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瘀谈胸痹的研究概况
2010-02-09邰阳升张明雪张兰常艳鹏
邰阳升,张明雪,张兰,常艳鹏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预计到2020年,心血管疾病将超过感染性疾病而成为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1]。其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年轻化的趋势,而且病死率居第一位。1998~2008年间,中国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以往同期增加26.1%,女性增加19%。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之“胸痹”、“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真心痛”等病证范畴。
清末医家王清任以“血瘀”立论,创血府逐瘀汤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证”,为后世医家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乃至现代临床上所应用的血府逐瘀丸、血府逐瘀胶囊等已成为众家屡验屡效的基础方。
1 病因病机-胸痹总因血瘀
胸痹之病在心,心位于胸中,无论何种原因皆可导致胸中血行不畅,血瘀胸中而引起胸痛。
“血瘀”之说,始于《内经》,立论于《医林改错》。有学者认为[2],胸痹心痛即是由于正气亏虚,气滞、寒凝、痰阻,导致血瘀,痹阻心脉,以膻中部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1 气滞血瘀
“百病皆生于气”,《灵枢·口问》曰:“悲哀愁忧则心动”。有学者[3]发现,近年来情志因素已成为胸痹的主要病因。情志不调则气滞,气为血之帅,气滞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导致胸中气血瘀滞,心脉痹阻,发为胸痹。
1.2 寒凝血瘀
素体阳虚之人,胸阳不足,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寒性凝滞,痹阻心胸之经脉气血,而致血瘀胸脉,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杂病源流犀烛》亦认为:“大寒触犯心君”可发生真心痛。杨氏等[4]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一年当中气温最低的11、12、1、2月份冠心病的发病率最高。
1.3 痰阻血瘀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烟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阻脉络,久而血瘀心脉,发为胸痹。
1.4 气血阴阳亏虚,因虚致瘀
胸痹之病多由劳倦内伤,耗气伤血而发,常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周身之气血阴阳均亏,进而累及心之气血阴阳的虚衰导致血瘀胸中,心脉痹阻而发生胸痹。
总之,无论气滞、寒凝、痰浊,还是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其结果均导致血瘀,心脉痹阻而发胸痹。故可以认为:瘀血既可作为其他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产物致病,也可作为致病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致病。施氏[5]曾论之:“有心虚邪干而痛,有阳气郁伏而痛,有血瘀在络不行而痛,有血虚不荣而痛,有痰湿阻抑而痛。最后皆导致血行不畅,不通则痛。”
综上,形成胸痹的各证型中血瘀或兼夹血瘀者居多。加强对胸痹血瘀证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2 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法则,对胸痹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学主要根据胸痹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胸痹进行辨证论治。
2.1 调畅气机,活血通脉
若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胸满闷而痛,胀痛走窜,常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善太息,脘痞胀满,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细,是为气滞心胸,气滞血瘀型胸痹。临床主要用调畅气机药物加活血化瘀之品治疗。任氏[3]用理气法加活血化瘀法治疗,35例中总有效率为91.4%。
2.2 通阳宣痹,活血祛瘀
寒邪内侵,寒凝血瘀所致胸痹心痛的主要症状是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心痛如绞,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喘息,重则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形寒肢厥,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紧或促,一派寒凝血瘀,胸阳不运之候。临床主要以活血化瘀药物加散寒通阳之品治疗。张氏等[6]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治疗,取得良效。
2.3 豁痰开浊,化瘀通痹
患者心胸滞闷疼痛,或痛引肩背,遇阴雨天易发而加重,形体肥胖,倦怠肢重,口粘恶心,痰多,或咯吐痰涎,舌淡或淡紫胖大有齿痕,苔白浊腻或白滑,脉弦滑,为痰凝血瘀之象。临床治疗以豁痰开浊,化瘀通痹为法则。如:王氏[7]用豁痰通痹汤加活血化瘀之品治疗,总有效率86.5%。
2.4 益气养阴,温阳活血
