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区域模具行业人才岗位能力培养分析
2010-01-29尚广庆孙春华
尚广庆,孙春华
(苏州市职业大学 机电工程系,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模具工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苏州新兴产业之一,对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苏州模具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其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目前,苏州模具制造行业较大程度上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业人员中初、高中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占很大比例,且较多人员是农村转入城市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其文化水平、技能偏低,岗前模具知识培训少,仍沿袭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虽获得一些实际操作经验来完成一些简单工作,但其技术单一、知识不具备迁移性、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然而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程度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模具行业的发展也必须实现技术进步,通过科学设计和技术创新提升模具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竞争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苏州要建设亚洲一流的模具产业基地,改变苏州模具业与苏州市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的局面,除大规模发展模具工业外,还需要提高模具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模具业的现代化水平.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高技能的模具人才.然而,高技能模具人才的严重匮乏制约着苏州模具乃至我国模具行业发展.本文从苏州模具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入手,分析其岗位能力,进而对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1 苏州区域模具人才需求现状
2009年1月8日,“模具英才网”(http://mj.jdjob88.com/)上提供的招聘信息共计4 056条.若以“江苏(区域)”限定进行查询的话,计696条,占全部招聘信息的17.2%.若再限定“苏州”进行查询,共得297条信息,占江苏招聘信息的42.7%.这两个百分比说明,江苏的模具行业在全国的模具行业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而苏州地区在江苏省中占了近一半.这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地区模具企业的人才严重匮乏.
在这297条信息中,除了16条“学历要求”为本科外,其余281条信息对学历的要求都为大专及以下或对学历没有限制的职位.在这281条信息中,以招聘信息中的职位来归纳:模具设计类52条;模具制造类81条,其中普通车铣磨22条、数控加工39条、钳工20条;模具安装调试维修类22条;模具设备操作工类35条,包括冲压、注塑、压铸模具工;检验和品管类13条;销售和采购类6条;管理类36条;其他42条.其职位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除了管理类的职位需要有一定的相关经验要求外,其他职位都是适合毕业生的初次就业选择的.这些职位按照所占份额的大小,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具制造、模具设计、模具设备操作、模具安装调试、品管和检验、销售采购.这说明,企业对各个职位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其中对设备操作,包括制造模具即操作机加设备的人才和冲压机、注塑机等使用模具的设备操作人才,约占到了41%;模具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也较为突出,占到了18.1%;模具的安装调试维护人员的需求也占到了7.7%的比例.另外,模具企业对管理层人员的需求也占有12.5%比例.这也就使高校在专业定位时有更大的选择,除了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模具安装调试维修人才外,还可以拓宽学生所学的知识面,为学生将来竞争模具操作现场管理职位奠定一定的基础.
图1 招聘职位分布图
2 岗位能力分析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从上述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可以明确企业的岗位任务和各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见图2.
根据企业岗位及岗位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时要明确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岗位与岗位能力一致性原则.岗位职业能力的定位,必须以完成本岗位职责和任务为原则,即根据岗位任务来确定职业岗位,再根据岗位来确定岗位能力的要求.第二,岗位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性原则.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练应用CAD/CAM 主流软件,具有较强模具设计及利用现代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加工的能力,培养模具设计及制造行业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模具制造、维修、使用、管理的专业知识.
图2 岗位能力分析框图
3 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培养方案,通过创新建设理念,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行项目引领、教室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训练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模具专业的教学体系可以总结为“四课程、三实习、两设计”.“四课程”是指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三实习”是指基础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设计”是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在“四课程”中,高职基础课程开设的特色应体现在与市场需求的吻合上.合理开设基础课程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如开设应用数学、应用文写作、礼仪礼貌等.专业基础课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得比较多的就多讲,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得比较少的就少讲或不讲.如制图和识图能力是模具一线人员的最基本素质,必须非常熟练,高职生不仅要重点学习第一角画法,甚至还要熟悉第三角画法,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增加了第三角画法,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外企的工作.专业课程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正确设置,要能够体现岗位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模具专业课程改革所必需的.因此,专业课程主要有: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模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现代模具制造技术以及模具CAD/CAM应用技术,提高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及软件应用能力.专业课程一般采用短学时,以便将更多的学时分配到选修课程.开设拓展课程是学生素质及能力发展、专业课程柔性拓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如增设“逆向工程及快速成型技术应用”课程,使学生了解这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掌握缩短模具加工周期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在“三实习”中,金工实习主要学习车、铣、刨、磨、钳等机械加工工种以及常见测量工具的使用.实习零件尽量选用模具零部件,使学生尽早了解模具的结构,对专业意识的形成、机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其中,钳工技能是高职模具学生必备的技能,应当获得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实习主要学习电加工、NC加工、精密测量、模具装配和调试等技术.选择具有较好代表性和适用性的模具,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精模具,使学生掌握现代模具制造的特点,形成较好的理性认识,为日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成果,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至工作单位,使学生尽早熟悉企业运作模式、认识新工艺和设备、了解模具行业前沿信息,达到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目的.
在“两设计”中,课程设计既要运用和强化学生所学知识,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方法,又要使学生所设计的东西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拿到企业去不需作太多的修改就能生产出成品.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查,也是专业教学成果的大检阅.此时的设计课题一般来自于生产现场,设计成果最好能付诸于实际制造,以便在制造中发现问题,减少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出错率,作为学生毕业的最好“嫁妆”,同时也是专业教学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4 结 论
高职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合理设置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模具专业应用能力、现代技术应用能力、自我发展和开拓能力,以适应模具企业岗位的要求.
[1]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模具行业“十一五”规划(摘要)[J].模具工程,2005(10):1-2.
[2]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C]//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聂志萍,唐 茂,邓 媛.模具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模具制造,200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