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机会主义的界定和辨析
2010-02-03高杲徐飞
高 杲 徐 飞
摘要: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有不少论及机会主义的文章,然而经济学的经典定义和管理学的通俗认识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文章通过反思和比较两学科的分析前提、逻辑、本质,对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包含了主观机会主义和客观机会主义两部分内容。
关键词:机会主义;主观机会主义;客观机会主义
一、引言
机会主义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重要命题。追本溯源,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源于经济学。但在目前众多经济管理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关于机会主义的不同表述。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其背后的本质原因又在哪里?对机会主义概念的辨析和界定,将有助于对现有经济管理经典理论进行梳理,建立起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更好地理解经典理论的内涵,更好地把握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
二、现有机会主义论述
1经济学论述。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关键假设前提就是人的行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Williamson认为:“机会主义是指信息不完整或被歪曲地透露,特别是为了掩盖、误导、混淆、歪曲、搅乱而做的蓄意行为”。并且他把机会主义作为交易成本的来源之一。按照Williamson的定义,机会主义是“狡诈地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和“信息不完整或被歪曲地透露”的一种结合。这样。机会主义就有着两个前提:信息不对称和人为主观。因此交易成本理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定义更直接:投资方得不到由他投资所产生的全部成本节省(价值增值),另一方能够用不交易来威胁,以获得一些这样的节省。Hart的不完全合同理论继承了这样的定义。把交易分为三阶段:订立合同、投资和交易。在这里对机会主义的避免也就相应转化为如何防止敲竹杠行为。其中的核心是权力的重新配置。国内刘燕分析了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条件,阐述了机会主义行为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总结了机会主义行为与经济学其他假设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见经济学对机会主义界定得很明确,是“侵犯对方利益”加上“主观蓄意”,最后的处理方式主要通过机制设计来进行规避。
2管理学论述。现有管理学对机会主义论述,部分沿袭了经济学的定义。管理学中对机会主义的阐述。更多体现在战略、组织中,其中战略联盟就是一个典型。XiaoliYin和Mark Shanley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产业制度理论的相关观点将联盟分为八种类型,其中交易成本理论强调的就是经济学的机会主义风险。国内学者陆奇岸指出导致战略联盟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原因在于联盟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而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联盟合约的不完全性、联盟各方利益驱动的差异性以及联盟管理机制的缺陷性,因此,要有效克服联盟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构建以选择、监督和信任为基础的治理机制。杨得前,严广乐、李红分析产学研合作中机会主义的根源在于产学研合作中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合约的不完备以及机会主义行为难以通过正式的司法程序进行证实,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提出了治理产学研合作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对策。
另外,管理学中另外一些关于机会主义的论述则表现出不同特点。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就指出:联盟成员可以通过学习、技术剽窃等方式来不断对其他联盟成员核心资产进行侵犯,也可以通过发展能力减少这种风险对自己的侵害。Xiaoli Yin和Mark Shanley的联盟分类中,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的就是不同于经济学的机会主义风险。赵昌平、葛卫华认为战略联盟中机会主义产生是因为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文化上的冲突、企业利益驱动机制的不同、联盟管理机制的欠缺、管理人员的权责缺位、利益保护主义的存在,为此他们从理论上分析了监督、激励、选择、社会化四类机会主义防御机制的作用。董广茂、李垣和廖貅武利用动态博弈的方法发现:学习联盟的价值创造活动中,自身就隐含着一种具有自我执行特点的治理机制,通过联盟成员的资源的互补性和两种类型的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承诺作用,可以有效防范学习联盟中可能发生的机会主义,在这里他们吧价值创造与防范机会主义的研究统一了起来。
管理学中两类表述在定义上不同,延伸出的原因探究和解决方法也大相径庭。本文就管理学中机会主义的界定和辨析做一深入探讨。
三、对比分析
从以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对机会主义的界定存在着共性和差别。共性表现在信息的不完整或被歪曲地透露。差别主要表现在:
1经济学中将机会主义定义为主观故意,管理学中对机会主义的界定更宽,如通过学习、技术合作而形成的可能对合作方的利益接触等情况。按照字面上理解,主观与客观相对,故意与过失相对(法条上就规定有故意伤害和过失伤害)。那么我们就有两种情况:主观故意和客观过失。这两点在实践中都要考虑。在经济学严格定义中却只剩下了主观故意。
2经济学中的机会主义存在表现出确定性和自利性,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存在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利他性。经济学的严密逻辑和刚性前提,必然使得机会主义显示出很大的确定性和很强的自利性。管理学与现实贴近。人为约束的前提减少,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机会主义接触可能成为侵害之前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如加强沟通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等。
3经济学中对机会主义采取防范、防止“敲竹杠”等手段,管理学中更强调综合处理手段,如“将价值创造与防范机会主义的统一”、“监督、激励、选择、社会化”等。经济学的刚性前提必然使得在分析中更理性,管理学与现实结合,人性就显得更重要了。殊不知,一味刻意执着地防范,也会失去很多机会。竞合,决不是一锤子买卖,更多是长期演化的过程。
4经济学中对机会主义更多定义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竞争,管理学中将机会主义更多看成竞合的一部分。经济学的理性前提使的竞争不可避免、合作双方界限很鲜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现在的管理学更多地强调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企业的边界是模糊的、动态的,对机会主义的把握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四、本质辨析
