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新闻的变化和功能诉求
2010-02-09李道荣
李道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经济新闻素有“基础新闻”之称,但是,真正使经济新闻在我国成为新闻报道中的基础新闻,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现在,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不仅是“基础新闻”,而且随着报道范围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它已上升为“骨干新闻”、“主打新闻”,经济新闻已从过去依附于政治新闻转变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经济新闻的嬗变
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新闻媒体历来重视经济新闻报道,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则有不同的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报纸已开始重视经济新闻报道,注重对苏区的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商品购销、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经济生活的宣传报道,只不过由于当时战事频繁,这种宣传报道不可能全面深刻,经济宣传报道主要是服务于政治斗争,随政治斗争的需要和战事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毛泽东同志不失时机地指出,全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后,城市中各方面的工作,包括“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1](P149)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和根据形势的变化,1950年4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颁布了《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这个指导性的文件首次确定了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适应全国逐步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任务的情况,全国报纸应当用首要篇幅来报道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宣传生产工作和经济财政管理工作成功的经验和错误的教训,讨论解决这些工作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的办法。”为加强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1954年7月党中央通过的关于报纸工作的决议又明确指出:“经济宣传所占的篇幅,不应少于报纸版面的百分之四十。”[2](P5)
显然,解放后我党在新闻理论上、政策上是十分重视经济新闻报道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甚至失误。如果说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级新闻传媒在经济新闻的宣传报道上还属正常,其宣传报道的比重基本上达到了中央所规定的40%的篇幅,当时的经济新闻报道对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宣传经济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人物,推动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在1958~1977年期间,经济新闻报道已被严重扭曲,不仅报道的内容和主题严重背离经济规律,政治化色彩浓重,而且所占篇幅在新闻报道中的比重也大为下滑。据《人民日报》一位记者的抽样统计,1974年,《人民日报》的经济新闻仅占全部新闻的13%,比100年前的《申报》还少1个百分点[3](P33)。
真正使经济新闻报道复苏并走向繁荣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党的工作由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新闻媒体都加强了经济新闻报道。总的来看,新时期经济新闻报道较之从前出现了几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一是报道面由“窄”到“宽”,由过去主要报道生产领域走向报道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
二是新闻数量由“少”到“多”,据《人民日报》的抽样统计,经济新闻所占该报新闻的比重由1979年的42%上升到 1994年的65%,全国经济类报纸由 1978年的 5家发展到1992年的 800多家[3](P33),经济类报刊和经济类频道大量涌现。
三是报道内容由“浅”到“深”,由过去的客观性报道发展到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传记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文体大量涌现。
四是报道角度由“狭”到“广”,由过去的就经济写经济发展到跳出经济说经济,学者眼光看经济,解读人物释经济等多种报道角度。
五是报道形式由“板”到“活”,由过去的消息、通讯两种固定的形式发展到对话报道、主体报道、参与式报道、新闻评点等多种报道形式,语言姿态也由过去的老爷式转变为平民式。
六是报道风格由“旧”到“新”,由过去固守某一风格转变为灵活调适,版面、频道、栏目不断改版更新,21世纪初出现的新锐财经类报刊更以全新的姿态显现着经济新闻报道的新气息。
经济新闻报道在新时期出现的这些巨大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新闻体制的变革,受众队伍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新闻报道手法的输入,新闻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变化等等。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闻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转变给经济新闻报道带来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市场来进行,政府只作政策上的宏观调控,这样,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范围就十分宽广,它就能够从过去单一的生产报道中走出来而面向市场,以市场为中心,报道社会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领域的变化,它不仅可以报道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还可以报道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各部门的活动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追求,因此,各行业、各部门的活动都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去挖掘去报道。
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都是分散进行的,个性化色彩突出,追求产品、服务的差异与创新是各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用手段,这样,经济新闻的报道就可以摆脱过去的“四季歌”现象,独特、新颖、原创等新闻的报道追求就可以得到充分展示。
