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发展现代种业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2010-02-09王立华

种子科技 2010年7期
关键词:种业经营种子

王立华

(通化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通化 134001)

现代种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种业对于掌控种子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物品种多,种子用量大,市场竞争激烈,已经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因此,必须加快种子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现代种业发展,以强大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经营优势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1 发展现代种业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种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行业高度集中,高新科技人才集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在东西方的发达国家,长期的市场竞争,企业不断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大种业集团垄断市场的新格局,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经济效益提高和国际种子贸易联合的规模优势。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种子世界里,依靠生物技术成果有计划、大规模地进行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并购重组,加速了专业人才的高度集中。一大批优秀的育种专业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进入生物育种和种子跨国经营领域,提高了种业界的科技物化和产业创新能力,增强了种子产业发展后劲,推动了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加快了种子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我国种业的发展长期受制于政府主导体制,形成了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的国家包办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种子市场的逐步开放,传统的种子经营模式逐渐被打破,形成目前的以种子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国有种子公司、民营种子企业和境外种业集团多家纷争的格局。全国现有作物品种选育机构450家,各类经营种子机构6.7万家,种子科研和经营机构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每家种子经营单位每年经营的品种多达数百种。这种“小而全”的多元经营格局虽然颇受家庭式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民欢迎,但在强势的国际种业竞争面前却显得底气不足。

在育种方面,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选育并已形成生产力的新品种达6000余个,并在杂交水稻、杂交油菜、高油玉米育种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研究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据FAO统计资料表明,法国、日本、德国每公顷谷物产量分别为6516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国只有3067公斤。种子经营企业的育种能力更低,全国绝大多数的种子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种子经营企业只是周而复始地从事种子购进售出,充当种子专业“中间商”。

种子产业个体规模小、经营群体多、市场容量大是当今我国种业特征之一。全国常年用种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市场年销售额200~300亿元,但种子商品率平均仅为30%,仅为发达国家的10%~20%;粮食作物种子和粮食价格比为3:1,仅相当于美国的1/10。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行业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宏观调控不力,市场化程度低;运行机制僵化,缺少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现代种业要求必须应用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和高度集约化的管理手段对种子科研、生产和经营加以有效的支撑,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种子产业生存的根本。因此,明确现代种业发展的策略,加大措施,加快构建种子“育、繁、推”紧密衔接的产业框架和运行机制,提高生产效率,使种子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国发展现代种业的首要课题。

2 发展现代种业的基本模式

2.1 国内外现代种业的基本模式选择

在国际种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东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不同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美国的现代种业发展主要采用以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相结合的高度集约化大规模跨国式生产经营模式,如先锋种业及其玉米种子产业;日本走的是一条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半开放经济模式,如日本北海道农场滕坂支场及其水稻种子产业;欧洲则以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相结合的工厂化生产经营模式为主,如荷兰的花卉和蔬菜及其种子产业。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很大。同时,各地的科技力量、种业生产者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现代种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形式非整建制地梯次推进。

2.2 外向创汇型生产经营模式

我国本土劳动力充足,水土资源丰富,利用这一优势建立起对外出口的种子产业经营模式,围绕国际市场需求,在对外联络展洽签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与境外种子企业联手,建设种子专业化生产基地,兴建农田水利排灌设施、温室大棚、种子加工设施等,发展出口创汇的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种子种苗。在生产经营中,实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种子及其种子产品生产加工方式,不断提升种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3 都市开发型生产经营模式

在我国大中城市郊区,人口密集,土地紧缺,但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好、物质装备水平高、劳动者素质高的特点,充分发挥地位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优化调整种子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装备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研发功能,拓宽经营范围,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大力发展更新周期短、组织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绿色安全的蔬菜、水果、花卉、园林等城市建设与消费所需的种子种苗,建立起一种服务于都市市场的新型种子产业经营模式,不断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经济效益。

2.4 种子科技园区型运行模式

在发展精准农业中,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种子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设施,集成国内外种子科技成果,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种子专业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推动种子产业综合开发。这种运行模式的建设和运作采取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式经营方式,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的种子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并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经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和外埠推广。同时,发展种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种子产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产业。

2.5 区域性资源综合利用型模式

在我国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地相对较少,而且不集中。在种植业领域,除种植粮食作物外,多种经营比较发达。在这一地区发展现代种业,其运营方式根据当地资源和生产特点,采取分区域结构布局形式,依托当地或外埠农林科学院所,建立优质特用粮食、中药材、果品、蔬菜、食用菌和山野资源家植等优良品种研发基地,引进系列化新品种,普及良种良法新技术,生产当地粮食作物和多种经营生产所需的品种种子种苗,建立起粮、经、特、林种子立体型复合式经营开发模式。面向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利用对外联络和贸易展洽等形式和平台,向外埠和境外推介当地传统的优质农产品品种的种子,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当地与种业相关的加工、储藏、运输等产业发展。

2.6 专业化规模经营型模式

在东北平原杂交玉米带、华北平原玉米小麦种植区和长江流域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种植区等较为发达的农业区域,土地资源丰富,适合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农作物生产水平高、规模大、集中连片、技术密集,单品种种子需求量大。种子产业需要依据其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种子专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生产集约、机械复合、技术集成、制度变迁等方式。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和技术水平,对种子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优势作物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专业研究,形成区域专业化、基地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经营,降低种子研发成本,提高种子产品质量,形成规模效益,推进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持续高效发展。

3 发展现代种业的基本对策

3.1 遵守客观规律

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农业结构、产业特色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种业生产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建设现代种业的模式上必须严格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区位优势不明显,需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种子企业创业,发展适宜当地农业特点的特色种业经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极其有限,农村经济不富裕,在建设现代种业上,需要在具有优势的粮食、牧草种子产业运营上加大投入,实施种、科、教紧密结合,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多种经营产区,需要在建设生态农业领域强势开发林、粮、特、经种质资源,实现种子产业化经营。在经济发达地区,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种子生产规模,拓宽种子经营范围,将种子产业建设成一个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

3.2 推进产业化经营

建设现代种业,首先要构建扎实的产业支柱,开拓种子生产经营的新途径,提高专业化水平,夯实现代种业基础。种子产业化的发展能够为现代种业建设提供各种先进生产要素,不仅体现在物资、资金等有型资本上,更体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进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整合上,使得种子产业能够有效地进入符合本地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种子产业化的发展必将深化种子世界的分工,延长种子生产经营的产业链。通过种子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示范和运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式的规模效应,加快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3.3 强化科技带动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稀缺,农业边际生产率提高有限,使得科学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因此,必须始终把推进种子科技进步放在首位,走以高度科技化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为辅的技术路线,建立和完善种业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开展新品种及其配套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各种方式,推进最新育种成果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并辅之以技术指导及其相关配套设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4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政府干预现代种业的政策多采用立法形式。没有适合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的效率。法律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种子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使得种子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今后发展现代种业的进程中,仍然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因此,必须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实行依法治种,有效保护品种育成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现代种业保驾护航,这是我们各级政府所必须做出的承诺。

[1]蒋和平.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1,(6):12 ~ 17.

[2]陈如明.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状况[J].农业科技管理,2002,(3):1 ~ 4.

[3]郑渝.中国种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C]//国际种子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10 ~ 16.

[4]李想.论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效机制[J].中国农业信息,

猜你喜欢

种业经营种子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