以上对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表现进行了比较,那么它们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分析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假设前提。
1经济学的理性前提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前提。经济学中的理性前提强调人们能毫无代价地完美地即时进行无限运算。能够有效且毫不费力地预见所有可能的结局以及任意消息或决定的全部影响,而且他们在所有的情形中都是完全乐观的。这样的假定明显违背了现实,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管理学则更强调人的非理性。人的有限能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人性。设计学派、计划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也是这样的观点。
2经济学中的利己前提和管理学中的利己利他相结合前提。经济学中利己前提强调人们完全受狭隘的自私利
益驱使,也就是说如果个人能获利,他们不惜违背道德、藐视法规、撕毁协议、乔作伪装、篡改欺骗。这样完全纯粹的自私人在现实中是极少的。管理学更强调人的多重性,既有利己因素,也有利他因素,是个复合体。企业家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也是这样的观点。
3经济学中的利益极大化前提和管理学中的不断优化前提。经济学中的利益极大化前提强调人们在寻找哪怕是非常微妙的获利方法时,眼光是非常敏锐的,边际分析成了常态。现实中人的认识在不断发展的,所以管理学强调不断优化。这也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的观点。
4经济学中的高度抽象前提和管理学中与实践结合的适度抽象前提。经济学的几大前提都是高度抽象而成的,源于现实,但与现实有很大距离,这样的好处是便于逻辑分析、学术研究。由理性、利己、利益极大化等假设引申出的众多研究,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世界。有助于我们对世界的多角度深度把握。管理学源于实践而又和实践紧密联系,它也有抽象,不过它比经济学更贴近现实。是适度的抽象。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定位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也是这样的观点。
5传统经济学中的还原论前提和管理学中的突变论、演化论前提。还原论强调一切社会现象的解释都应该被还原到对作为元素的个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中,通过分析个人的个性、目标和信念来推广到群体、社会。管理学则把社会看成是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特点是存在不同层次,层与层之间呈现突变特性,彼此之间不能被完全规约和解释,也就是说高层次特性的分析。不能被完全还原到基本元素的层面。这里管理学分析不再呈现比较静态,而是更借重演化的思想(目前演化经济学对机会主义没有专门论述)。设计学派、计划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也是这样的观点。
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以上五大前提差异,其背后的本质是他们研究思路的根本差异。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同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风险都是外生条件。所以企业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是完全理性的和最优化的、对内部则不存在资源、能力,也就没有了动态和演化。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中的机会主义必须被定义成主观故意,其本质也是外生的,所以能够通过合同、制度、机制来最优化。而管理学认为:企业是异质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风险都是内生条件,所以企业对动态的市场和环境是通过不断试错来积累组织资源和能力以适应,所以才有了创新。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了管理学中机会主义的内容应该更丰富,其本质是内生的,所以需要不断优化,不断试错。传统经济学分析是采用静态或比较静态的方法,管理学分析需要动态、演化的方法。
五、管理学的机会主义
接下来我们界定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它需要表现出人性、优化性、实践性、突变性、演化性、利己利他相结合性。按照这样来推导,我们将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概念外延分为两个部分:主观机会主义和客观机会主义。主观机会主义与经济学中对机会主义的定义相同,它具有理性、利己、利益最大化、抽象、可还原等性质。客观机会主义指得是那些主观上无意而客观上接触并侵害到合作方核心利益的过失行为,它表现出人性、实践性、突变性、演变性、利己利他相结合性、不断优化性。这也是辨析两种机会主义的主要依据。另外借用Williamson的定义,我们将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内涵叙述为:机会主义是指合作中信息不完整或被歪曲地透露,包括掩盖、误导、混淆、歪曲、搅乱等行为(含主观故意行为和客观过失行为)。
进一步讨论,机会主义对合作方利益的侵害一般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具备侵害的条件:二是实施了侵害的行为(包括故意和过失)。具备侵害的条件指得是合作一方有条件接触到另一方的核心利益资产(这里沿用经济学的定义):实施了侵害的行为指得是合作一方利用接触到的另一方核心利益资产来对另一方的利益进行侵犯。举个例子,传统的经济学定义更多得只体现为双方的博弈,如零件厂商和整车厂商的合作,机会主义体现为零件厂商通过合作掌握整车厂商的核心技术来向整车厂商发展。从而对合作伙伴的现实市场形成压力,反之整车厂商通过合作掌握零件厂商的核心技术来向零件厂商发展。它们都是原子式的企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现实中还存在另外一些情况。如风险投资者和技术专家的合作,表面上看两者异质性很强,风险投资者和技术专家成为对方都不是一时之事。他们之间的机会主义应该基本不存在。试想他们也是这样一直精诚合作的,彼此渐渐接触到对方的一些核心资产。后来形势变化了。发生了一方把另一方核心利益泄露给第三方(也就是另一方的竞争方)的事情。这样另一方的核心利益必然受到侵害。这种情况现实中还是不少见的。也就是说,从侵害的前提概念上来推导。除了上文说的主观机会主义和客观机会主义两种实际存在的行为外,还存在着两种没有侵害行为发生的情况,包括主观和客观。客观无侵害本身就没有问题,主观无侵害在法律上也无法构成证据。
六、结论
本文对已有经济学、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论述进行了梳理。通过反思和比较两学科的分析前提、逻辑、本质,对管理学中的机会主义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内涵辨析。文章将机会主义分为主观机会主义和客观机会主义,具有很重要的管理学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辨析两种机会主义,有助于理清现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各自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清晰现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各自的研究前提:有助于建立经济学和管理学之间一定的逻辑联系:有助于建立管理学中多理论之间的互补关系和逻辑联系,有助于从特定视角出发来在一定程度上融合部分管理理论;有助于针对性分辨、看待和处理现实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