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养蚕防病四关隘

2010-02-10王兴华

中国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蚕室养蚕桑叶

王兴华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31)

农村养蚕防病四关隘

王兴华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31)

根据蚕病发生的原因和多年指导蚕茧生产的经验,提出预防蚕病四关隘,即养蚕前彻底消毒,消灭病原菌;高度重视养蚕期卫生,防止病原菌侵入蚕体;增强蚕儿体质,防止蚕病发生;及早发现蚕病,尽量减少损失,以防止蚕病蔓延,获得蚕茧稳产高产。

病原菌;蚕病;食下传染;预防为主

在养蚕业上,蚕病是影响蚕茧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蚕病损失率一向无确切统计,据典型调查,结合产量估算,近年全国蚕病的总发病率约在 15%以上[1]。所有养过蚕的农户,几乎没有不遭受其害的,并且因蚕病危害以至颗粒无收的也屡见不鲜。就目前来讲,蚕病以病毒病尤其是血液型脓病最为严重,占 70%~80%,其次是细菌病、僵病、微粒子病。另外,由于防治大田作物害虫所使用的农药品种不断更新、用药量及用药面积都不断增加,农药、氟化物及硫化物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常常发生[1]。怎样才能使蚕不发病或即使发生蚕病,也不至于造成大的损失,这是蚕茧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我根据蚕病发生的原因和多年指导蚕茧生产的经验,提出预防蚕病四关隘。

1 养蚕前彻底消毒消灭病原菌

1.1 养蚕环境中广泛存在致病病原菌

病原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数量巨大,特别是养过蚕的环境。1头中肠型脓病病蚕在 4龄期中可以形成 6×107~15×107个多角体。病蚕尸体、排泄物、粪便是病原菌良好的保护体,蚕室、蚕具、蔟室、蔟具及周围场所是病原菌的“天然住宅区”。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在农村调查[2]:将蚕室、蚕具上附着物的浸出液进行添食或接种试验,其发病率是:蚕室地面表层土中肠型脓病的发病率为76.7%、僵病为 16.7%;蚕室灰尘中肠型脓病的发病率为 73.3%、僵病为 13.3%;蚕匾中的脏物中肠型脓病的发病率为 73.3%;草绳网中肠型脓病的发病率为 13.3%、僵病 83.3%;蚕座纸中肠型脓病的发病率为 86.7%。把中肠型脓病蚕喂鸡后,鸡排出的粪便致病率可达 100%;蚕沙喂猪,取粪便给蚁蚕添食,发病率达 88.5%。

1.2 环境中病原菌数量变化的规律

在养蚕生产中,病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养蚕期间随着龄期的增加病原菌的数量不断地在增加,蚕未发病不能证明环境中无病原菌的存在。在整个蚕期内,养蚕前经过蚕室蚕具的消毒,病原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因而稚蚕期的传染源相对较少;但是,随着蚕龄期的增加,由于人为的活动、桑叶的饲喂、蚕座面积的扩大,尤其是弱小蚕和病蚕的零星发生,环境中的病原物逐渐增多,到 5龄及上蔟时达到高峰。如果此时不经消毒就饲养下一批蚕,则小蚕一开始就处于多病原的环境中,必然会暴发蚕病。就全年的情况来看,一般春蚕期与上年秋期间隔时间长,一些病原物已经死亡或致病力下降,所以春蚕期病原的数量及传染率降低,加之春蚕期叶质优良,气候条件适宜,发病较少。夏秋蚕期,因每季蚕间隔的时间短,环境中不仅病原积累的数量多,而且病原新鲜、毒力强,故夏秋蚕发病率高。所以,各期蚕收蚁前都要彻底消毒,力求将病原物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目前农村养蚕消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不重视,洗刷消毒不彻底;二是消毒技术标准掌握不严,药的浓度不够,喷洒不均匀,没有打扫、清洗就进行消毒。三是重视养蚕前消毒,忽视蚕期、蚕后的消毒;四是重视春蚕期消毒,忽视夏秋蚕期的消毒;五是重视小蚕室的消毒,忽视大蚕室、贮桑室的消毒;六是重视大蚕具的消毒,忽视零星小蚕具的消毒;七是重视室内消毒,忽视室外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八是蚕室、蚕具不是 1次准备齐全后全部消毒,而是现找现用。以上这些都严重地影响消毒的效果,给病原菌留下了可乘之机,造成蚕病常年发生,影响蚕茧产量和效益。

1.4 养蚕前要彻底清洗、消毒

必须坚持一扫、二洗、三刮、四消的消毒原则。一扫:养蚕室内外、周围环境彻底清扫,蚕沙堆放地重点打扫;二洗:蚕具在流动的水中洗刷干净,在清洁地方曝晒,蚕室能用水冲刷的,尽量用水冲刷干净;三刮:泥土地面的蚕室,刮去地面 3~4 cm表土,换上新土;四消:蚕室内外、蚕具等,先用 5%~10%新鲜石灰浆消毒,然后用含有效氯 0.5%~1.0%(或 2%甲醛溶液)的药液消毒(药液浸泡效果好于喷雾消毒),小蚕具如蚕筷、小蚕线网等用水蒸煮消毒。待蚕具搬入蚕室后,密闭门窗,再用药物熏烟消毒。通过严格彻底的消毒措施,达到减少和消灭病原菌的目的。

