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与理的统一——读李瑞环《务实求理》
2010-02-10郭湛
郭 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继《学哲学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之后,李瑞环同志的《务实求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一书又问世了。这三部书各有特点,但都贯穿着一个根本性的哲学精神,就是李瑞环同志为他的文稿选编定为书名的四个字:务实求理。务实求理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传统,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相续相承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务实求理”概括了李瑞环同志几十年工作、思考和言论的深刻内涵,可谓他的全部文稿画龙点睛之笔。
务实为本 实干兴邦
李瑞环同志是从长期艰苦的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是靠自己勤奋学习、思考和运用而掌握了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实践哲学家。他没有学院派哲学家们的知识背景和理论体系,但由于扎根于生活、立足于实践,善于领悟哲学的实质和精髓,在分析和综合中洞幽烛微,往往直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深谙哲学的智慧本性,特别善于运用哲学的方法认识和解决复杂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实践中最需要的,他们所需要的就是这种与人亲近而又切实可用的哲学。
早在天津工作时期,李瑞环同志就突出表现了“务实求理”的学风、文风和作风。务实求理,首先是务实。他特别推崇邓小平“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的主张,曾以此为主题,亲自撰写了十篇言简意赅的评论员文章,发表于《天津日报》,在干部、群众中反响热烈。他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务实求理》,346 页),要办多数人受益的、群众最急需的、长远起作用的事,办不仅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当然,前提是根据现实条件,办力所能及的事。他说:“为人民办实事必须依据客观条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同上书,490 页)所有这些,都是务实的表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实干关系人民的利益,关系国家的前途。李瑞环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同上书,493页)。他认为,一切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人,都会以实干为荣,以空谈为耻。“评价一项工作要循名责实,看是不是取得了实际效果;考核一个干部,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看他究竟办成了多少实事。”(同上书,494 页)实事要办实,这个实是扎实、实在的实。“选拔干部要看干实事,培养干部也要靠干实事。”(同上书,496 页)围绕着为人民办实事来选拔、培养和使用干部,提拔、重用、奖励那些有干劲、有才能、办实事、有成效的人,是“兴邦之道”,可以“树一代之新风,兴中华之大业”(同上书,494页)。
干实事,必须务实。如何务实?李瑞环同志把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为四个“实”:“要知实情,想实招,说实话,求实效。否则就会把事办歪、办砸。”“干好实事,要在务实。”(同上书,500 页)务实的人是实践的唯物论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唯物论者。因为现实的人是历史的人,所以“历史的人只能办历史的事”(同上)。符合历史就是符合实际,符合历史实际就是符合历史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办一切事情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同上书,490 页)他认为,无论是执行中央精神还是运用书本知识,无论是学习别人经验还是坚持自己经验,都要务实,以务实为本。务实形成风气和习惯,事情就能干好。
务实之要,在于具体,具体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积几十年务实之经验,李瑞环同志对此做了精辟的概括:“实事都是具体的,要干好实事必须狠抓具体。弄清具体情况,研究具体招法,观察具体变化,解决具体问题,实属干成实事的要领、要招、要旨、要害。”“我们必须提倡具体抓、抓具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的作风。”(同上书,498 ~499页)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务实。
实事求是 务实求理
务实不仅仅是干“实事”而已,在“实事”中还要“求是”,这个“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道”或“理”。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里所说的“实事”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求”就是进行研究,“是”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李瑞环同志说:“实事是实实在在的,有些还是错综复杂的,要真正干好它,必须勤于思考,善于琢磨。”(同上书,501 页)为了干实事,就要琢磨事。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只捉摸人,不琢磨事,影响了干事。“琢磨事是研究、探索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同上书,501~502 页),即在务实中求理的过程。
李瑞环同志指出,琢磨事是一个艰苦的思索过程,必须下真功夫,花大心血,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韧劲。“同时还要善于琢磨,学会分析综合,认真把情况搞全了、弄准了,把材料掰开了、揉碎了,把关系理顺了、摆正了,把措施具体了、落实了。”(同上书,502 页)这就是通过艰苦思考求得务实的道理的过程。在务实中求得的道理,既有大道理又有小道理,在具体干实事的道理中蕴涵着普遍性的道理。遵循事物本身的道理,就是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这样做事才是实而不虚的,才是合乎实际、合乎规律即合理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是一个与“道”相近相通的范畴。相比较而言,“道”更具有根本的性质,而“理”是“道”的具体化。在不同的哲学派别或哲学家那里,对“道”和“理”的关系的理解是不同的,对“理”本身也有不同的解释。但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老百姓来说,道和理就是生活和实践中应该领悟和遵循的东西。我国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百姓生活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加以认识论的提炼,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例如,战国末年的韩非就曾明确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子·解老》)韩非强调做事要深思熟虑,他说:“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同上)李瑞环同志所说的务实求理,同样包含着循理做事的内在要求,这与中国文化中的务实传统可谓一脉相承。
我们所务的实,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这样广阔的天地中务实求理,需要集中集体的、群众的智慧。实践积累经验,经验经过提炼,才能上升到理论。李瑞环同志说:“凡成功的一定有正确的东西,要通过总结找出它的规律,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凡失败和受挫折的,也一定有不合理的地方,要通过总结,找到它的原因,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同上书,502 页)他认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要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事情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同上书,966 页)这就是通过总结务实的经验求得其中的理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实践就会更具有合理性,更容易成功。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总结经验,目的是找出事物的必然。”(同上书,987 页)事物的本质和必然不是直接呈现的,我们只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找到必然。这样,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就明白了其中的理。如果不善于总结,就会“工作上辛辛苦苦,道理上稀里糊涂”(同上书,502 页),占糊涂便宜或者吃糊涂亏。哲学作为“明白学”,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事理,少做糊涂事。
