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前10年淮河区水功能区水质分析

2010-01-31郁丹英赖晓珍程西方

治淮 2010年12期
关键词:入河类水淮河流域

郁丹英 赖晓珍 程西方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蚌埠 233001)

21世纪前10年淮河区水功能区水质分析

郁丹英 赖晓珍 程西方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蚌埠 233001)

文章通过对淮河区水功能水质现状和历史趋势评价,分析了21世纪前10年水功能区水质变化原因,总结了10年来淮河区水资源保护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水功能区保护为载体的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淮河 水功能区 水质 对策

1 水功能区区划和现状评价

根据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水功能区划及流域机构负责划定的省界缓冲区,淮河区(指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下同)共区划水功能区1015个,区划河流长度26214km,湖泊面积6105km2,水库蓄水量70.54亿m2。在1015个水功能区中,区划河流类水功能区933个,湖泊类37个,水库类45个。

从区划的水功能区类型来看,农业用水区最多,占36.8%;其次为饮用水源区和排污控制区,均为12.2%;保留区仅占5.0%。总体反映了淮河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现实状况(详见表1)。

为掌握淮河片水功能区水质状况,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2009年,在开展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的基础上,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流域四省水利部门,对流域各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淮河区所有水功能区实施了两次全面监测,实测有资料的水功能区1008个,依据《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进行评价,按照年均值评价,水质为Ⅰ类的占1.5%,Ⅱ类水占10.3%,Ⅲ类水占21.6%,Ⅳ类水占24.3%,Ⅴ类水占11.1%,劣Ⅴ类水占31.2%。

2009 年水功能区水质综合达标评价,达标率为22.1%(见图1)。其中保护区50.6%,保留区47.1%,缓冲区14.3%,饮用水源区30.1%,工业用水区26.2%,农业用水区17.2%,过渡区10.4%,渔业用水区10.0%,景观娱乐用水区10.9%,排污控制区14.8%。

2 本世纪前10年水功能区水质趋势分析

2000~2009 年淮河区同系列有监测资料的水功能区272个,2000年满足Ⅲ类的水功能个数比例为37.1%,Ⅴ类和劣Ⅴ类的比例为46.3%,2009年满足Ⅲ类的水功能个数比例为48.2%,Ⅴ类和劣Ⅴ类的比例为33.1%,满足Ⅲ类的水功能区比例增长了11.1个百分点,Ⅴ类和劣Ⅴ类的比例下降了13.2个百分点。2000~2009年水质类别比例变化见图2。

从达标情况来看,淮河区272个水功能区,2000年达标比例为24.3%,2003年下降到20.6%,2009年达标比例为32.7%,比2000年增加了8.4个百分点,淮河区水质总体呈缓慢好转趋势。

3 经济发展与水质变化关系分析

2000 年以来,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淮河区GDP从2000年的0.86万亿上升至2009年的4.5万亿,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污染指标入河排放量来看,化学需氧量从2000年的94.71万t削减到2009年的55.08万t,削减了41.8%,氨氮从2000年的8.7万t削减到2009年的6.99万t,削减了19.7%,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从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来看,在天然径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2009年达标比例为32.7%,比2000年增加8.4个百分点,呈缓慢上升趋势。

说明在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淮河总体水质不仅没有恶化,而且持续改善,主要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污染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淮河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质变化关系分析见图3)。

4 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1 水质有所好转,水污染依然严重

21世纪前10年,通过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水功能区达标比例有所上升,水质有缓慢好转趋势,但水质仍然不容乐观,2009年水功能区满足Ⅲ类水的比例为33.4%。实测淮河区222个城镇入河污水排放总量为58.43亿t,主要污染物质COD和氨氮入河排放总量分别为68.72万t和8.06万t,与2008年相比,淮河流域城镇入河污水排放总量增长了5.36亿t。从分析来看,淮河流域水污染依然严重,同时水质污染降低或破坏了水资源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1 淮河区水功能区划成果统计表

4.1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生态用水难以保障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99亿m3,占全国2.9%,流域现有人口1.679亿,人口密度达到618人/km2,居7大流域之首;水资源面临的压力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正是由于人多地多水少,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枯水期水资源量严重不足。目前淮河流域现状供水能力593亿m3,地表水多年平均利用率为43%,枯水年和枯水期利用率达到70%。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导致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部分河流正常的生态基流得不到保障,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减弱,进一步加重水污染。

4.1 .3 监测体系不够完善

图1 淮河区各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

图2 2000~2009年水功能区水质类别比例逐年变化趋势图

图3 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质变化关系分析图

水质监测是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监测和分析水资源的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发、管理与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000~2009年全流域有长系列资料的水功能区共272个,占全流域水功能区的26.8%,监测断面、监测频次等都不能满足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的要求,流域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能力亟待加强。

4.2 对策与建议

4.2 .1 严格纳污红线管理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地区,目前排污水平已远远超出水域纳污能力,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危害了水资源的使用价值,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因此,要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水功能区确定的水质目标和纳污能力,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加强功能区水质和入河排污总量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入河排污行为,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从源头控制排污。

4.2 .2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

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必须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特点,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流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水资源实际条件出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发展造纸、酿造、皮革等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3 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河流生态基流

要进一步加强用水管理,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市场措施做好节水工作。要大力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水资源化,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工程调度工作中合理配置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发挥已建水利工程对径流的调节作用,统筹兼顾,维持河流合理的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以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维护和提高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并将生态需水列入水资源配置方案。

4.2 .4 加强流域管理和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

要落实区域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强化流域管理,明确职责,理顺关系,使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促进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建议进一步发挥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流域与地方人民政府及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流域和区域合力,共同做好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同时要加大淮河流域水功能区监测范围、频次,提高流域水质监测水平,增强水资源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质监测和评价效率,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为水资源保护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入河类水淮河流域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晋中市入河排污口现状分析
山西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合理规划入河排污口布局 严格纳污总量控制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十四烷酸插层稀土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其对PVC的热稳定作用
PA6/类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枣庄市2011年入河排污口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