2 高度重视蚕期卫生防止病原菌侵入蚕体

彻底消毒的说法是相对而言的,消毒后不可能一个病原菌也没有,只是尽可能地控制在不使蚕发病的数量以下。所以,收蚁后还要加强蚕期的消毒防病,防止残存的病原菌与蚕体接触,并且尽可能地切断传染途径,这是消毒防病的第 2关。

2.1 重视整个蚕期的卫生

一是进蚕室换鞋,在蚕室门口撒 1层新鲜石灰粉,以防鞋底带入病原菌;二是给桑前和除沙后要洗手,不可用手捉病蚕不洗手再捉健康蚕;三是不经消毒的用具,禁止带入蚕室内使用;四是每龄用过的蚕网、塑料薄膜等,要消毒后才可使用;五是每天对蚕室地面用含有效氯 0.5%的漂白粉液消毒,除沙后也要进行消毒;六是病死蚕要投入消毒缸;七是搞好蚕室内外卫生,妥善处理好蚕沙;八是严禁在蚕室内堆放桑叶,采桑用具和除沙用具要严格分开。

2.2 注意桑叶卫生

一是加强桑园管理,消灭桑园害虫。桑园害虫不仅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而且多种桑园害虫的病原与家蚕交叉传染(如野蚕的微粒子病、细菌病、真菌病、病毒病),得病后的桑园害虫尸体、排泄物污染桑叶,是造成蚕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加强桑叶消毒,确保叶质优良。稚蚕用桑采回后消毒,壮蚕用桑先消毒后采叶,所用药液为含有效氯0.1%~0.3%;三是采桑用具和贮桑场所要每天消毒,防止造成桑叶 2次污染和变质。四是采桑量要与蚕食桑量相适应,尽量缩短贮桑时间,防止桑叶贮藏时间长而造成水分和营养的消耗。五是要防止桑叶贮藏期间产生蒸热和湿叶贮藏造成桑叶变质,防止桑叶接触蚕沙。

2.3 保持蚕座卫生

定期对蚕体蚕座消毒,严格分批提青,坚决淘汰迟起、迟眠、病弱小蚕是保证蚕座卫生、减少蚕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每龄饷食和加眠网时,在蚕座上撒防僵粉(或防病一号),能有效地减少蚕座病原菌数量,防止蚕座内的蚕病传染。新鲜石灰是消灭病毒和隔离病原菌的常用药剂,每天使用,能起到干燥蚕座和隔离、消毒防病的作用。试验调查证明[3]:发生中肠型脓病后,如不及时淘汰病蚕,又不进行蚕座消毒,最终发病率达 71.7%;只淘汰病蚕不消毒,发病率是 25.0%;淘汰病蚕后,用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发病率下降到 10.3%。

2.4 及时处理蚕沙

蚕沙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据试验,1头中肠型脓病蚕,每天排粪中的病毒,4龄期可达 16万个,5龄初可达 160万个,5龄中期可达 2 000万个,这些病毒具有极强的感病力,如把蚕粪风干成粉喂蚕,发病率高达 90%以上[4]。因此,要及时处理蚕沙,将蚕沙发酵后作为肥料。千万不可在蚕室或桑园周围摊晒蚕沙。

3 增强蚕儿体质 防止蚕病发生

病原菌沿特定的途径进入蚕体后,能不能发病与进入蚕体的病原菌数量及病菌致病力有关,但病原菌数量与致病力的最低限与蚕本身的体质强弱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3.1 选用抗病蚕品种

蚕品种的抗病性能是关系到蚕抵抗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抗病力强、优质高产的蚕品种,是夺取蚕茧丰收的基础。在生产上根据养蚕季节的特点和饲养水平决定饲养的品种,具有深远的意义。如山东省春季一般饲育鲁七 ×9202、春蕾 ×镇珠、菁松 ×皓月等多丝量蚕品种,而夏秋季则饲育秋丰 ×白玉等对不良环境敏感程度差的蚕品种[5]。

3.2 良桑饱食

桑叶是蚕的营养来源,是保证蚕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从桑叶的数量及质量上满足蚕的需要可以增强抗病力。饲养过程中,一是要抓好稚蚕用桑,确保稚蚕良桑饱食,建立稚蚕专用桑园,精选适熟桑叶饲喂,保持桑叶新鲜。如稚蚕期叶质差又不能饱食,将会严重削弱蚕儿体质。另一方面,5龄蚕的抗血液型脓病病毒的能力是 1龄起蚕的 1 400倍[6],说明稚蚕的抗病力较弱,食下少量病原,即会染病,并且通过蚕座传染而蔓延;所以抓好稚蚕用桑对提高蚕的体质是很重要的一环。二是壮蚕用桑与环境的相互调节。在高温干旱的季节,日间可添湿桑叶喂蚕,既可保证桑叶新鲜,又可降低蚕座温度,提高蚕的食下率。但切忌湿叶贮藏,否则会加快细菌繁殖。在高温多湿,特别是长期阴雨的条件下,连续喂湿叶,容易造成蚕座蒸热;因此,应减少给桑量而适当增加给桑次数。

