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空间 无限的舞台——访知名教育专家、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原校长韩珍德
2010-01-27黄立明肖昌斌
◎/本刊记者 黄立明 肖昌斌
有限的空间 无限的舞台
——访知名教育专家、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原校长韩珍德
◎/本刊记者 黄立明 肖昌斌
韩珍德,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原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十佳优秀校长等称号,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多家媒体誉为最会经营的校长、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
认识韩珍德很容易。《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几十家媒体报道过他的事迹,在网络上搜索一下他的名字,关于他的文章铺天盖地。他的“两颗大白菜为学校校办工厂换一项专利技术”“跟着市长跑步,跑出一栋教学楼”“一封写给TCL老总李东生的信换回一个校园电视台的设备”……一系列故事,让媒体津津乐道;他坚持的六一儿童节、拔河比赛、劳动技能大赛、绘画比赛等活动找企业冠名、商家赞助的做法,经媒体报道后,也被很多学校争相效仿。
读懂韩珍德却很困难。退休后的韩珍德被全国几十所学校聘为教育顾问,在全国为校长、班主任、教师作报告200多场。记者到山东采访他,面对面地交谈,记者深切感受到,向阳小学是一个浓缩的创新文化天地,而韩珍德则是一本创新的百科大典。韩珍德点石成金的魔力、撒豆成兵的智慧到底来自何处?
童心是创新之源
如今,不少校长总是感叹自己学校校园面积小,办学条件差,设施设备不配套,难以推进素质教育。在韩珍德看来,这些既是现实困难,也是借口。
向阳小学操场的南端,13个篮球板排成一条线。体育课上,学生一人一个篮球,有的拍,有的投,篮球在空中、地上和篮板上翻转跳跃,学生呼喊腾跃,常引得校外行人驻足。
这种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韩珍德开玩笑地说:“解放前,山东国民政府主席韩复渠,看到篮球场上十几人抢一个篮球,就对校长说,这么多人抢一个篮球,你们就不能多买几个啊?我就继承了他的‘衣钵’。”
向阳小学空间有限,人均校园面积只有3.7平方米。学校要发展,只有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但是效果一定要好。”韩珍德在讲座中一再强调这一点。如何保证效果?韩珍德说,要从儿童成长的天性出发,儿童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孩子能在玩中学是他考虑如何创新的出发点。
韩珍德担任向阳小学校长时,学校没有专职体育老师,韩珍德就让一位数学老师去教体育课。这位数学老师找到韩珍德说:“校长,我不会教体育。”韩珍德告诉他:“体育课很简单。上完课,一看二摸,看学生的脸出了汗没,摸摸他们的脑门,是不是发热了。这两点做到了,体育课就上好了。”学校一下子买了80个篮球,上体育课的时候,一个学生一个,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这就是课改,这就是教育。篮板框按照学生年龄不同设计不同高度就是教育。”在韩珍德看来,教育没有规矩,但有规律,规律就是遵循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他说:“小学的孩子讲究的是兴趣。高中的孩子讲究的是竞技、技术,有女孩子站在边上看,他们打得才有劲头。小学的孩子不管有没有人在看,一节课半天抢不到一个球,他们就不玩了,跑到树荫下乘凉去了。”
韩珍德认为,要想把有限的校园空间变成无限的素质教育空间,校长就要做一个“架模工”,时刻想着怎么给孩子们搭建舞台。
在向阳小学任校长时,韩珍德规定:第一场雪不能扫,下雪后的第一节课不能上,校长、老师、学生全部出来打雪仗。“现在雪少了,下雪了就别再上课,学生的心不在教室里,他们多么希望伸出小手接两片雪花。”韩珍德也跟学生一起闹。孩子们和大自然接近了,和校长的距离拉近了,而这第一场雪也成了孩子们习作的好素材。
在别人看来无用的东西,在韩珍德眼中却变得极具价值。简单一个航模池,韩珍德在池底设计了一个世界地图。“我们要从青岛港出发到达非洲的好望角怎么走?”看着这个世界地图,学生的兴趣大增。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就把世界地图熟记于心了。
