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源诗书画印展”暨中国书画艺术研讨会简述
2010-02-10许文婕
许文婕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100872)
“林之源诗书画印展”暨中国书画艺术研讨会简述
许文婕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100872)
2010 年6 月6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当代书画家、当代隐士文化人物“林之源诗书画印展”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开幕。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别敏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广西桂林市政协主席粟增林等致辞。杨慧林教授对林之源先生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要真正实现“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目标,离不开艺术学科的蓬勃发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覃瑞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罗殿龙、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林文肯等发来贺信。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上将,北京军区原副政委、中国老年大学校长王富义中将,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邹玉琪中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呼世安,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育才,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陶量,最高人民检察院副厅长陈燕麟,《中国监察》副总编陈春江,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副秘书长蔡登谷,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等以及来自高校、艺术界、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一些媒体的记者、编辑,及书画艺术爱好者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后举行了中国书画艺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文娟主持。徐庆平、陈传席(人大艺术学院)、李福顺(首都师范大学)、郑岩(中央美术学院)、刘松林、孟云飞(《中华书画家》杂志)、张振国(北京大学)、毛佩琦(人大历史学院)、许俊、童岩、陈浩、高毅、潘力(人大艺术学院)、崔成仁(韩国莳珂莱当代艺术中心)、黄凤贞(《三联财经·竞争力》杂志)、林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20 余位专家、教授及有关人士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对林之源诗书画印的成功之处给予了肯定,也对他未来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并讨论了林之源出世又入世的当代隐士文化现象。徐庆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在于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所以才有了山水之间的独特的绘画艺术。要更加贴近自然,自觉地学习自然,享受自然之美,把“穷造化之奇,探人生究竟”作为艺术追求目标。李福顺认为林之源的作品既立足于传统,又广取博采,可望、可及、可亲、可敬,可以视作抚慰人心的轻音乐。他既有现代意识,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画风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深沉与轻快并存,直观与含蓄共有,无声与有声完美结合,笔墨凝重与书法功力齐进共生,艺术格调高雅大气。陈传席把中国画分为三类:民间绘画、画家画、文人画,认为最代表中国绘画特色的主要是文人画。文人画必须有文化,中国的诗书、绘画、园林,都显示了文化。艺术品进入史册的标准主要有:(1)功力(国外叫技术);(2)鲜明的特色,独创性;(3)审美,绘画表现美;(4)社会影响。郑岩指出,绘画是通向另一个社会的窗口。画是画给今人看的,把传统世界和当代世界联系在一起。要注意整体性,完整地理解中国艺术。刘松林讲了几点体会:第一,山人出山,身手不凡。第二,不管是画中国画也好,写字也好,任何技艺性的东西也好,首先要做个文化人。第三,搞艺术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张振国指出林之源艺术造诣高,做人低调。“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毛佩琦从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当代中国文化的演变,提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问题,中国画向何处去的问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他强调了三个回归:回归传统的人生、回归传统的文化、回归传统的笔墨。林之源介绍了他的生活历程和艺术感悟,认为学艺须先做人,多读书,能静下来想一想,意在笔先,再用笔和水墨构造空间;这次展出只是一个单元测试,回到山里,过若干年后,再来交一份答卷。
(责任编辑 林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