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伤寒以开郁为先”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2010-02-09刘林
刘林
(湖北中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俞根初,清代浙江绍兴著名医家,著有《通俗伤寒论》,为温病学兼容派的代表医家。他认为:伤寒为病,虽然病证复杂,但究其根本乃“一气之通塞耳,塞则病,通则安”[1]。所以,“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如表郁而汗,里郁而下,寒湿而温,火燥而清”[1],而开郁的实质含义即“皆所以通其气之郁也”[1]。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对温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表现形式,温病是由温邪侵入人体,导致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造成脏腑功能活动的障碍或器质损伤,表现为卫气营血和三焦不同证候。所以在温病临床治疗中,根据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规律,选择相应的药物,“以开郁为先”调其升降,促使气机输转,常是达邪外出的重要手段。
1 邪在肺卫,辛凉轻宣
温邪属阳,蒸腾而上,有上趋之势。口鼻均为清窍而居于上,因之上趣之邪最易从口鼻而受。“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都指出了温病初起,邪在手太阴肺经。而肺主宣发肃降,位高脏娇,受邪则郁,由口鼻吸受之邪,入肺则闭郁肺气,致肺之宣降失常,卫阳之气敷布障碍,卫气郁滞,不能顺利布散体表,使肌表卫阳之气减弱,而出现发热,微恶寒;肺不布津,温邪伤及肺阴,则口微渴。可见卫分证的所有见证都与肺为邪郁,宣降失常直接或间接有关。所以,开郁热外达之路,恢复肺的宣降功能成为治疗的原则。为此,对上焦温热病,常用轻、苦、微辛流动之品,以达上焦之高位,宣散肺卫郁热,拨动气机,恢复肺之宣降,透泄无形之邪。常选用花、叶、梗之类: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杏仁、前胡、桔梗、芦根等,体现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思想。
2 痰热壅肺,宣郁清热
邪在肺卫不解进入气分,肺之宣降失司,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则留而为饮,热邪炽盛,肺气壅滞,津液不布为热灼成痰而成痰热壅肺之证。表现为高热,喘息,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气分证,故治疗当用宣郁清热法,重在开宣肺气之郁闭,宣畅气机以清热化痰,不可因高热而妄投清热泄火,以防苦寒闭塞气机,不仅热不能清,反使痰热更重。临床选用麻杏石甘汤,方用辛苦温之麻黄以开宣肺卫之郁闭,意在恢复肺之宣降而非发汗,正如《本草正义》所说:“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杏仁苦温能助肺之宣降,麻杏同用,辛开而宣,苦降以行,则郁开气机宣降,邪热外达之路宣通,热散水津得以输布,加以石膏清透肺热,则痰热得除,肺气得畅。
3 热郁少阳,宣郁透热
少阳为表里气机出入的枢纽,温热之邪壅滞少阳,表里之气不得相通,表现为少阳郁证,以热郁,阴伤,热盛为基本病机特点,临床表现胸胁满闷,口苦干呕,寒热往来或高热寒战反复不解。其治疗应苦寒与辛甘寒并用,辛开郁以畅气机,疏通少阳枢机,令正气由内达外,透邪外出,苦寒在于清热泄火,甘寒在于养阴生津清热。方常用黄芩加豆豉玄参方和黄连黄芩汤,其中豆豉、郁金在于开郁宣邪热外达之路。
4 热炽阳明,辛寒清气
阳明为燥热之经,多气多血之腑,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受其禀受。温邪侵入胃腑,邪正剧争,里热蒸迫,常表现为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而数等散漫浮热的表现。本应外达之无形邪热,虽有大汗而不能外达而解,是在于气机的阻滞,汗出而热不退,其郁在肺胃,皮毛与肌肉之间,故方用白虎汤辛凉重剂以清气热,以生石膏之辛凉,凉中有宣,宣中兼清,使热郁一开,其无形邪热便一涌而出。可见其清热之力在于向外、向上而外达,不可寒凝而使气机阻滞,热郁不能外透。正如赵氏所说:“……乃展气机以轻清,这个时候要舒展气机…不可以寒凉滋腻”[2]。