市场经济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体制的同构,各种性质不同、经营方略各异的企业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着自己的独特存在,因而过去那种一村一社、一厂一店式生产报道的指导性已不大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与经营,经济新闻报道更多的是从中进行综合、给予解释与分析,从而给人们以启示而不必照搬。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对种种经济信息的获得与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已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一大因素,这就在给经济新闻报道拓展报道空间的同时,也对经济新闻报道中经济信息的及时、充分的发布提出了新要求。市场经济释放着人的欲望与需求,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思想与情感、素质与能力、需求与满足、贡献与索取、苦恼与喜悦、挫折与成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过去的相对单纯变得复杂起来,因而反映表现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中真实的人也就成为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不可忽视的对象,过去那种高、大、全的经济人物的报道也就被有个性、有特色的经济人物报道所取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人们开展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因而各种不正当或非法的交易行为都会得以显现,对市场环境进行舆论监督,也就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市场经济又是法治经济,党和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的变化对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对新出台的种种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进行及时、全面的解释宣传就显得特别重要。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各种经济现象也需要经济理论的解释,这样,经济新闻报道也就必须担负起咨询的功能,对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行为进行经济理论层面的解剖,对经济运行的规律予以揭示,对经济运行的前景给以预测与展望。
上述经济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变化显然都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分不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作为时代纪录的新闻报道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作为新闻报道主体的新闻工作者本身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新闻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使新时期经济新闻报道发生变化的主体因素,因为只有当新闻报道的主体的变化与新闻报道的客体的变化达到统一时,新闻报道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在改革开放前,影响我们经济新闻报道的思想观念是“经济宣传”,许多人把“经济新闻”与“经济宣传”看作同一回事。实际上,两者是虽有联系又实有区别的概念。新闻与宣传都是传播,同属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领域,都讲究用事实说话;在党的意识形态部门,新闻机关往往就是宣传机关、舆论机关,在革命时期,新闻机关同时还是党的组织机关、联络机关;党的领袖如列宁、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都强调报纸对人民的宣传、组织、鼓舞、教育作用,媒体也长时间作为政治的工具。所有这些,就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上新闻与宣传的混同。但新闻与宣传毕竟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其基本职能是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两者定义和基本职能的不同便导致两者诸多方面的不同[4](P35)。正是由于人们混淆了上述两者的不同,才造成了长时期新闻报道单纯地成为政治观念的传声筒的现象,新闻机关往往把自己仅仅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而忽视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具体到经济新闻报道,除了生产报道上的“四季歌”外,为了在思想观念上印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以典型引路,便出现了报喜式、证明式、效益加措施式、广告式等报道模式,价值取向单一,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改革开放后,新闻工作者在反思以往过失的过程中,意识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于是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新闻工作中便向新闻的本位复归: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门,同时也作为信息产业部门,它首要的职能应该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然后才是宣传功能的发挥;新闻媒体作为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仅对上负责,也应该对下负责,它所传播的信息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向度的;新闻传播的功能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就总体来说,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宣传只是服务的一个方面,新闻工作的指导性也应该寄寓在服务性之中。
伴随着新闻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变化,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也就由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转变成了以受众为中心。就经济新闻报道来说,过去的以经济宣传为主也就让位于以经济新闻报道为主,由过去单向度地报道生产和建设的成就向经济工作、经济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经济新闻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邓小平同志1984年9月在为《经济参考报》的题词中说:“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更加明确了经济新闻的基本职能和报道的功能宗旨,增强了经济新闻工作者“服务四化建设”的自觉性。与此同时,经济新闻工作者也意识到经济新闻“服务四化建设”的服务个性,即如何提供有别于其他新闻种类的差异化产品,而这就涉及经济新闻自身特定的功能诉求。
二、经济新闻的功能诉求
经济新闻的功能诉求业界和学界探讨得较多,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以为,经济新闻的功能诉求是与经济新闻报道的对象、范围和经济新闻报道的特点紧密相关的,是与经济新闻报道所处的时代要求紧密相联的。经济新闻是对人类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以及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经济新闻报道的政策性较强、专业性较高、实用色彩突出;市场经济的体制和作为新闻受众的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对经济新闻报道提出了多样化的信息要求;所有这些就决定了经济新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功能诉求。具体来说,经济新闻的功能诉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经济信息,提供决策依据。传递信息是新闻的基本职能,传递经济信息是经济新闻的基本职能。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信息消除了人们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信息畅通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信息闭塞的地区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地区。信息的获得与利用是国家、企业、个人进行决策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有序性与社会生产的无序性使经济信息的传递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经济,市场调节实际上是一种信息调节,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这一点在资本市场中尤为显著,在上市公司的信息发布不规范,股市政策不明朗、投资者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便千方百计地追逐信息,以求获得投资的最大收益。
