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1-29叶建春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4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年11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

叶建春(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福州 350004)

我院自2004年开始实现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网上直报。目前,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已初具规模,监测水平不断提高,不良反应监测逐步得到广大医生、护士和患者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58例ADR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病例来源于我院2008年网络直报的58例ADR,通过Excel表格分别对ADR报告从程度分型、患者年龄分布、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ADR预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经福建省ADR中心确认,58例ADR中,新的ADR为8例,占13.8%;均为一般的ADR报告,无严重ADR病例。最小患者年龄1岁,最大患者年龄81岁,年龄分布状况见表1;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ADR涉及的药品种类见表3;ADR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58例ADR中44例好转,14例治愈,无死亡及严重后遗症病例。

表2 ADR给药途径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administration route of ADR cases

表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Tab 3 Categories of drugs that induced ADR

3 分析与讨论

58例ADR无年龄选择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18岁和≥60岁年龄段人群分别占8.62%和18.97%。老年人由于生理及病理方面的因素,ADR发生率较高;未成年人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毒性较敏感,均为ADR重点监测对象。

表4 ADR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4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s or organ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占58.62%,说明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由于静脉给药可使药品直接进入人体,产生ADR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正确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用药者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ADR的发生[1]。应加以说明的是,对于内毒素,应该属于内毒素叠加效应。如果单瓶输液出现热原反应,应判定该批药品热原检查不合格,属不合格药品,按ADR定义,不应列入ADR范畴。此外,静脉滴注速度过快也是引起ADR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34例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中有13例滴注速度大于3 mL·min-1,即60滴·min-1。

58例ADR报告中,患者诊断明确,均有使用药物的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量也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皮肤及附件损害居首位(51.72%),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红肿为主。其发生率高的原因主要有:皮肤是全身最大的器官,容易受累;皮肤是一个免疫器官,有丰富的免疫效应细胞,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皮疹位于体表,并往往伴有瘙痒,和其他器官不良反应相比易于发现[2]。相对于皮肤,其他器官和(或)系统的损害较为隐匿,医患双方均不易察觉,因而造成上报比例不高[3]。

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占35例(60.34%),涉及16种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最多,这与这2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量呈正相关。头孢菌素类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β-内酰胺酶、临床疗效高、毒性较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临床。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以及呼吸道、皮肤组织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治疗。由抗菌药物引起的35例ADR中,临床表现以各种皮疹和消化道反应如恶心、腹痛、腹泻为主。提示临床在使用这2类药物时,应加强询问过敏史,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孢菌素的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肾损害、肝脏毒性、神经系统损害等[4]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消化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肌腱炎及关节反应、肝脏、心脏毒性[5]等,将可能发生在患者身上的损害降到最低。

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占8例(13.79%),涉及5种药物,发生率与其他医院报道的9.6%略高[6]。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与患者个体因素、医师未辨证使用、配伍、使用剂量等因素有关[7]。和以往比较,发生率和涉及药物种类已大幅下降,这与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多年来加强配伍以及剂量控制有关。

58例ADR报告中,有10例为联合用药,用药途径中5例口服,5例静脉滴注;使用药品中抗菌药物6例,中药注射剂2例,质子泵及促胃肠动力药各1例;临床表现中各型皮疹6例,呼吸困难、寒战、呕吐眩晕、局部麻木各1例。

ADR发生的原因极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与患者所患疾病有时甚至难以区分。因此,应对医务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方面的知识培训,对患者进行ADR相关知识的教育,最关键是要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深入临床,与治疗组一起,以患者为中心,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近距离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甄别疾病进展与ADR,从而使监测报告得以逐步提高。

[1] 曾 洁,何 洁.福建省5 0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6,3(5):283.

[2] 葛蒙梁.药疹的临床类型和诊治[J].中国药物警戒,2006,3(1):43.

[3] 王璐璐,吴宝萍.2006年度我院1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17(2):94.

[4] 柴林青,赵向东.536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6,3(2):81.

[5] 孙慧萍,蔡力力,阎赋琴,等.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14.

[6] 浦锡娟,林小鲁,徐凯琳.我院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8),636.

[7] 高素珍,张志刚.浅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药房,2008,19(18):1439.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