5 热结阳明,行气通腑
脾胃居于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升降相因,气机协调,既不逆上,也不下陷,如衡器之平,才能保持其受纳运化等功能正常,而邪入中焦,必然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受纳运化等功能障碍。故历代温病学家极为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用药力求所宜,使升者自升,降者自降,达于平衡。热结阳明成阳明腑实证时,运用六腑以通为用的观点,重视胃与大肠之气机,用承气汤法,以荡通胃结,救胃阴,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通其郁闭,和恰气机,冀顽邪蕴毒因势下泄,保证气机升降道路的通畅,则全身气机自然流布。而且,温邪易伤阴,一旦形成腑气不通,郁热内壅,则伤阴更重,并可使郁热内陷营血。因此,保持腑气通畅,对邪热外达有重要意义。而常用的方剂有宣肺通腑的宣白承气汤,清泄三焦火毒,通腑泄热的解毒承气汤,两肠同治的导赤承气汤,两少阴同治的牛黄承气汤以及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
6 热入营分,透热转气
热入营分表现为身热夜甚,时有谵语,舌绛。基本病机为营分热炽,营阴受劫,邪热外达道路阻滞,气机不畅,使已入营之邪热不得外达。而要使气机调畅,营热外透,必须遵循叶天士的“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有针对性地加入具有开达、宣透作用的药物,去其壅塞,以宣展气机,开营热外达之路,使以入营之热外透转出气分而解。而作为透热转气的药物要根据营分证中造成气机不畅,营热不能外透的原因而选定。
热入心包证的基本病机是热伤营阴,痰热蒙蔽心包,堵塞心窍,而有神昏谵语。其气机阻滞的原因除了热伤营阴以外,还有津液受灼成痰。因此,其治疗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同时,必须加涤痰开窍之品,化痰开心窍以畅气机,才能使营热外透。常用的清宫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方中,就有郁金,石菖蒲,沉香,丁香等多种灵异、诸香之品,以宣通气机,调整升降,使闭锢深伏之邪热温毒从内达外,俾邪秽消,气机利则神明复。
热灼营阴证则主要在清营凉血方中配伍质轻、微辛、清气之品,取其轻清透发之性,宣畅气机,令营血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如清营汤中的金银花、连翘、竹叶,导赤清心汤中的竹叶、灯心,犀地清络饮中的连翘、竹沥、姜汁、石菖蒲等。竹叶在《本草求真》就有“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的记载。所以其辛凉散郁,以畅气机,开营热外达之路,使已入营之热外透。而对阳明热毒,气机阻滞致营热不得外透者,常用人中黄、金汁,因其皆大寒,入胃解毒而清五脏实热,宣气机开营热外达之路;对于从湿热入营者,可加花露之品,取其芳香化湿清热,宣畅气机,导营热外透。
7 邪入血分,散血以畅气机
邪入血分,血热炽盛,邪热伤阴,使血中津液亏虚,血液浓度增大,血液粘稠,粘滞不畅,气行则血行,血瘀则气阻,瘀血与邪热互结,阻滞脉络,瘀不去则热难清。故在治疗血分证时,不能一味用凉血法。虽然血热以凉血为主,但凉血之品以咸寒苦寒为主,寒凉易凝滞气机,所谓寒则涩而不流,而使血热不易清,在凉血的同时必须配伍散血之品。而散血之品,不单是活血化瘀,宣通血脉,而多具有滋养阴液的作用,而这正针对血分证阴虚血瘀的特点。只有阴液充足,则其聚可散,其流可畅,瘀去则气机调畅,便于散瘀清热,宁络止血,常用的犀角地黄汤则体现了这种配伍思想。
[1] 俞根初.三订通俗伤寒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31.
[2] 赵绍琴.温病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