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皮蝇蛆病的调查及综合防治
2010-02-10李玉珠
李玉珠
(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畜牧兽医站,810805)
牛皮蝇蛆病是由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而引起的慢性侵袭病。牛皮蝇和纹皮蝇很相似,成熟的幼虫体粗壮,色淡黄并渐变淡褐色。在我国的东北、西北等地区有广泛的分布,是对牛有严重危害的寄生虫病之一,也是高原地区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严重危害农牧民的健康。青海省民和县满坪镇属于脑山地区,山间多为水草地,牛皮蝇蛆病流行严重,危害极大,影响到该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为了掌握近年满坪地区牛皮蝇蛆病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9年2月–7月中旬,对满坪镇黄牛进行了牛皮蝇蛆病感染的调查。现在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2009年2月-7月中旬
1.2 调查对象:满坪镇陈家、山庄、浪塘、大庄等以放牧为主村的黄牛273头。
1.3 调查方法:观察患牛的临床表现。触摸检查牛背部1、2期幼虫寄生形成的皮下瘤疱和3期幼虫钻出皮肤脱落形成的皮下虫孔,并对皮蝇幼虫寄生造成的危害进行判定。同时对调查结果逐一计数登记。
2 结果
2.1 寄生情况:本次调查共检查四个村的放牧黄牛273头,感染牛皮蝇幼虫的有177头,感染率为64.84%。患牛体瘤疱数1402个,平均感染强度6.78个。
2.2 临床表现:患牛背部寄生有大量皮蝇幼虫,幼虫移行到背部皮下时,引起局部硬肿,随后皮肤穿孔,并能从皮肤穿孔处挤出幼虫,故民间叫牛崩虫。沿背中线两侧脊背部呈集中分布,形状似不甚紧密的蜂窝状,背部皮肤瘤肿状隆起或穿孔。患牛整体外观消瘦,营养不良,贫血,精神不振,脊背部毛稀少,被毛粗乱,毛干易断,无光泽。
2.3 造成的损失:患牛体重较同龄未感染牛体重减轻约10-20kg,产肉量减少约10-15kg,屠率降低2%-5%,牛肉品质降低。皮张平均损失面积约达0.2-0.4m2,皮革质量差,皮张贬值,每张价格比同期市场价格低10-50元。
3 讨论
3.1 当地脑山地区的黄牛是经过长期的自然交配和本地区多年的人工改良,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耐粗饲、易耕作、性格温顺的牛品种。农民饲养的牛以放牧为主,加少量补饲,家庭小规模耕作为目的。长期以来,饲养管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牛皮蝇蛆病的危害是重要因素之一。牛感染皮蝇幼虫后,可使患牛消瘦,体重减轻,幼畜发情受阻,母牛产乳量下降,使役能力降低,皮革质量降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满坪地区黄牛牛皮蝇蛆病的感染率较高,已对本地养牛构成严重的威胁,给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政府和畜牧部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防治工作。
3.2 本次调查黄牛的感染率为64.84%,平均感染强度6.78个。据养牛户反映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与兽医站大力推广阿维菌素系列药物驱虫有很大关系。感染率仍很高的原因除与当地环境,气候、地理位置、饲养管理等有关外,主要是广大养殖户缺乏对该病的了解和对其危害性认识不够导致防治观念不强所致。
3.3 针对上述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对本病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①对饲养户加强宣传,让农户充分了解皮蝇幼虫的生活史和危害性。②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牛舍卫生。对牛舍定期进行消毒。当幼虫钻出皮孔时,可用3%的敌百虫涂抹局部2分钟,即可杀死幼虫。③药物防治:掌握好时间(9月15日-11月15日此时虫体小,不损伤牛皮,利于保膘)和剂量,大面积连续多年用药,有一定效果,阿维菌素每千克体重内服量为0.2mg,以12月份最好。此时牛皮蝇幼虫已钻进皮肤,在皮下移行;纹皮蝇幼虫还在食道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