经济信息的内容非常广泛,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自然经济现象和与之相关的方面都是经济信息或可能转变为经济信息。如物资供求状况、生产状况是经济信息,政府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经济决策和经济学家的经济观点、经济理论是经济信息,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成果、管理方法、竞争策略是经济信息,天气预报、交通状况,人口分布、民族风情、宗教习惯、山水特征乃至名人籍贯、活动场所等等都是潜在的经济新闻或有待开发的经济信息资源,其中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信息过量的今天,经济信息的传递应特别注意及时、准确、平衡和有效,以方便人们的经济决策。
2.传播经济知识,剖析经济现象。经济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所总结出来的认识和经验,是经济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升华。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知识的指导与运用,从而又在新的经济实践中发展出新的经济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知识的追逐、获取与利用已成为国家、企业、个人致富的金钥匙。因此,传播经济知识是经济新闻报道所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大量的受众调查表明,经济新闻报道中所传播的经济知识,是最受受众欢迎的内容之一。当然,经济新闻不是经济学教科书,它所传播的经济知识应该是新闻性的公众经济知识,是与经济新闻报道紧密相关的经济知识,是受众欲知而未知的最新的经济知识。
与传播经济知识相关,经济新闻报道还必须剖析经济现象。市场经济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经济现象杂然纷呈,各种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给予解释、回答。过去那种客观性的报道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生活中作为受众的生产者、管理者、消费者对信息的深度需求,人们不仅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也需要知道为何发生、怎样发生、发展如何、如何应对等许多问题。经济新闻在报道经济现象的同时,还必须联系其相关的背景,解说其来龙去脉、特点,它与其他经济现象的关系,剖析其内在的规律,分析其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展望其发展走势。尤其是事关全局的经济现象,如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金融危机、民工潮、人员下岗、重复建设、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汽车行业的产销状况等,在描述现象的同时,还必须给予深度的透视与分析,展望其前景,提出参考性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经济新闻深度报道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对经济信息的深度需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经济报刊之所以有市场,就是由于他们都是以经济新闻深度报道为主。
3.解读经济政策,推进制度创新。经济政策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有力手段,政策的变化与调整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变化和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政策是资源,消化利用好政策可为经济活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各种经济政策变化较多较快,这就要求经济新闻在及时报道新的经济政策的同时,给予全面深入的解读,不仅要报道政策的具体内容,而且要报道政策制定的背景及经过,分析政策出台后可能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在解释宣传经济政策的同时给予思想观念的引导。在这方面,新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是立了大功的。如改革开放初期,新闻界围绕中央的几个一号文件所进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宣传及典型报道;在改革的深化阶段,新闻界围绕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所进行的租赁制、股份制等的宣传报道;前些年新闻界围绕中央开发西部、中国加入WTO、中小企业体制转型等重大决策的宣传报道:近年来新闻界在报道解读我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人们坚定经济信心等。毫无疑问,新时期的经济新闻在及时宣传报道党和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以及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不仅在理论、政策上进行了解读宣传,而且在经济事实的选择报道上从实践的层面给予了解答。
改革是个不断试错又不断前行的过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于是又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新的制度创新。在推进新的政策出台、新的制度创新的过程中,经济新闻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经济新闻的咨询功能不仅表现在对经济理论的阐释、经济政策的解读,也表现在它的报道能对政府、部门、企业的经济决策和制度创新提供参考。经济新闻工作者只要深入生活,增强新闻敏感,就一定能够在众多的经济现象中发现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从而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在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发展生产力要求的呼声中,促进反映生产关系的制度创新和新的政策出台。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证明,种种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创新都与经济新闻报道的舆论前行分不开。
4.守望经济环境,监督经济行为。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点、各个市场主体对利润最大化追逐的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社会环境的信息知晓权的要求都加大突出了经济新闻报道中对市场环境和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的责任。新闻的舆论监督现已成为与党的纪律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并列的几大监督之一。而就监督的公开性、广泛性和及时性来说,新闻的舆论监督具有明显优势。
就经济新闻报道对经济行为的监督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不正当或非法的经济行为加以揭露,以促进有关部门对问题的处理。如对基金黑幕、银广厦和蓝田股份等公司的揭露,对某些高校招生乱收费问题的报道。二是对政策的偏差和制度的不合理加以评析,以促进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及时改正。如对农民负担过重、土地抛荒问题的剖析。三是对不良的经济现象加以针砭,以促进经济的健康运行。如对开发区热、低水平重复建设、银行霸王条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的拷问。四是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的误区、盲点加以揭示,以促进人们对经济知识、经济规律的认识[5]。
总之,经济新闻多种功能诉求的全面实现,要求经济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经济生活的忠实纪录者,而且也应该是经济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干预者。
[1]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程道才,严三九.经济新闻写作概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樊凡,时统宇.经济新闻范文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李良荣.新闻学导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杨继绳.经济新闻的功能和趋势探讨[J].中国记者,2003,(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