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与新型工业化
2010-02-03莫秀蓉
莫秀蓉
摘要:文章通过对孙冶方经济思想的研究得出结论,孙冶方的经济思想中包含丰富的产业结构思想,体现在关于轻重工业定义及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关于对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思想、关于重视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果思想、关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的关系思想等方面,指出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异同点,并基于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重构新型工业化路径。
关键词: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内在联系;新型工业化;路径重构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许多方面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他丰富的经济思想和在一些重要经济问题上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已经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改造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经济体制。推进我国四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孙冶方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关于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理论。在他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里,我仅就孙冶方社会主义产业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谈些粗略的看法。
一、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的基本观点
孙冶方有关产业结构问题的理论观点散见于许多篇论文之中。要全面概括他的产业结构思想,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完成的。这里。我只讲他关于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几个主要观点。
1关于轻重工业定义及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在轻重工业定义问题上,孙冶方同志创造性地阐释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澄清了当时在理论界和统计界关于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划分问题。如当时认为,消费资料是直接提供居民消费、不需要再作进一步加工的产品,生产资料包括机器、燃料、辅助材料、原料等,孙冶方同志反驳说,这样。农业、棉花、面粉等也是第一部类生产,也应该大量投资优先发展。孙冶方认为现有分类方法错误的实质在于断章取义马克思的正确观点,指出马克思在这一问题上在《资本论》二卷三篇二十一章和三卷七篇四十九章两处都明确提出第二部类的产品不仅可以成为本部类的生产资料,还可以成为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论点。“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指出纱对于织布业来说是不变资本的一部份,因而当然不能作为消费资料了。然而,当马克思这样说的时候,是指的某一产品对于某一具体行业或具体工厂而言,而不是从分析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出发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分析整个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时,他所观察的不是原料对成品的关系或原料在资本构成中所处地位,而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路径”。并通过深刻理解马克思在两处所作的分析,认为“整个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应列入二部类,即消费品部类”所以农业不属于优先发展的产业;同时。孙冶方对那些认为棉花、棉布同煤、铁、钢、电等划为第一部类同样优先发展的理由给与反驳,“因为从建设的程序来说,从时间来说,棉花要到纺纱厂开工后才用得着。纺织机器却必须在动工建厂之前,就去订购。然后才能在建厂的时候安装起来。至于制造纺织机的机器和煤、铁、钢、电等等更应早一步扩大生产是更不用说了”。孙冶方经过臻密的分析和大量引入资料。得出结论,指出轻工业是生产消费品及其原料的生产,也是第二部类:重工业是生产劳动工具、动力、燃料、建筑材料、一切辅助材料的生产以及制造以上各种产品的原料的生产,属于第一部类。这些要大量投资优先发展的。
2关于对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思想。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孙冶方就给当时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取了外号叫“复制古董、冻结技术进步”。他指出,这一制度的致命缺陷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折旧年限过长。达到二十五到三十年;二是该制度规定“设备更新是分作三种层序来进行的,从而设备更新基金也分作三笔互相不能通融的独立环节:第一笔是日常维修费用。这一笔钱在数量上最少。第二笔是大修理费用。第三笔,也是数量上最多的一笔,才称作设备更新费用,是用来搞新建工程,或购置新设备的”。并且前两笔钱是留给企业,两者之间不能相互通用,而最后一笔设备更新基金是上缴国库的。就相当于要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技术更新必须通过国家审批,资金由国家统一安排;三是规定大修理必须遵守“不增殖、不变形、不移地”的原则。如果要进行大的革新必须按程序报上级批准后才实行。孙冶方通过走访许多企业,调查实际情况后,提出了对传统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思想,即不是流行的增量调整,而是存量调整思想。但也不是禁止新建项目,搞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而是要搞技术含量比原有企业高的新企业,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同时认为。搞新建项目不如对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因为旧企业改造比新企业建立收效快,新企业建立到开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要经过很长一断时间,更重要的是新企业的数目没有旧企业数目多,这样旧企业更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工业发展速度,所以孙冶方同志认为,对存量的调整比增加增量更能有效。在对旧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上,他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如手:
(1)提高折旧率,缩短折旧年限,年限不能超过十年,在折旧年限内,折旧率呈递减趋势。在此处孙冶方同志批判了当时学术界中存在的观点,认为缩短折旧年限不是资产阶级的挥霍浪费,也不是不爱惜技术设备的体现,而加强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正是为了爱护设备,折旧年限的缩短不是弃置不用,而是“技术上的落后带来的低效率和高消耗还不至于使产品的成本高到亏本和无利可图的限度内,都应该充分地利用它”。
(2)固定资产更新权和折旧金全部还给企业。这样引起了财务工作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给国民经济计划和安排带来一定困难。孙冶方认为,“这样做,虽然可以多搞几个新建项目,但却冻结了几十万个老企业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真正的收人不能增加”。而搞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孙冶方认为,“表面看是少搞了一些新建项目,但却加速了原有几十万个企业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了真正的收入,并且这个收入的增长速度一定会远远超过以往”。
(3)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相结合,但重点是存量调整。孙冶方同志说。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需要两个方面,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农业经过政策扶持和科学种田。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工业同样也需要科学技术,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出,“我们除了需要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能源开发,发展交通运输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部门以外,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并从资金、物资等方面加以保证。只要我们不再‘喜新厌旧。不把像汪洋大海一样的旧企业挤垮,不冻结技术进步,不把经济发展的宝押在新建企业上面,而是花大力气认真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生产发展的速度就一定会快起来”。
3关于重视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果思想。社会主义
