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面孔”历经千年演变

2010-01-29

环球时报 2010-01-29
关键词:儒教孔夫子学说

本报特约记者 刘 箴

“孔子热”时不时就会在中国上演。如今,随着电影《孔子》的上映,各类关于孔子的话题开始涌现。不管古今中外,但凡研究中国文化者,绝难绕开孔子。推崇者自不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便是他们眼中的高山。即使要另起炉灶者也概莫能外。因为另起炉灶便须舍弃现有炉灶,而现有炉灶在他们眼中,即使不是孔子之炉灶,怕也免不了烫着“孔家店”的注册商标。然而,孔子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形象,几乎从公元前479年,他辞世的当年起,他的形象就在悄然变化,而且始终变个不停。

同时代的各个派别都在“折腾”孔子

《论语》被公认为孔子的语录、儒家的正宗经典,然而《论语》并非孔子、而是其弟子们所写。在这部书的后半部,就记录着孔子死后,他的第一次“变形”:他的弟子有若仗着一张酷似孔子的“克隆脸”,居然堂而皇之扮演起孔子来,最终被师兄弟们以“形似神不似”的理由轰了下去。可什么是“神似”,弟子们也莫衷一是,脸蛋儿长得像不像孔子,今天的人们说不清,当年的人可是有谱的,这精神、思想像不像,谁说了算?

《韩非子》说“儒分为八”: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这八派都说自家是正根,别人都是异端邪说,其中孟氏的孟轲还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学生,而都被称作“大儒”的荀况和孟轲,一个主“性恶”、一个主“性善”,一个推崇法治、一个强调“礼治”,立场针锋相对,却都自称是孔子嫡系。而孔子自己,明明是“敬鬼神而远之”的,看见有若扮作自己指手画脚,泉下有知,不知会否当场昏倒?

不光儒家在折腾孔子,也许是名气大、辈分高,同时代的法家、道家、纵横家,几乎没有不提孔子的。《韩非子》里有,《列子》里有,甚至《庄子》里也有。那个一路被小人物寒碜刁难的孔子、那个被俩小屁孩儿一个“早上和中午太阳谁离得近”弄得张口结舌的孔子,便都是这些作品的发明创造。大抵来说,在这些“旁门”作品里,孔子是被作为陪衬或标靶竖立起来的,自然是“怎么方便挨揍怎么塑造”。

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孔子面孔”

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日子该好过了吧?问题是,那个孔子是孔子么?不论西汉还是东汉,儒学都跟所谓图谶之说纠缠不休,这些像极了数独或猜谜游戏的玩意儿,因为据说预示了两汉皇帝的气数,一下变得十分流行。王莽、刘秀等一大批大人物推崇备至,以至于正经儒学大师郑兴老老实实说“我不懂这个”,差点被刘秀撤职查办。这股风气直到魏晋初年杜预作注,才算刹住车。虽说整理过《易》,可貌似从《论语》中,实在看不出孔子对这些玩意儿有多少兴趣,相反的例子倒有不少。

自唐而宋,再到明,儒学渐渐地变成了儒教,尽管也有王安石、王艮、王守仁这些人出来争辩,但总的来说,脸孔是板得越来越僵硬了。宋代二程喊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可人家孔子在陈绝粮,明明让弟子们到处觅食,丝毫看不出“饿死事小”的学术见解。南宋儒教开始排斥寡妇再嫁,要求男女隔绝,最好连路都分男左女右,可孔子不仅没说过跟寡妇们过不去的什么话,也没有任何排斥男女间正当接触的言行。他爹妈是怎么约会的且不去说,他本人不还跟南子坐过一辆车?到了清末,一些卫道士打着儒教的幌子排斥西学。有个叫徐桐的,路上看见洋人、女人,就拿大手绢蒙住脸,来个眼不见为净。他们大约是忘了,孔子自己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没有排斥中外交流的意思。

这还不算,历朝历代,都有些另类的“孔子面孔”出来添乱。汉代有个叫樊并的读书人,假托孔子学说起兵造反,失败后不仅自己的学术论文被烧个精光,连跟自己同姓一个“樊”的孔门弟子樊迟都跟着受连累。清末康有为“托古改制”,弄出一个“改革派孔子”来。更有甚者,一本不知猴年马月被人编排出来的《孔子闭房经》里,道貌岸然的孔夫子居然成了性学专家。

到近现代就更热闹了。孔子一忽儿是“孔圣”,一忽儿变成“孔老二”;一忽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地球未来的希望”,一忽儿又是必须砸烂烧光的“四旧”。电影《孔子》编剧之一的何燕江,在所著的同名图书中,则把孔子塑造成一个在悲剧的人生中逐步找到自己目标的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孔子,那就是奋斗,或者说自强不息。”

“百变孔子”在国外

中国如此,外国也不例外。17世纪为了传教方便,也为了糊弄挑剔的罗马教廷,在华的外国传教士刻意将“孔夫子”塑造为“世俗思想家”,竭力将孔孟学说解释为“哲学”,将祭孔解释为“无害的风俗习惯”。孔夫子也被伏尔泰、狄德罗、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西方学者尊奉为“理性主义大师”。然而,随着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遇到障碍,儒教和孔夫子就变成许多传教士眼中的绊脚石,曾被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推崇的儒学,却被教皇克勉十一世定位异端邪说,被普鲁士国王驱逐;曾被许多西方哲学大师推崇的“孔夫子”,却在1700年被意大利人费雷隆假借苏格拉底名目痛斥……当初被作为“科学的东方思想”介绍到西方的孔子学说,几百年后却被当作“科学的敌人”痛斥。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断言,中国只有彻底摆脱孔夫子的羁绊,才能变成“文明的近代国家”。

到了当代,情况又发生变化。一方面,“四小龙”的崛起和中国的发展,孔子再度引起了西方的兴趣。《论语》译本在亚马孙图书畅销榜上常常榜上有名,“世界十大古代思想家”、“21世纪希望所在”、“诺贝尔奖得主普遍关注”之类半真半假、亦真亦假的传闻有鼻子有眼;另一方面,“中国龙借孔夫子染指世界”等夸诞之说不绝于耳,将孔子和儒学视作“民主自由”或“科学理性”对立面、绊脚石的言论,也并不难听见。

这一切并不奇怪。在中国,由于孔子名声太大、影响太深,支持者固然要借他助威,反对者同样要拿他说事,否则不足以振聋发聩。在西方,当中国弱小时,有人会将孔夫子的学说当作“有趣无害的学术”加以亲近;有人却会因中国的无足轻重,进而对孔子学说产生恃强凌弱、乘人之危的想法。当中国强大时,一些人会将孔夫子的学说当作“中国的强大秘方”,珍之宝之,神之秘之;另一些人却会将孔子当作孕育可怕中国龙的“罪恶渊薮”,“打蛇打七寸”,试图将孔夫子这个中国的精神偶像,连同中国文化体系一并击得粉碎。

印度《长阿含经》里说到“盲人摸象”的故事:一群盲人不知道大象的长相,就约好一起去摸,结果摸到尾巴的说“大象长得像草绳”;摸到大腿的则说“大象长得像柱子”,彼此争吵不休。孔子之“百变”,又何尝不如此?更何况对孔夫子评头论足者,有许多甚至连那样盲人的一摸,都尚未去做呢?▲

猜你喜欢

儒教孔夫子学说
朝鲜朝对巫俗信仰的社会认知和二重文化信仰结构的形成
王充痴迷读书
圈里事儿
学问与学说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从《舞姬》看立身出世主义的影响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儒教的牺牲者和守护者
与小人为伍
学说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