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中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研究
2010-01-29李映红
李映红
(广东药学院 体育部,广州 510006)
1.引言
学生的体育素养主要是由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兴趣和习惯等因素决定。学生体育素养是通过对学生体育态度、兴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对体育的欣赏能力等指标来评价的。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第四条发展目标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根据上述的目标要求,学生在高校体育中,不但要求学生锻炼身体,而且要求学生在思想、品质、修养、欣赏能力等方面都要得到锻炼。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体育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通过调查目前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为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提供有效的方法。
2.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
调查对象:广东药学院的学生。对广东药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卷 500份,回收 486份,回收率 97.2%,有效率100%。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
3.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
评价大学生体育素养,主要从大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体育锻炼习惯和对体育的欣赏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对广东药学院 48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3.1 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表现
表 1 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态度调查表 (N=486人)
从表 1可知,有超过 50%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社团或俱乐部活动、班级课余体育活动方面表现为较积极或非常积极,有超过 50%的学生在协助老师教学、参与组织体育竞赛方面表现为不太积极或不积极。由此可得,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社团或俱乐部活动、班级课余体育活动等这些参与性质的活动积极性较高,但对协助老师教学、参与组织体育竞赛等这些组织、协助性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3.2 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表现
从表 2可知,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老师教学方法及手段、体育课堂学习氛围和班级、社团或俱乐部组织的体育活动内容、学校举行的体育竞赛、群体体育锻炼氛围表现出较喜欢或非常喜欢,但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对自我进行体育锻炼是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由此可得,学生对群体性的体育锻炼兴趣较高,喜欢团体体育锻炼的氛围,但个人锻炼的兴趣不高。
3.3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表现
表 2 大学生体育兴趣调查表(N=486人)
图 1 学生经常锻炼的时间分布图(N=486人)
2 学生选定锻炼项目的数量分布图(N=486人)
图 3 学生遇到风雨天锻炼意向分布图(N=486人)
图 4 学生锻炼的主要动机分布图(N=486人)
从图 1至图 4可知,有 69.75%的学生经常在傍晚进行体育锻炼,有 50%的学生选定一项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有84.36%的学生认为遇到风雨天自己会停止锻炼,有 51.65%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由此可得,大部分学生锻炼目标明确,会选定合适的时间进行锻炼,但意志力不够坚强,遇到特殊情况会停止锻炼,未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4 大学生欣赏体育运动的能力表现
表 3 大学生欣赏体育运动能力的调查表 (N=486人)
图 5 观看比赛中遇到不公平的判罚的表现(N=486人)
从表 3可知,有 73.25%的大学生未能分辨体育教学中老师示范动作是否标准,有 56.37%的大学生观看体育竞赛未能辨别比赛的技术水平的高低,有 65.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崇拜体育明星,有 54.12%的大学生喜欢追看喜爱的体育比赛;从图 5可知,有 76.95%的大学生能冷静对待比赛中不公平的判罚。由此可得,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技术欣赏能力不强,对体育运动的感观认识较好,对体育竞赛中不公平的行为表现较为理智。
4.大学生体育素养中存在的问题
4.1 组织及推广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校园里参与组织体育竞赛或活动,有一定的工作流程,需要拟写组织体育竞赛会活动的计划书、申请场地、培训工作人员等,工作量很大,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组织体育竞赛或活动是老师们的事情,因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4.2 个人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不大
大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喜欢团队、集体的活动,而且社会、校园的生活都很精彩,有很多活动的内容选择,很多学生遇到没有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可以参与的时候,就会选择其他的事情来做,因而对个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大。
4.3 未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内容的丰富多彩,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电影、小说中,有些学生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连饭都不吃,课都不去上,参与体育锻炼更加难以坚持了。
4.4 对体育运动技术欣赏水平不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育是一门技术较强、项目较多的学科,学生平时对体育不重视,了解少,自然欣赏的水平就不会高。
5.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对策
5.1 健全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协会的管理及指导,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运动的平台
建立团委负责管理、体育部 (或体育部门)负责指导的体育组织管理机制,加强对现有的体育俱乐部、协会的组织及管理。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结合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成立多样的俱乐部或协会,为学生提供参加体育锻炼的平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5.2 宣传及推广体育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参与体育的意识及意志品德
利用学校宣传栏、校报、广播台等宣传媒体,介绍学校运动队、体育俱乐部、协会,报道优秀运动员顽强拼搏精神、先进事迹及竞赛风采,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了解体育明星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就在同学中间。并利用明星效应,通过优秀运动员宣传及推广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5.3 通过体育课教学,宣传体育的美学知识,让学生形成欣赏体育的意识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采用实例启发学生表现体育的美感,对所学到的动作、姿态,从不同的角度、方位去观察它的美感,让学生形成欣赏体育的意识。特别是健美操和武术课等这些观赏性较强的教学,利用表演法,分组上场表演,让学生做裁判,学生互相评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5.4 利用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欣赏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在课余时间,通过俱乐部或协会的组织,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项目学习或比赛录像,邀请专项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及指导,让学生接受体育的熏陶,感受比赛的氛围,培养体育的激情及欣赏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做一名具有高素质的、文明的体育运动观众。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结果与分析得出,目前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较好,喜欢参加集体性体育锻炼或课程学习,喜欢观看体育赛事,崇拜体育明星,对体育竞赛中不公平的判决能冷静对待,但单个进行体育锻炼兴趣不高,参与组织体育赛事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运动的技术不够了解,观赏体育竞赛的能力有待提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从体育俱乐部、协会的组织管理与技术指导、宣传及推广体育知识、体育课堂教学、课余应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四点对策,为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6.2 建议
在高校中应加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为我国真正成为体育大国注入人文性的内涵。
[1]姜勇,邱建国.学习化社会背景下的体育素养培养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3(6).
[2]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1).
[3]白莉.当代大学生体育知识态度实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