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预防门诊静脉输液护理缺陷中的应用
2010-02-09蒋金莲
蒋金莲
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 诸暨 311800
循证护理即遵循证据的护理,其定义:慎重、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适宜的研究依据,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1]。护理缺陷是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人不满意或给患者造成损害等一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现象[2]。其中很多缺陷虽不直接给患者造成损害,但却影响护理质量或令人不满意,甚至成为安全隐患[3,4]。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护士的技术水平,并反映出护理质量的优劣。谢继英等[5]调查发现,在众多的护理缺陷中,属于给药类别的较多,其中可以静脉给药缺陷居多。为此,我科于 2009年 1月开始将循证护理引入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分析 2007年 1月 ~2008年 12月我科共发生的护理缺陷 57起,主要缺陷有:由于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引起的护理缺陷 24起;意外伤害 10起;输液速度不恰当 15起;用药宣教及输液反应处理不到位 8起;
1.2 确定问题 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缺陷?这些护理缺陷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应该采取哪些干预措施避免和减少它的发生?
1.3 循 证 主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文献,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的可靠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评价,并将所获得的证据和护理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及患者的愿望与需求相结合,制订并实施护理方案。
2 循证护理
2.1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2.1.1 循 证 查对制度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临床工作中护士最容易犯的错误,制度从执行医嘱、打印输液单后的核对,到摆药、加药、换瓶以至最后的输液结束拔针的全过程中,常见的缺陷有打错针、错给药、漏给药、药品剂量换算错误,输液瓶内有橡胶微粒、输液瓶漏签名等[6]。另外,还有配伍禁忌查对不严[7],以及粉针剂药残现象多见[8],这类缺陷与护士安全意识不强,不执行规范操作直接相关,与门诊输液患者多,治疗高峰期人力不足,药物现配现用难以保证及时加药,主观上不注重药疗效果,只图按时完成本班工作任务有关[5]。
2.1.2 护理干预 ①岗位职责分明,责任追究。根据门诊输液患者流动性强,季节性、时间性变化快的特点,实行弹性排班制,重点加强治疗高峰期的护士人力与技术力量的配制,细化各班的岗位职责。②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规范操作,完善输液流程。除规范执行《基础护理操作评分标准》的输液流程,以及借鉴任国英等[9]关于建立护理服务沟通流程外,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自动打印出患者的身份条码标签,经窗口两名护士的核对后在两标签上编号,特殊药物剂量用红笔加以标明,易过敏药物须贴上药物过敏标识,以引起各班护士的注意,配药护士必须实行一对一的加药制度,并经第二人核对以达到正确配制药液。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要重视细节。注射护士除执行两种核对患者姓名的方法外,还必须将患者的身份条码标签与药物条码标签核对无误并将患者身份条签粘贴到输液管道上,以保证查对制度得到百分之百的应用并准确无误,巡回护士在更换药液时必须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条码标签与药物条码标签是否相符,以保证输液正确安全。④严格药品检查环节,切实做到“三查、四看、二熟悉”[10]。三查:加药前查、输液前查、更换液体前查;四看:看液体与药品的有效期,看玻璃有无裂纹,看瓶盖有无松动,看液体有无杂质、变色、混浊、沉淀;二熟悉:熟悉药物的配伍禁忌,熟悉给药途径与方法。
2.2 意外伤害
2.2.1 循 证 静脉输液渗漏损伤、头皮刮伤、拔针时划破皮肤等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其中以静脉输液渗漏损伤为多见,主要与药物因素、疾病因素、患者因素、技术因素、解剖部位等有关[11],而小儿及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多于成人。
2.2.2 护理干预 ①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水平。护士要正解的选择合适的静脉,尽可能避开关节,对于 <1岁的患儿,宜选用额前正中静脉和颞浅静脉穿刺,此处静脉不仅易固定,易于家长看护,更重要的是护士静脉穿刺时易于观察患儿病情。尽量避免选择耳后静脉、枕静脉、穿刺此处不仅容易造成药物的渗漏,而且穿刺时不利于病情观察。②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及巡视制度。对重点时间重点部位加强巡视,仔细观察,在患者呼叫、换瓶及拔针时随时观察,要查看静脉穿刺部位上下10cm,左右对比看,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穿刺采取逆心方向穿刺,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渗漏的发生。③及时正确拔针。发现药物外渗如果外渗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且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边观察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如果外渗的药液是刺激性大的药物,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 95%酒精持续湿敷,必要时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拮抗。输液完毕,应采用顺时针角度中速拔针法[12],可明显减少拔针的疼痛、出血、皮下瘀血、静脉硬化等情况,保护患者的血管。
2.3 输液速度不恰当
2.3.1 循 证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在成人静脉输液中较多见,主要原因有:护士药物知识欠缺[6],护士认识不够,患者自行调节滴速,输液巡视不到位[7],及输液器型号选择不合适有关。
2.3.2 护理干预 ①首先对护士进行业务培训,让她们掌握输液滴速与时间的计算,输液速度分类,正常输液的速度,应该快速滴注和慢速滴注的药物,还有需要随时调速的药物。有意识收集药品说明书,经常学习、熟悉新药的规格、剂量、性质和应用,在成人输液中推广使用 5号半针头输液器,对于工作繁忙的护理人员,节约静脉输液的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13]。②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健康教育,切实履行告知义务。护士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有责任和义务尊重和满足患者的知情权,除作药物、操作等相关知识宣教外,还要告知输入滴速,并解释此滴速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治疗方案及结合药物性质而调节,告知输液滴数不准确的危害性,使患者自觉配合护理工作。
2.4 用药宣教及输液反应处理不到位
2.4.1 循 证 患者对输液健康教育是有需求而且内容是多样的[14],由于护士主观上觉得讲得过于简单,还不如不讲,要讲得详细又没时间,也有护士对用药知识掌握不全面,导致用药宣教不到位[7];许多护士对输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时的处理原则不知晓,处理正确的只占据 52.1%[15]。
2.4.2 护理干预 制订健康教育手册,及时发放给患者及家属。要重视对护士的培训,经常组织护士学习药物知识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流程,不断提高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讨 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既重视规范化的职业行为,又不忽视个体的护理。具有科学依据的护理实证能够告诉护士哪些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易于接受的护理措施[16]。为此,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作为一种理想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 93%提高到 98%,护理缺陷从原来的 5%下降到 1%,从而提高了用药安全。
[1] 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军,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6(6):1.
[2] 姜丽萍.护理管理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05-210.
[3] 缪微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杂志,2007,42(9):83.
[4] 陈桂英,王静,苏冬影,等.提高护理行为风险识别能力,防范护理风险[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269-1270.
[5] 谢继英,贺锦花.加强输液流程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J].2009,(7):106-108.
[6] 黄美娥.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49-51.
[7] 陈菊珍.静脉输液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分析和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39-41.
[8] 原艳丽,刘一,程静,等.注射用粉针剂药物残留量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A):53-54.
[9] 任国英,方云,周玲.护患沟通管理流程在门诊输液中心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1-52.
[10]陈易一.输液查对流程在预防护理差错中应用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5B):63-64.
[11]王华芳.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8,15(13):1741-1742.
[12]刘杏仙,梅怡明.外周浅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51-52.
[13]隋致兰,孙桂明,赵淑丽.心内科患者采用 5号半针头静脉输液临床探讨[J].临床医学,2009,(6):17.
[14]李新辉,戴慧珊.对静脉输液健康教育中的问题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A):60-61.
[15]董爱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4-196.
[16]张丽霞.循证护理在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