2.4.1 若患者心胸隐痛,胸闷气促,动则喘息,心悸自汗,倦怠懒言,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脉弱或结代,为心气不足,气虚血瘀,心脉痹阻所致之胸痹之征。应补益心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如刘氏等[8]临床治疗胸痹紧紧抓住气、瘀两个方面,将益气活血法贯穿始终。
2.4.2 若患者心痛时作,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气短喘息,头晕目眩,遇劳加重,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结代,为心阴亏损,气阴两虚兼血瘀之征。应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法,多用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人参养营汤治疗。如用广东省某医院[9]研制的舒心丸治疗,总有效率达82.1%。
2.4.3 若患者胸闷心痛,甚至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神倦怯寒,面色白光白,肢冷厥逆,唇甲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乃为阳气虚衰,心阳不振,血瘀心胸之象。应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之法,以参附汤、桂枝甘草汤等益气温阳之属加活血化瘀之品治疗。如:王氏等[10]用温阳活血方治疗阳虚血瘀型心绞痛40例,总有效率为82.50%。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学对血瘀与胸痹的关系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对胸痹的治疗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3.1 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血瘀胸中,心脉痹阻,现代临床上从瘀论治者较多,但胸痹病因复杂,证型兼夹,并且变化多端,治疗中应辨清气血阴阳、标本缓急,针对主要证型并且兼顾他证施法处方。
3.1.1 病因病机方面 不可将血瘀证的范围无限制地扩展,应认识到血瘀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临床上要分清他证与血瘀证的孰多孰少,否则血瘀证将和其他证候混淆而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如临床上遇到气虚血瘀型胸痹时,要仔细分清是气虚为主,还是血瘀为多,因为活血药多性悍滑利易破气伤气,故立法要慎重,以便更好地指导处方用药。
3.1.2 辨证论治方面 不可一味活血化瘀而伤正,应将血瘀证结合其他证做细致地分型归类,其治法用药乃至药味及药量亦应分清主次,否则将影响疗效。如寒凝血瘀型胸痹与阳虚血瘀型胸痹要辨识清楚,是寒凝之象比较严重,还是阳虚之症比较突出,寒凝要通阳散寒,阳虚要益气温阳,再根据血瘀作祟,诸症酌情加以活血化瘀,以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3.2 胸痹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临床中用活血化瘀等祛邪之法的同时亦应注重补正之论。中医学重视“治病求本”,从扶助正气方面着手,使正气充沛,阴阳平衡协调,可以达到防治本病发生的目的。
3.3 现代临床治疗胸痹多重视药物疗法,应拓展胸痹的治疗思路及方法。如可以在用药同时配用针灸疗法,使周身经脉气血通畅,通则不痛,并且针灸可引药归经到达病位,还可针引阳气等,均能起到加强治疗胸痹的作用;还可以从养生调摄等方面着手,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以使身康体健来防治胸痹的发生。
总之,胸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较复杂,临床上要从养生调摄,针药并用等多方面考虑,综合防治。中医学对于胸痹防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并发扬光大!
[1] Daniel G,Hackam,Sonia S,et al.FRCP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重要证据回顾[J].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2004,23(5):245.
[2] 夏斌.《医林改错》瘀血观探微[J].古医籍博览·中医函授通讯,1993(2):22.
[3] 任宏伟.理气法治疗胸痹35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68.
[4] 杨旭明,刘可.冠心病事件与季节[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6):806.
[5] 张仕玉.施今墨治疗心脏病医案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1):12 -13.
[6] 张春玲,潘桂英,王红玲.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3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2(2):13 -14.
[7] 王红.豁痰通痹法治疗痰瘀互阻型胸痹37例[J].陕西中医,2007,28(6):655 -657.
[8] 刘丛群,孙强,衣春风.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88-89.
[9] 罗子幸,陈伟强,赵华云,等.舒心丸治疗胸痹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通报·临床研究,2006,5(2):51-52.
[10]王瑱,沈雅静.温阳活血方治疗阳虚血瘀型心绞痛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7):99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