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在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
2010-02-08安徽教育出版社230061谢明礼
安徽教育出版社(230061) 谢明礼
一、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 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复杂的学校安全形势的需要。2004年全国上报中小学幼儿园案件、事故共计148起,非正常死亡人数231人,伤病4655人,失踪37人。2005年全国上报中小学幼儿园案件、事故共计41起,非正常死亡人数178人,伤病1089人。2006年(截至9月11日),全国共发生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事件110起,共造成学生死亡188人,受伤1266人。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安全教育专业委员会的调查,虽然最近几年全国中小学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社会人员对学生的伤害却有所上升。从2010年3月23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的血案,到4月30日发生在山东潍坊的校园血案,短短40天时间内,发生了数起震惊全国的校园血案。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和血淋淋现场是多么残酷,那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的生命给家庭、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和心理上的阴影。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从校长到老师、从家庭到学校、从社会到政府纷纷要求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安全工作成为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其实早在2007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的颁布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地理课程是实施安全教育的适合载体
安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这对实施安全教育所需要的教学素材和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安全教育的内容包含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包含了一套具体的专业化的内容。专业化的安全教育的师资在目前来说更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的原则来实施安全教育课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自然灾害是安全教育内容六大模块之一,是发生频率较高、分布范围较广的影响学生安全的一项因素。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过程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正确处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而了解自然,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是地理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措施也是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地理课程是实施安全教育的非常适合的载体。
二、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安全教育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防范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是其中的一个模块。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灾害类型可以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来分类。通常,我们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我国发生的重要的自然灾害,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归结为七大类,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灾害和森林灾害。自然灾害大多发生于地球表层,结合地理课程的特点,可以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几类: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等。
(2)气象灾害:包括热带气旋、龙卷风、雷暴大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
(3)水文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
自然灾害就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分布等内容属于地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从安全教育的角度来说,防范自然灾害主要是指防范由于自然环境要素的异常变化而给人体造成的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大多数的自然灾害具有爆发性的特点,时间短,强度大。在面对自然灾害发生时,如何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是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社会行为也要个体行为的积极参与。地理课程中的安全教育要让学生掌握以下一些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原则:
(1)“学”:学习各种自然灾害的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注意收听政府和主管部门发布的灾害消息;
(3)“备”:做好个人和家庭的物质和技术准备;
(4)“察”:注意观察当地的自然变异现象;
(5)“报”:发现异常变化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6)“抗”:一旦陷入灾害应勇敢冷静地组织抗灾自救;
(7)“避”:尽可能在灾害发生前躲避;
(8)“断”:救灾行动前首先要切断电源、火源等次生灾害的灾源;
(9)“救”:掌握一些自护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救护知识。
三、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
在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就是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训练学生正确的安全行为,培养学生和谐的安全观。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为学生撑起一把“安全保护伞”,为学生树立一道安全屏障。
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三大目标
安全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接受安全教育必须要掌握的内容。除了要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些预防和应对这些灾害的具体措施。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进而获得有关这些方面的安全技能,这不仅能培养正确的安全意识,而且是安全行为训练和养成的重要保证。
安全行为训练和养成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目标,所有的安全知识、技能和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在每个学生的安全行为上。只有学生的日常行为符合安全行为的规范,并且通过训练掌握了一些必要的预防、应对和应急措施,才能在突发事件中,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和他人的安全。教育部2005年11月24日发布的《幼儿园、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安全教育中灾害预防演习安排较少,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调查表明,我国初中学校开展预防灾害演习活动的次数最少。从城乡差别来看,县镇和农村学校预防灾害演习次数明显少于城市学校。在城市学校中,教师能够经常采用一些安全演习、模拟情境训练等参与性和可操作性较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是整体来看,目前最常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是指导学生阅读安全规则和读本、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等,反映出当前安全教育的形式以说教听读为主、实际演练较少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对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低于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安全教育在中小学尤其在县镇和农村学校效果不理想。 只有平时注重安全行为训练才能在危难时刻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安全,2008年被网友誉为“最牛希望小学”——四川北川刘汉希望小学在汶川大地震中全校483名学生无一人伤亡的感人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安全行为训练可以分为应急行为、应对行为和预防行为等层面。上述防范自然灾害的原则中,“学”、“听”、“备”、“察”、“报”等就属于预防行为,能够让人们提前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命安全;“抗”、“避”、“断”、“救”等则属于应对和应急行为,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直接面对自然灾害所采取的措施。
和谐的安全观这一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安全意识,它是由注意自身安全、不妨害他人安全和主动构建安全环境等观念组成。首先是自身要安全,其次是不能给他人的安全带来危害,再次是共同努力,主动构建安全环境。注意自身安全是学生要养成的最基本的安全意识;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规范自身的安全行为,不给他人的安全带来威胁,这是安全意识层次的一个上升;掌握了正确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规范的安全行为的背景下,以自身的所能积极主动地去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是安全意识层次的又一个上升。
和谐的安全观、安全知识和技能、安全行为训练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地理课程中进行安全教育的三大目标,任何安全教育的落实都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体系。
四、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途径
一是要重视对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安全教育内容的发掘和拓展。除了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将自然灾害作专题性内容从安全和防范的角度来处理的还不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只是在区域地理中要求学生了解某一国家“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而应对灾害的安全措施未作明确要求,但是在“活动建议”中提出“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教材中的直接相关内容做充分深入地利用,同时也要对一些间接相关内容做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在“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将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暴风雪、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等气象灾害的内容融入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应急和应对的措施,这也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理念的充分体现。
另外,也可以结合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灾害及预防和应对措施做充分了解。因为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学生的日常活动主要集中在其生活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面对自然灾害。
二是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讲授课、实践课、探究课、活动课、作业设计课等教学方法。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例如,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形式,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学活动,与地质、地震、气象、水文等部门开展联合教育。在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点要落实在安全行为训练上,要强化安全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