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新生儿科病房的影响
2010-02-05潘丽华谢金良蒋蒲清唐伯如
潘丽华 谢金良 蒋蒲清 唐伯如
新生儿科病房是我院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菌血症是新生儿病情的高危因素,而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占新生儿感染的第一位[1]。我们对我院2008年12月26日~2009年2月24日相继发生的4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新生儿科病房有4例患者发生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其中3例为血液感染,1例为肺部感染。4位感染患者都在本院出生,均为早产儿,均住在早产儿室,且住同一间病房。新生儿科病房2008年12月26日一早产儿痰培养检出ESBLs肺炎克雷伯菌,2009年1月24日和1月31日相继两个早产儿出生后入住新生儿科,第1天抽血细菌培养均检出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另一患者1月21日出生,首次血培养结果为阴性,1月24日因病情变化再抽血细菌培养检出ESBLs肺炎克雷伯菌。4例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菌株耐药菌谱具有高度相似性[2],认定医院内局部病区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暴发流行。4例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4例患者的一般情况
2 结果
2.1 细菌学调查
2.1.1 菌株分析 据药物敏感谱,为一种肺炎克雷伯菌表型,4例均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左氟沙星敏感。
2.1.2 细菌学检测 对新生儿科空调、空气、护士手、温箱、温箱的湿化水等进行细菌学检测,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咽拭子培养,对手术室、产房这些新生儿接触的地方进行细菌学监测,分别在湿化水,个别医务人员的咽拭子,检出肺炎克雷伯菌。
2.2 控制措施
(1)隔离、治疗感染者。(2)对医疗环境和早产儿温箱及湿化水进行严格的消毒。(3)每间病房摆放洗手消毒液,确实做到接触每例患者前后进行手消毒。进入新生儿病房的人员一律戴口罩、换鞋、戴帽子。(4)做到新生儿病房有专门卫生员,并进行上岗前消毒灭菌及院感知识辅导。(5)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每日消毒。(6)注意新生儿衣服、产科包被的消毒,喂奶、换尿片注意防止交叉感染,新生儿称重时使用一次性垫巾。(7)全院通报院感情况,并重点加强产房、手术室与新生儿科的院感监测。
采取上述措施后,2009年2月1日以后未再出现新的血培养阳性病例。
3 讨论
肺炎克雷伯菌是在临床标本中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为一种条件致病菌。由于克雷伯属细菌,能产生ESBLs等耐药机制,导致对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在正常人口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可高达20%,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还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脑膜炎(婴儿)、泌尿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菌血症[3],近年来在新生儿眼分泌物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的情况也增多,2009年4月17日我院一新生儿的眼分泌物也培养出同种耐药菌谱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或医院感染不断增多,而对头孢噻肟及头孢他啶耐药的ESBLs肺炎克雷伯菌暴发流行的治疗与控制已成为世界性的治疗难题[4]。本调查中的4例患者均是早产儿,其中有1例是低体重儿,且有2例病人入新生儿科当天已被感染,而另2例是入住5d后血培养查出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母亲的特异性抗体对新生儿抗感染免疫非常重要,低体重儿及早产儿免疫功能发育差是由于过早娩出未能从母体获得足量的IgG,加上β淋巴细胞合成抗体能力不足,容易发生低IgG血症从而容易发生感染[5]。本调查中4例患者的药敏谱均显示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磷霉素、美洛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等药物耐药。因为早产儿胎龄小、体重轻、某些器官与免疫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容易继发感染,从手术室或产房出生后稍作观察处理就被转入新生儿科,其中经历了被母体娩出、与接产医生护士的多次接触、环境的转移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果新生儿经历了机械通气则大大增加了被感染的机率。手也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媒介。为有效预防医院感染,防止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暴发流行,医护人员必须高度警惕,提高院感控制意识、理念,加强院感的学习,落实洗手制度;严格对医院环境的消毒、医疗器械的灭菌、感染病人的隔离;认真执行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按照药敏选用抗菌药物;细菌室要随时与临床、院感科保持联系,动态监测各科特别是新生儿科、手术室、产房的细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感染源,以便临床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感染传播。
[1]伍勇,徐令清,漆涌,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质粒头孢菌素基因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8):927-928.
[2]陈燕,叶英,王谦,等.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基因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1):10-12.
[3]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0.
[4]王瑶,徐英春,杨启文,等.19家医院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TEM型β-内酰胺酶的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2):85-89.
[5]余加林.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3):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