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服降糖药临床应用分析

2010-01-29支伟锋张桂芬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药剂科常熟215500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年11期
关键词:格列降糖药排序

支伟锋,张桂芬,沈 达,刘 华,汤 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药剂科,常熟 215500)

糖尿病在我国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后的第3大非传染性慢性病。为了解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和应用趋势,根据药理作用机制的不同,将口服降糖药分为5类: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对我院2007—2009年口服降糖药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经济性提供参考,为医药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库2007—2009年口服降糖药出库数据,包括药品名称、商品名、规格、零售价、用药数量、用药金额。

1.2 方法

运用Microseft Excel XP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按药品名称统计用药金额、百分比、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费用(DDC),并进行排序。

1.3 DDD、DDDs及 DDC

(1)限定日剂量(DDD):是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及《新编药物学》(16版)规定的日剂量为准,书中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为准;(2)用药频度(DDDs)=药品的使用量/DDD值;(3)日均费用(DDC)=某药的用药金额 /该药的 DDDs[1]。

1.4 口服降糖药分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本文将口服降糖药分为5类,分别是: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

2 结果

2.1 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DDDs情况

2007—2009年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DDDs和占抗糖尿病药总金额的百分比见表1。

2.2 各类口服降糖药应用情况

2007—2009年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DDDs、排序、DDC和品种数见表2。

2.3 单品种口服降糖药应用情况

2007—2009年排序前10位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DDDs、排序及百分比见表3、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分析

由表1可见,3年来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逐年增长,但其占抗糖尿病药总金额百分比稍有下降,分别为50.81%、48.72%、45.80%,3年总平均为48.12%;其DDDs占抗糖尿病药DDDs分别为 75.97%、77.32%、76.74%,3年总平均为76.72%,基本持平。由表2可见,各年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酰脲类的销售金额3年中始终居首位,2008年与2007年相比增长较快,2009年与2008年相比略有下降;而α-糖苷酶抑制剂呈逐年增长态势,从2007年的第3位上升至2008年和2009年的第2位;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3年中相对稳定。在DDDs排序中,磺酰脲类、双胍类和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始终依次居前3位,而双胍类呈逐年增长。噻唑烷二酮类的DDC最贵(9.02~9.73元),其次是α-糖苷酶抑制剂(7.33~7.41元),双胍类最低(0.53~0.72元),而磺酰脲类与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价格适中,分别在1.85元和3.40元左右。口服降糖药品种数在13~15之间,而磺酰脲类使用的品种最多。由表3可见,3年中单品种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阿卡波糖、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缓释片;阿卡波

糖3年来销售金额连年增加,占抗糖尿病药总金额的26.24%;每年排序前10位的药品销售金额占总金额的97%以上。由表4可见,单品种DDDs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格列吡嗪缓释片、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其DDDs各占所有口服降糖药的约20%;每年排序前10位的DDDs占总DDDs的98%以上。

表1 2007—2009年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万元)、DDDs(万日)及百分比(%)Tab 1 Consumption sum(10 000 yuan),DDDs(10 000 day)and percentages(%)of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during 2007-2009

表2 各年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万元)、DDDs(万日)、排序、DDC(元/日)和品种数Tab 2 Order of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sum(10 000 yuan)and DDDs(10 000 days),DDC(Yuan/day)and number of varieties during 2007-2009

表3 各年排序前10位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万元)、排序和百分比(%)Tab 3 Order of top 10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sum(10 000 Yuan),and percentages(%)during 2007-2009

表4 各年排序前10位口服降糖药的DDDs(万日)、排序和百分比(%)Tab 4 Order of top 10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in terms of DDDs(10 000 Yuan),and percentages(%)during 2007-2009

3.2 讨论

磺酰脲类(SUD)无论是销售金额或DDDs均为最高,其化学结构中都含有一个磺酰脲基团,作用特点为与人体胰岛β细胞的磺酰脲受体(SUR)特异性结合,关闭细胞膜钾离子通道,导致细胞膜电位改变,开启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内流,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因此SUD适用于胰岛尚残存一定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我院使用的有第2代的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齐特和第3代的格列美脲,由于其作用确切,价格低廉,现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在我院格列吡嗪使用最多。格列吡嗪可降低空腹血糖(FBG)和餐后血糖(PBG),口服吸收迅速,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老年体弱和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发生。格列吡嗪缓释片较普通片依从性好、降糖效果持续稳定、血糖波动小、价格适中,深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欢迎,3年来其使用金额平稳,处于第3位、占15.97%,DDDs排序居首位,占21.62%。由于普通片比缓释片便宜,故也有稳定的市场,其销售金额占12.05%,DDDs占19.50%。格列喹酮其特有的95%经肝脏代谢和5%经肾排出的优点,适用于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及老年患者。格列齐特除温和地降低血糖外,还能降低血小板黏附性,改善微循环,适用于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变及老年患者。格列美脲为我院唯一使用的第3代磺酰脲类,由于对胰岛β细胞上SUR特异选择性高,并能促使葡萄糖向细胞内转运,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而且剂量小,1日只需给药1次即可达到24 h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药物耐受性好,近几年已被医患接受,在我院临床应用日益广泛[2]。

