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发生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
2010-02-09陈家友
陈家友
(固镇县种子管理站,安徽 固镇 233700)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一种玉米病毒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
1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1 传播途径:主要靠灰飞虱传毒。自然界灰飞虱的带毒率为5%~8%,一只带毒的灰飞虱可以连续使3~5株玉米受害。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冬小麦苗或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翌春迁入玉米田。灰飞虱在玉米地的存活时间很短,仅4~6天。春季带毒的灰飞虱把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然后再传到玉米上。
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l0叶期抗性增强。该病发生与带毒灰飞虱数量及栽培条件相关,玉米出苗至5叶期如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期相遇易发病。套种田、早播田(蚌埠地区草莓茬、油菜茬)及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玉米苗期是玉米粗缩病的敏感期。大麦、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看麦娘、狗尾草等是粗缩病毒越冬的主要寄主。粗缩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可增殖和越冬,但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灰飞虱主要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春季在大麦、小麦、杂草上,随后部分转移到水稻上繁殖,在玉米上不能繁殖。冬、春气候温暖干燥、夏季少雨有利灰飞虱发生。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普遍表现不抗粗缩病,感病品种多。
2 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与危害
2.1 症状特点:患玉米粗缩病的玉米病株植株节间缩短,矮化粗壮,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呈对生状,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根和茎部的维管束肿大,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2.2 危害:轻者雄穗主轴缩短,能抽雄,但被半包在喇叭口里,雌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者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不结实。一般病田病株率达5%~10%,严重田块达40%甚至更多。我县2009年有的田块减产10%~30%,部分田块减产50%以上。
3 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方法
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其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3.1 加强监测和预报。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3.2 选用抗病品种。尽管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抗病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3.3 调整播期。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在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春播玉米应适当提早播种,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麦茬玉米适当推迟,一般在麦收后7天,尽量缩短小麦、玉米共生期,做到适当晚播。固镇县玉米种植模式主要有春播玉米、抢茬玉米和晚播玉米三种,其中以抢茬早播玉米发病最重,其次为腾茬迟播玉米,再次为晚播玉米。春播玉米应当提前到4月中旬以前播种,夏播玉米则应推迟在6月10以后为宜。另外,为防止部分田块大幅度歉收或绝收,一定区域可进行集中连片播种。
3.4 清除杂草。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来年农田杂草的种源,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寄主。对麦田残存的杂草,可先人工锄草后再喷药,除草效果可达9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