实中有理 善于总结
李瑞环同志坚持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重视总结经验,把“善于总结”看做从务实到求理的必要环节。他说:“要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而这个过程就是总结。”(同上书,502 ~503 页)这是从总结实践经验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方法,深刻地说明了务实者如何才能求到理。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既包含着他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凝结着他在实践中通过艰辛思索而洞悉事理的感悟。务实者最应该求理,也最能够求理,因为他们有实践、有经验可以总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最聪明、最有知识的,是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人。
重视实际、实践、经验的人,有的忽视理论的作用,那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或事务主义者。他们拥有的经验在有限的范围内似乎足够了,可一旦扩大范围,就会捉襟见肘、一筹莫展。他们虽然也能做一些实事,但只能做已做过的事,不能做未做过的事;只能做熟悉的小事,不能做未知的大事,因而难当大任。真正务实的人也是真正求理的人,因为他掌握的实际、实践、经验越多和越复杂,就越需要理论的引导。“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说来,地位越高,影响越大,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同上书,919 页)而真正重视理论、追求真知的人,也必然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经验。实际与理论、实践与认识、行与知即实与理,必须真正统一起来。这对于个人、群体、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是根本性的,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总结经验是务实求理的关键环节,应该认真做好,李瑞环同志在这方面体会颇深。他在许多场合向干部、群众讲了总结经验的问题,强调“总结经验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规规矩矩的方法”(同上书,977 页),也就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三条:一是要有材料,材料要全面准确,不能有虚假差错;二是要有加工材料的工具,即正确的理论、立场、观点、方法;三是要有加工的本领,对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概括、抽象。
2001 年年底,在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座谈会结束时,李瑞环同志讲了《总结经验十题》,更详细地论及了总结经验应有的态度和方法:(1)要有正确的态度;(2)要下大功夫搜集材料;(3)要学会分析综合;(4)要重视特殊性;(5)要注意从偶然中找必然;(6 )要尊重前人的成果;(7 )要走群众路线;(8)要多实践几次;(9)要使大脑真正成为加工厂;(10)要处理好总结经验和写文章的关系。(同上书,985 ~990 页)这些朴实无华的概括,确切地回答了务实如何求理的问题,这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哲学的态度和方法。如他自己所言,所有这些,不只关联着总结经验,还关联着思想方法、思想作风。这十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知行结合 理实统一
知和行、理和实即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际,应当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李瑞环同志强调“知行结合”,他说:“必须把抓认识与抓行动统一起来,结合进行”(同上书,497 ~498 页),不能把认识与行动割裂开来。只议论不行动,变成坐而论道,就会流于空谈,耽误行动,事情办不成,最终认识也解决不好。干实事如果不抓认识,思想不明确,行动不自觉,好事也会干砸。“议论和行动要相辅相成,在议的基础上干,在干的过程中议,知行统一,开拓前进。”(同上书,498 页)
这种知和行、理和实的结合与统一,首先是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人们常常以为实践者可以不学习,实际上正相反,实践者比不实践者更需要学习。“由于工作实际的需要,迫使你研究理论,迫使你读书、查书。这样工作不间断,学习也就不间断。工作和学习相统一,工作能力、理论水平共同提高。”(同上书,952 页)这里所说的学习,包括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和向书本学习。“进步的关键在于学习。”(同上书,342 页)这是李瑞环同志对自己和许多干部成长经历的语重心长的总结。
在学习方面,李瑞环同志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在年轻时就是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优秀代表,走上领导岗位后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绩显著而又感受深刻。他在工作实践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理论的成功、哲学的成功。他说:“人们的成功或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哲学上讲就是一条,即主观思想自觉不自觉地符合于客观规律。”(同上书,937页)自觉学习理论,认真联系实际,不仅能够帮助和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进行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需要有大批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导干部。
这种知和行、理和实的结合与统一,也是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来运用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我们的根本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结合,就是坚持,也就是发展。坚持和发展,二者统一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之中。”(同上书,598 页)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引领着我们事业的进步。
这种知和行、理和实的结合与统一,还是面向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李瑞环同志认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是最重要的两件事。“领导干部要重视理论学习,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同上书,918 页)。因为,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理论,通过调查研究而了解实际,正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本前提。如果只有理论,不了解实际,或者只了解实际,没有理论,都不可能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他认为,调查研究不仅是要了解实际,更是要研究问题。“但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统一思想是为了统一行动,形成决策是为了付诸实施。”(同上书,310页)归根到底,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求理是为了务实。
李瑞环同志高度评价调查研究活动的认识论意义,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应用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理论乃至创造理论的过程。“在调研过程中应用理论,学习理论,检验旧理论,创造新理论,提高和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回答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同上书,921 页)理论就是这样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出真知、出理论。”(同上书,964 页)从事前无古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不仅要有创新实践的勇气,而且要有创新理论的勇气。我们已经有了中国实践、中国经验,按照实践出理论的内在逻辑,就一定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思想、中国理论。
务实求理,坚持实与理的统一,这是已经出版的李瑞环同志的三部哲学著作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在现实性与合理性之间,我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已经架起了使之相互连接的桥梁。一个务实而又求理的国家和民族,其持续发展和走向富强将是不可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