7岁,其中≤1岁者31例,1~≤3岁者233例,>3岁者49例。意识障碍45例,体温持续不退者212例,伴有易惊或肢体抖动者206例,伴头痛、呕吐者197例,伴抽搐者15例,伴颅神经受累者17例。既往体健。
1.2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
1.3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诊断标准[1~2]
(1)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出现头痛,呕吐,易激惹,肢体抖动,抽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运动障碍,颅神经受累等的之一或多个表现;(3)脑脊液压力可增高,白细胞数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早期可以中性为主,可伴蛋白增高。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处理
(1)生命体征监护,并监测意识、瞳孔,密切观察循环情况,记录24h出入量;(2)吸氧;(3)营养支持,维护水电解质平衡;(4)对症处理,注意吸痰,通畅呼吸道,以及留置尿管等。
2.2 特殊处理
(1)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05m L/kg,4~6h1次,危重者2~4h1次;可同时应用速尿1m L/kg(尤其血压升高者);(2)抗感染治疗:病毒唑10mg/kg,日1次静点;(3)丙种球蛋白总量2g/kg,分1~2d静点;(4)甲基强的松龙,据患儿病情轻重,酌情应用,2mg/(kg·d-1),续用2d停用,危重者按10mg/(kg·d-1)日1次静点;(5)防治肺部感染;(6)其它对症处理,注意电解质平衡,如抽搐者,抗惊厥治疗。
3 结果
313例患儿经10~14d治疗,治愈294例,留有肢体活动障碍者6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4例,随访均死亡,治愈率93.93%,死亡率1.60%,占所有住院手足口病患儿的0.34%。
4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死因为神经原性肺水肿和肺出血,病死率高,因而早期识别、早期救治,成为当务之急。且有对手足口病死于急性肺水肿、心肺衰竭患儿的病理研究发现,其中枢神经组织或脑干组织大量神经元退行性变、炎症和坏死。说明该病肺水肿、循环衰竭的机理为神经源性的。因此针对神经系统病变进行积极和有效干预是阻止手足口病向危重症发展的关键。我们在诊治中包括及时识别神经系统受累,尤其是脑干病变,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措施(甘露醇或间有速尿及白蛋白降卢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以抑制过度炎症反应,中和病毒并避免进一步扩散等),阻断脑炎病情进展,从而降低病死率[3~4]。且颅高压时可首先出现脑干症状。
通过我们的临床诊治,在313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中,病死率为1.60%,后遗障碍为1.92%,占手足口病的0.034%、0.041%;而文献报道[2~3]为0.06%,提示本研究的治疗效果较好。
我们的体会是:(1)严密监护,早期识别,对于手足口病脑炎患儿,除监测心跳、呼吸、血压、体温外,尚需监测意识、瞳孔、对光反射、GCS,末梢循环等。(2)对脑炎患儿,应积极采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治并发症的治疗措施,可采取20%甘露醇、速尿、白蛋白以及3%氯化钠交替使用,必要时尽早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尽早应用早基强的松龙治疗,同时应用保护脑细胞、对症支持处理。(3)动态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
总之,严密观察患儿,早期发现,早期积极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1]陶建平,杨思达,邓力,等.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23~426.
[2]Huang CC,Liu CC,Chang Yc,et al.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w ith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J].N Engl J Med,1999, 341(13):936~941.
[3]Chang LY,Hsia SH,Wu CT,et al. Outcome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s w ith or w ithout stage-based management:1998 to 2002[J].Pediatr Infect Dis J,2004,23:327~332.
[4]何颜霞,付丹,操德智,等.重症手足口病分组监护治疗80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338~343.
R511
A
1674-0742(2010)01(a)-0052-01
20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