3.3 饲育环境优良

温湿度和气流是蚕生活所必须的因素。稚蚕与壮蚕对温湿度的要求不同。稚蚕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较强,而大蚕则较弱;反之,稚蚕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较弱,而壮蚕则较强。因此,稚蚕要防低温、干燥,壮蚕要防高温多湿。但过高过低的温度对稚蚕壮蚕都是不利的,一般 1~2龄温度 27~28℃、相对湿度 85%左右;3~4龄温度 25~26℃、相对湿度75%左右;5龄温度 23~24℃、相对湿度 70%左右。此外,通风条件差、空气不良、蚕座蒸热等,都容易导致蚕病的发生与蔓延;因此,要做好蚕室饲养环境的调控工作。

3.4 做好眠起处理

仔细观察蚕的发育情况,在适时加眠网的基础上,做好分批处理和迟眠蚕的淘汰工作,使同一批内的蚕发育进度基本一致,防止蚕饿眠或饿起。蚕入眠后,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起蚕又因眠中体力消耗而未能得到补充,体质也比较弱,且起蚕的围食膜尚未完善,容易遭受病原菌的感染。因此,眠中要加强保护,饷食前要进行蚕体蚕座的消毒,以防止蚕儿感染蚕病。

4 尽早发现蚕病 尽量减少损失

感染病原菌的蚕,一般表现发育迟缓、蚕体瘦小、食桑缓慢、蚕体弹性弱等症状。弱小蚕、迟眠蚕中,除少数蚕是由于操作粗放造成生理损伤外,绝大部分是病蚕或被病菌感染的蚕。据调查,迟眠蚕对病毒的感染性要比正常蚕高 160倍左右[2],必须彻底淘汰病弱蚕、迟眠蚕,防止蚕病蔓延,尽量做到有病不成灾。并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蚕病的观察诊断,同时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

4.1 闻气味

进蚕室后首先通过呼吸,感受蚕室的空气是否新鲜,气味是否正常,若感觉气闷,则需要通风换气;若有恶臭气味,则可能是细菌病或病毒病蚕死亡后的尸体产生的,仔细查找产生恶臭的源头,并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是细菌病引起的,需彻底选除病蚕后,进行蚕座消毒,同时添食抗生素;如果是病毒病引起的,则需彻底选除病蚕后,进行蚕座消毒,加大新鲜石灰粉的使用量。

4.2 观察蚕的整齐度、体态和食桑情况

正常蚕大小整齐、活泼、食桑良好,若发现蚕大小不齐,食桑不活泼,到正常给桑时间,蚕座上还剩有大量桑叶,就需要分析原因。蚕儿大小不齐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可能是蚕病的原因,也可能是蚕室环境、饲育技术的原因。若是蚕病原因,则需及时淘汰弱小蚕、病蚕,采取添食、蚕座消毒的方法防治蚕病蔓延;若是饲育技术的原因,则需精心饲育,加强分批处理;若蚕儿不活泼,食桑缓慢,蚕座剩桑多,要看是否是桑叶过老过嫩、给桑量过多、蚕到将眠期食桑减少、温度过高或过低、蚕是否是遭受微量农药中毒而停止食桑;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3 触摸蚕体和蚕粪

正常壮蚕盛食期蚕有弹性,蚕粪软硬适度,若触摸蚕没有弹性,则需要查找原因。若蚕粪坚硬,说明蚕室环境过于干燥或桑叶含水率低;若蚕粪过软,则说明蚕室过于潮湿或桑叶含水率过高;若蚕粪出现其它颜色,如白色或褐色污液,则一定是发生了细菌病或病毒病。根据观察后判断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总之,养蚕无病才能高产,要通过彻底消毒,尽量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通过精心饲养,增强蚕儿的体质,减少蚕病的发生;通过及时观察、彻底淘汰病弱蚕、迟眠蚕,防止蚕病的蔓延,从而获得蚕茧的优质、高产。

[1]华德公,胡必利.蚕病图鉴与防治要法[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

[2]山东蚕学会.栽桑与养蚕[M].济南: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1981:154-157.

[3]华德公.山东蚕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09-410.

[4]山东省丝绸公司,山东蚕学会.栽桑养蚕实用技术读本[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213-214.

[5]王同州,王樽远.桑蚕茧质量与收烘管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0-53.

[6]华南农业大学.蚕病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39-40.

S884.1

B

1007-0982(2010)02-0064-04

2009-11-30;

2010-02-10

王兴华(1962—),男,山东淮坊,副教授。

Tel:0536-8527182,E-mail:wfwxh@126.com

猜你喜欢

蚕室养蚕桑叶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养蚕不易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养蚕记
秋蚕饲养前消毒防病技术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沼气养蚕的技术
桑叶迷宫
农村养蚕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