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药物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观察

2010-01-30罗心平王丽洁施海明范维琥戴瑞鸿

中成药 2010年11期
关键词:保心丸麝香肝肾

朱 慧, 罗心平, 王丽洁, 施海明, 范维琥, 戴瑞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上海20013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来华山医院心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或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中,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控制不佳的3级高血压、心功能NYHA IV级、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麝香保心丸组为长期口服麝香保心丸3~6丸/日至少12月的患者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为55~84岁,平均(68.9±7.9)岁;对照组为不服麝香保心丸的患者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为54~84岁,平均(70.3±7.5)岁。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协会(ACC/AHA/ESC)2006年冠心病指南进行抗血小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调脂、抗缺血等冠心病常规治疗,且均不服用其他抗缺血中成药。组间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体质指数、吸烟史、药物过敏史、血压、合并疾病、常规药物治疗、血糖血脂等方面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两组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记录一般情况、合并疾病、用药情况等,麝香保心丸组记录麝香保心丸服用剂量、药物不良反应、开始长期服用该药前一月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服药一年以上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对照组记录冠心病常规治疗过程中两次血常规、肝肾功能结果,两次检查间隔一年以上。对照组所有检查均为无症状常规随访时检查结果,发热、感染、肝肾功能受损等急性病程时检查结果不予采用。

1.3 统计分析 Excel 2002建立数据库,使用stata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各组间率或比例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两组方差齐)或t′检验(两组方差不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两组间的检验采用Wilcoxon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用药情况 麝香保心丸组所有患者至少服用麝香保心丸3~6丸/日12月(累积剂量1 095丸),服药最多的患者服用麝香保心丸6~8丸/日5年(累积剂量约12 775丸),服药时间中位数为18月,服药累积剂量中位数为2 190丸。

2.2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过程中,麝香保心丸组观察到1例可能与服药相关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1例患者在2丸/次,3次/日口服麝香保心丸1月后出现轻度胃部不适,可耐受,未予停药,1月后自感胃部不适缓解。未观察到恶心、明显心率下降、荨麻疹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另观察到1例麝香保心丸组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受损,经分析考虑与服用麝香保心丸无明显关联:1例患者在服用麝香保心丸3~6丸/日第7月时因眩晕两次在中医医院住院治疗,使用丹红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和口服中药煎剂(具体组分不详)。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ALT 768U/L,逐于我院消化科住院诊疗,经检查考虑滥服中药汤剂致药物性肝损,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能有所好转,ALT 197U/L,逐出院。第10月时因前次住院期间发现AFP升高纳差再次入院,经保肝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出院时ALT 65U/L,出院后继续服用麝香保心丸,肝功能正常。结合病史,尚无依据说明事件与服用麝香保心丸有关。

2.3 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比较 在麝香保心丸组患者长期口服麝香保心丸前,两组患者血常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肝肾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Scr)经两组t检验,各项指标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予麝香保心丸长期口服1年以上,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分别经两组t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麝香保心丸组患者在服用麝香保心丸大于1年后与治疗前对比,血常规、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分别经两组t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前后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麝香保心丸脱胎自宋代著名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卒心痛”的首选良药苏合香丸,历经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人参苏合丸近十年摸索最终定方[1]。该药由人工麝香、苏和香脂、蟾酥、人工牛黄、人参提取物、肉桂、合成冰片七味中药固定组分和剂量组成。根据中药药典及文献报道[2-3],各药材都有一些不良反应。作为成分复杂的中成药,组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亦可能产生其他毒副作用。目前麝香保心丸长期口服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属于辅助用药,中西药合用增加了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反应的机会,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右旋糖酐配伍用药可出现过敏性休克[4],麝香保心丸亦存在类似的潜在风险。上述不良反应可出现在急救含服时,当服药模式拓展至长期口服,这些不良反应将被更容易地观察到。此外,服药模式的改变带来了最严峻的问题——药物蓄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荟萃分析[5]19份临床研究(用药<3月),共计1998例临床病例,麝香保心丸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上腹不适、恶心,发生率2.1%;唇舌麻木感发生率1.3%;偶有心率下降、荨麻疹、头痛不适。梁韶春[6]等对平均每日服1次麝香保心丸持续7年以上的53例患者回顾性调查,并进行心电图、心超、脑血流、脑CT、肾功能和尿常规6项检查,与对照组单纯扩冠抗凝治疗比较,提示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心脑肾保护作用,副作用极少,无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内脏损害。曾群英[7]等对77例服用麝香保心丸(2丸/日,3次/日)1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麝香保心丸组不良反应为:唇舌麻 4例(5.2%),胃部不适 3例(3.9%),头痛 2例(2.6%);对照组肢体麻木3例(3.9%),胃痛2例(2.6%),头痛3例(3.9%)。王丽洁[8]等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200例冠心病患者(麝香保心丸组100例2丸/日,3次/日持续12月口服,对照组100例允许临时含服)进行随访,麝香保心丸不良反应为口腔局部不能耐受2例,胃部不适1例,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影响。

本研究对22例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至少3~6丸/日12月(12~60月,服药中位时间18月),中位累积剂量2 190丸(1 095丸~12 775丸)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不良反应为轻度胃部不适1例(4.5%),与以往的文献报道类似,发生率略高则因病例数较少所致。该不良反应考虑为冰片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该例患者在最初服用时发生,未予停药或减药,亦未加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可继续耐受6丸/日的剂量长期口服,之后未再出现胃部不适主诉。本研究尚观察到1例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受损。既往研究未见肝功能受损的报道。该患者在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3~6丸7月时发现肝功能受损,此前两次在中医医院住院治疗,曾使用多种中成药及中药煎剂。停止使用所有中成药及中药后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之后继续服用麝香保心丸3~6丸/日1年,均未发现肝功能受损。尽管该不良事件出现时间与用药时间吻合,但该不良事件未见于麝香保心丸的已知不良反应,发生前尚有其他可疑药物应用史,再次服用麝香保心丸后未再出现,目前尚无依据提示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可引起肝功能受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药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尚无法排除该患者使用的多种中成药及中药煎剂与麝香保心丸联合使用后由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比较了服药至少1年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未发现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对此有不良影响。

本研究兼顾了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的短时服药剂量与累积服药剂量,结果提示: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目前无依据提示长期用药对肝肾功能造成影响。

[1]戴瑞鸿.我与麝香保心丸[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243-244.

[2]王浴生.中药药理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258-1276.

[3]薛开先.关于蟾酥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综述[J].新医药学杂志,1974,1:39-44.

[4]徐春丽,孙 怡,丁丽萍,等.复方丹参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混合静脉滴注致严重 ADR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8,14(6):361.

[5]罗心平,施海明,范维琥,等.麝香保心丸的基础与临床[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9):718-720.

[6]梁韶春,张奇志,胡锦华,等.长期使用麝香保心丸对心脑肾保护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中成药,2004,26(S1):78.

[7]曾群英,王礼春,高修仁,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辅助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的作用及安全性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4):221-223.

[8]王丽洁,罗心平,王 涌,等.冠心病患者长期应用麝香保心丸的临床耐受性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5):399-401.

猜你喜欢

保心丸麝香肝肾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麝香保心丸
微小RNA-497在麝香保心丸治疗AMI后心室重构中的作用研究
麝香保心丸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勐腊毛麝香化学成分研究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麝香保心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人工麝香研究进展
滋肝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