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研发于20世纪90年代,有别于磺酰脲类,不仅在结构中具有氨基酸,且表现在作用靶位上,快速地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PBG,其与作用模式互补的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联合应用,可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延缓胰岛细胞的生存,对孤立性餐后高血糖者、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障碍者和饮食不规律者显示卓越的疗效,被誉这“餐时血糖调节剂”。我院使用的瑞格列奈销售金额居第2位,DDDs居第4位,其最大特点是刺激胰岛素释放依赖于血糖的高低,当血糖水平为3~10 mmol·L-1时才会发生作用,该药起效更快、血浆消除半衰期较短,具有模拟正常生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服药可根据进餐时间灵活掌握(进餐即服药,不进餐则不服药),在控制PBG方面优于SUD,低血糖发生率较低,适用于餐后高血糖患者,被誉为糖尿病药物市场的“五朵金花之一”[3]。

双胍类DDDs排序连续居第2位,二甲双胍为使用的主要产品。该药可促进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肠避细胞再摄取葡萄糖,在降低FBG和PBG同时,还有减轻体质量、疗效较佳、使用安全的特点,还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4]。因该类药物的DDC最低,故有稳定的患者群,常被推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5],这与我院二甲双胍的用药情况吻合。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可根据病情在餐中服用以减轻之。

阿卡波糖是我院唯一使用的α-糖苷酶抑制剂,其具有在小肠刷状缘竞争性抑制α-糖苷酶,从而减少淀粉糊精双糖在小肠的吸收,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故不导致低血糖的优点[6],可与其他抗糖尿病药(如二甲双胍、胰岛素)合用治疗1型、2型糖尿病,也可用于降低经生活方式干预而血糖控制仍不佳的糖耐量减低者(IGT)的餐后血糖,延缓糖尿病进程。长期服用还可降低FBG和HbA1c,有一定的降低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抗氧化、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压的作用[7]。

噻唑烷二酮类(TZD)为新一代胰岛素增敏剂,此类药物的销售金额与DDDs排序3年均分别处于第4位和末位。该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主要为脂肪组织、骨骼肌和肝脏,可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心肌、血管内皮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保护作用,防止血管的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继发的各种代谢紊乱,但不影响胰岛素分泌,要求患者有一定的分泌胰岛素能力。作用机制与特异性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的γ型受体(PPARγ)有关[8]。正是由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TZD类降糖药成为研发的热点,3年来我院使用是逐年增加的。此类药物有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曲格列酮因其肝毒性而于1997年FDA批准后的3年后退出市场,罗格列酮于1999年在美国率先上市,我院使用的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文迪雅,而吡格列酮由日本武田公司研发,其国产品也在我院使用。由于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2007年FDA以标签黑框警告(心力衰竭风险)[9]],且价格较贵,患者难于承受,我院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使用很少。

综上所述,我院2007—2009年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和DDDs呈上升趋势,以口服降糖药为主导,格列吡嗪、二甲双胍、瑞格列奈、阿卡波糖为一线用药,用药结构合理。但应该提示临床医师要注意用药剂量的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

[1] 邹 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药房,1996,7(5):215.

[2] 高 鑫,江孙芳,陈世耀,等.国产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10(3):137.

[3] 许 青.新型降血糖药物瑞格列奈[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6):502.

[4] 邵银珠,李 燕.二甲双胍的合理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352.

[5] 杨文英.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糖尿病治疗指南要点解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5):3.

[6] 胡 倩.应用口服降糖药的动态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4):86.

[7] 杨 威,伍杰雄.2001年—2003年广东省部分医院糖尿病治疗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1):25.

[8] 张莉静,卢 曦.基于PPAR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31(5):287.

[9] 李宏亮,杨文英.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心血管发生风险的影响——来自第43届EASD年会的报告[J].药品评价,2008,5(1):23.

猜你喜欢

格列降糖药排序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简介
关于口服二甲双胍类降糖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探究
恐怖排序
节日排序
健康用药:糖尿病患者应掌握好停药日
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疗效及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加用格列美脲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