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精彩试题解析
2010-02-08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212000李金国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212000) 李金国
【题目】
下图为6月22日与l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3~4题。
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4.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 、乙、丙、甲 D.甲、丙、乙、丁
【选择理由及评价】
本题组设计新颖,构思精妙,在图象类型的选择和设计上,一改往年考查地球运动内容常用的日照示意图及其各种变式日照图,设计了柱状统计图来考查有关地球运动这一经典高考考点。它能更好地综合考查从统计图象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示意图到日照图的图图转换能力、分析和比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大小、自转线速度大小等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形式简洁明了,看似平淡,但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也能很好地考查考生对该考点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性、灵活性。区分度高。
【解析及答案】
本题组解题关键是判断甲、乙、丙、丁四地纬度高低及其所在半球(南、北),需调动运用的核心知识点是:在同一天,离太阳直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同时进行图图转换,即借助夏至日和冬至日侧视日照图(如下图),帮助理解和分析所给柱状示意图,也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思维路径和解题步骤是,首先根据夏至日图例比较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图中丙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其纬度为23°26′N,其余三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是甲地、乙地、丁地,说明甲地离北回归线最近,其次是乙地,再次是丁地;然后根据冬至日图例,该日乙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且接近90°,其次是丁地,而甲地很小,再结合夏至日四地的比较、分析,可推测、判断,甲地在北半球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乙地在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丁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同时根据丁地在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地在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丁地纬度数低于甲地纬度数。最后综合以上分析,可推断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乙、丙、丁、甲。根据地球自转线速度与纬度成反比的规律,可知该顺序亦即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同时不难判断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丙、乙、丁。
答案:3.B 4.D
【题目】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 化示意图。读图回答l3~l4题。
13.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
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14.2005年与l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选择理由及评价】
本题组虽是考查“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常规考点,试题素材虽源自教材,而思维深度、广度则高于教材。试题设计角度新颖,即由平常静态考查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分布及其成因,变为从时空动态变化的角度考查;从各类功能用地的付租能力要素得出的理想模式的考查,变为对“我国某城市”各功能用地实际面积比例变化的考查。试题给出的图像与教材中“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图极为相似,然而纵坐标表示的要素则不同,图中的线条也由一组变化为两组。
该题组的区分度很高。对于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理论脱离实际、思维灵活性差的考生来说,书本知识对其解答该题组极易产生“负迁移”,造成判断错误;而只有那些能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灵活迁移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考生,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可见本题组很好地发挥了高考的甄别、选拔功能。
【解析及答案】
本题组的解题既要运用书本知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特别要注意避免所学知识对该题组产生“负迁移”。解题关键是联系我国社会生活发展实际,结合所学城市空间结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发展动态,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思维路径和解题步骤是:首先,读图名、看清纵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要素,特别注意纵坐标表示的要素(面积比例)与教材插图纵坐标(地租水平)的不同;其次,分别观察、分析三组曲线的空间变化特征,其中①在市中心地带用地比例最大,随着离市中心距离增大,其比例不断减小,②用地在市中心地带比例很小且最小,但随着离市中心距离增大,其比例迅速增大,且明显高于①、③,③用地在市中心地带比例较小,随着离市中心距离增大,其比例还在不断减小,在距市中心12千米处比例极小;再次,分别观察、分析三组曲线的时间变化特征,即与1990年对比,2005年①用地比例市中心有所下降而城郊有所增加,这与我国不少城市前些年发展中中心地带住宅地拆迁、商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关,②用地在市中心比例进一步减小而在城郊进一步增加,符合我国城市为改善市中心环境而将工厂向城郊迁移的实际,③用地在各处都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向城郊方向渐减,到距市中心12千米处变化很小。最后,综合以上分析、判断,①、②、③分别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答案:13.C 14.B
【题目】
下面左图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C范围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7~8题。
7.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
8.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 B .乙地 C.丙地 D.丁地
【选择理由及评价】