经济效果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是1959年提出并展开讨论的。这一讨论的直接起因,是1958年“大跃进”中我国经济工作中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浪费和损失。孙冶方同志在1961年和1981年分别两次提到经济效果问题,其思想的核心是最小最大原则,即用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用,并纠正了当时的错误思想认为费用和效用是可以分开的,只考虑费用而不考虑效用,认为效用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的观点。认为我国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最小最大原则,生产费用与效用相割裂原则,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却贯彻倒过来的原则,即最大最小原则,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更不用说经济效果的好坏和产品质量的高低。他认为,那些把费用降得越低就认为越好。不注意产品的规格、品质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多快好省的口号就是要把费用和效用联系起来。“多是量,快是速度,好是质,省是成本低”。可见,孙冶方同志的最小最大原则在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那么为什么实践中未能注意生产费用和效用相结合呢?原因在于当时经济体制问题,计划部门和财贸部门是相脱节的,“我们的计划部门只注意实物量的指标,只注意使用价值指标”,“而流通和价值指标都是归财贸系统、归财贸口管的。这就是说,我们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分口管的”。所以这一管理体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国家计划只注重使用价值指标,不注重价值量指标,当然经济效果也就无法衡量,更没有人去注意经济效果和产品质量,一说到效用一词就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就可以理解了。
二、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与新型工业化内在联系
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那么。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是否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在内涵上,新型工业化有新要求和新目标,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对各产业渗透;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即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有新的工业化战略,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虽然没有具体的定义,但其思想涉及到科学带动第一、二产业发展、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果即最小最大原则,其内涵也包括了发展战略是靠科学、发展注重经济效益、投资少的思想。与新型工业化如出一辙。
在特点上,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信息化、低消耗、科技含量高、低污染、生产要素利用率高。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的特点是与国情相适应、科学、机械化种田等:在对传统产业的态度上,新型工业化主要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处理好传统和高新产业的关系。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孙冶方着重强调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速度比新兴产业快;在对新兴产业问题上,新型工业化加大对新兴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孙冶方认为政府应做好对新兴部门引导,防止造成不良后果;在主导产业选择上,新型工业化反映出来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重工业、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孙冶方的主导产业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国情特点:在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问题上,孙冶方创造性地提出了其特殊的含义是包括工业及其它产业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最重要的基础,暗含了农业不发展,其它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必将是后劲不足,是难以为继的;在农业与工业等其它产业的关系上,孙冶方也创造性地提出工业中特别是重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设备以改革农业这一崭新思想。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关系上,前者重视协调发展,孙冶方也认为重工业为轻工业提供现代化的装备设备以提高轻工业经济效果;最后在经济效益上,两者都注重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与现阶段中国新型工业化思想一脉相承。所以,阐释和解读孙冶方的产业结构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基于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的新型工业化路径机制重构
新型工业化是21世纪中国工业化的主题,也是我国现阶段学术界和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本文也试图在孙冶方产业结构思想上重构新型工业化路径,以飨读者,如图1所示。
笔者认为,一是新型工业化应重视市场自组织调节。市场自组织调节,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即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但目前。市场在调节行为主体方面已经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如下图l所示,在实践中从投资、消费这两大马车来看。市场自组织调节起到了模范作用,使投资者从该投资是否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出发,后作出是否投资的决定:使消费者从该消费中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效用出发,后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二是政府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对新上的项目在市场和企业准入方面给以标准限制,如在产业、规模、技术、区域准入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标准。严格把好增量这一关,使增量能够不再是高污染、高消耗、高投人。又是低效益、低质量、低回报的源头企业产业。对已有的传统产业企业要实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新型工业化的需要,特别是使用信息产业带动工业化。使高新技术产业渗透到各传统产业中去。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孙冶方也十分强调这一点,认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革比新上项目更快能够提高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我们实际工作中认真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搞好新开发区与振兴东北老工基地区域之间的关系。三是新型工业化应重视产品质量结构。产品质量是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产品质量不好。销售环节出问题。经济效益低,企业产业难以进行再生产,当然无资金进行技术改造。资本有机构成不能提高,新型工业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过关,如果不重视产品结构,生产的产品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都千篇一律,产品结构重复,同样市场上这方面的产品供过于求。生产的产品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效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也不能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所以,产品质量结构需要市场自组织调节和政府有机调节的配合,达到既合目的又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统一:四是新型工业化应重视农业技术改革。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达成共识,但基础一词如何理解,却不是人人都能说清楚,毋宁说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技术改革问题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农业技术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改革的主体是谁,该如何改革农业技术。改革后技术是否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这些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市场自组织调节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是否支持改革的问题。政府是否愿意改变几千年以来至今还在特别是在西部大多数农村盛行的农耕文明、改革那种古老的农耕方式。改革的成本是否大于收益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改革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其改革不仅是改革本身问题,更重要的是技术变革将引起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问题。值得可喜的是。特别是西部一重庆正在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一旦试点成功,对于推动农村技术改革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也有强大的战略支撑和前提条件。
新型工业化路径之间是相辅相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内在协调的路径机制。我们在实践中避免片面强调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要实行“多条腿走路”。调动各方资源,包括非政府组织第三方团体等参与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来。为新型工业化实现献策献力。关于非政府组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与管方政府协调将是我们下文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