本题组设计一幅等值线区域分布图和一幅气候统计图,一方面侧重考查考生有关洋流分布及其影响、世界气候类型及特征判断等核心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侧重考查考生获取和分析解读图象信息、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及图像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思巧妙,紧扣考纲,凸显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解析及答案】
该题组解题关键是仔细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分析、概括,调动和迁移平时所学的洋流分布知识、气候类型分布知识等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具体思维路径和解题步骤是:首先回顾平时所学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太阳辐射),地形、大气环流、洋流等也是影响局部区域气温变化的因素;其次仔细观察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10~22℃范围等温线北凸,说明气温低于同纬度海区,同时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该气温范围明显变宽,说明单位距离内温差小于同纬度范围海区,联系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系统,大陆西岸海域皆为寒流流经,系其影响所致;再次,判读右图,从气温曲线看出,该地全年高温(月均温在25℃~30℃),判断属于热带,而从降水量柱状图看,该地一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且最多月降水量为160mm多,可判断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调动一幅“心理地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判断左图中乙地与之相符。
答案:7.C 8.B
【题目】
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据此回答21~22题。
21.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A.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C.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D.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22.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A.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B.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D.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选择理由及评价】
该题组利用西南旱灾、新疆阿勒泰地区洪涝灾害等时事地理事件,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创设试题,既有效考查了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心生态环境问题,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
【解析及答案】
该题组解题关键是抓住西南地区、新疆阿勒泰地区气温、降水、水文等地理特征,同时深刻理解自然灾害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因“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而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提出应对措施要注意针对性。
具体思维路径和解题步骤是:首先明确西南旱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而本题设问的是两个主要原因;其次,调动平时所学西南地区区域地理知识,该地区正常年份降水丰沛,属于湿润地区,正常年份3、4月份气候温和,有一定数量的降水,蒸发一般;而今年3、4月份该地区旱灾严重,其主要原因显然要从气候这一自然要素的异常角度分析;再次,调动平时所学新疆阿勒泰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河流主要靠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在3、4月份该地区发生洪灾,其成因显然不是降水,而应从春季气温回升,高山积雪大量融化补给河流,洪水自上游而下导致;最后,针对河流洪灾的成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答案:21.BD 22.CD
【题目】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下图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
(1)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
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_______。(2分)
(2)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和_______。(2分)
(3)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的原因是当时该海域风向为_______,易造成石油污染向海岸蔓延。(2分)
(4)这次石油污染导致严重的_______ 灾难,宣布禁捕是因为_______。(2分)
(5)如果浮油“侵入”大西洋,它将随_______、_______(洋流)漂向欧洲沿海。(2分)
【选择理由及评价】
该题利用墨西哥湾石油钻井平台漏油这一热点事件创设新情境,从多个角度考查考生有关海底地形、气象气候、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洋流分布等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等深线图判读分析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多方面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考生关注时事地理,关注社会生活。该题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构思严谨,设计流畅自然,各小题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逻辑性强,能较好地区分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解析及答案】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判读等深线图,根据等深线特征判断海底地形类型和特点,对墨西哥湾及其附近地区海洋、气象气候、洋流分布、海洋生态环境等区域自然环境有较全面的掌握,同时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因果联系,准确作答。
具体思维路径和解题步骤是:首先读等深线图,根据图例寻找漏油地点,其深度介于200~2000米之间,对照海底不同地形类型的深度,判断其海底地形类型是大陆坡,观察这两根等深线的间距较小,推知其形态特点是坡度较陡。
其次,根据其位置在大陆坡而不是大陆架,深度大,海底水文、地形复杂,加之该海区纬度较低,海上气象变化多端,所以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
再次,分析之所以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是因为4月中下旬该海域风向为偏南风,容易将漏油吹向北部的海岸,污染南部四州海域;漏油事件除污染海水,还会污染海洋水生生物,造成生态灾难。
最后,联系该海域附近及大西洋洋流分布,分析可能将浮油带到欧洲的洋流名称。
答案:
(1)大陆坡 坡度较陡
(2)深海环境复杂 海上气象多变
(3)偏南风
(4)生态 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5)墨西哥湾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