学生没有专门的美术活动室,韩珍德就请建筑工人用普通的白瓷瓦在各层楼道的墙壁上及教室外的花坛后面建成200平方米的涂鸦墙,学生用水彩笔可在上面随意涂抹。
学校没有阅览室,也没有地方建阅览室,韩珍德就把洗手间、走廊和门庭贯通,把书橱挂在墙壁上,桌子做成长条桌,而凳子藏在桌子下面,建成了一个藏书3万多册的与众不同的阅览室。阅览室方便了学生阅读,很多学生上厕所都捧着本书读成为向阳小学的一大景观。韩珍德还开展创建“家庭书房”活动,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书读。学校开家长会,要求每一位家长在六年当中必须为孩子投资,买不少于600元的图书。班主任家访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看家长是否为孩子建立了书房,有没有小书桌和台灯。在韩珍德看来,学校空间的拓展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不要仅在面积上做文章。
韩珍德说:“只要我们心中装着教育,心中装着孩子,心中装着永不停止的激情,妙点子和好办法都会想出来。”
敬畏是成功之本
向阳小学的馒头在当地远近闻名,中关村四小的校长刘可钦到学校参观,尝了学校的馒头后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地问韩珍德,为什么他们学校做不出这么好的馒头。
“向阳馒头”也是逼上梁山的创新之举。
学校食堂有32名工人,要保证面向学生零利润开放,又要保证食堂工人工资不低于当地平均标准,怎么办?不能克扣工人的钱,不能赚学生的钱,可以赚社会的良心钱。韩珍德想出的办法是食堂对外开放。
一开始食堂的工人担心馒头卖不出去。韩珍德说:“不用担心,照我说的去做,一定能卖得出去。”他的办法就是“千锤百炼”。所谓的“千锤百炼”就是“打上一千锤,炼上一百回”,一个馒头要做好,和面要揉16遍,馒头才劲道。
“和面要揉16遍”,是向阳小学做馒头的标准。学校食堂的菜放辣椒、咸淡、荤素搭配,蒸米饭放多少水、蒸多少分钟、米饭的硬软度都有标准,口感都要学生和老师代表先尝了再确定。餐厅每天什么时间收拾,收拾到什么程度,盘子、碗、筷子放在哪个位置都有标准。向阳小学的食堂,一年四季看不到苍蝇。
向阳小学食堂的馒头因为筋道很好吃,又不含任何添加剂,时间长了,“向阳馒头”就成了块招牌,在当地供不应求。
千锤百炼,其实就是说,做事、做人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用敬畏之心对待工作,对待他人。韩珍德坚信,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只要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教育,学校就一定能办出特色。
向阳小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都是在听课、评课中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韩珍德当校长11年,培养了3个副手,如今都成了山东省的名校长。
到向阳小学的第二年,细心的韩珍德发现一个现象:教师的直系亲属去世了,学校按原来的规定,送600元礼金表示对教师的关心。但是这些教师办完丧事回学校上班后,没有一个对此表示感谢的,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学校的惯例。韩珍德觉得这是学校管理上的一个败笔。“变!”于是,韩珍德对这一规定做了调整,学校不再是简单地送600元钱了事,而是订制一个大大的花圈,挽联上标明“向阳小学全体师生敬挽”,工会派专人抬着花圈送去。结果花不到100元钱,收到比原先600元要好得多的效果。这100元大于600元的效用,就是韩珍德的管理艺术,他说:“有时候,物质发挥的作用不及精神。”
韩珍德担任向阳小学校长时,学校发展的外部条件并不好。教师平均年龄46岁,72个正式教师、9个临时聘用教师承担全校24个教学班、180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但是教师的向心力很强。“对教师的管理,要以开发教师潜能为核心,做到关心、尊重、培养、奉献。”韩珍德认为,在教育这片园地中,感情是第一生产力,每一位教师都有独立的人格,理应受到尊重。
“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尊的意识,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韩珍德说,当校长的“要留住脚步,多走走校园;放下架子,多听听声音;摆正位子,常进进课堂。”
在向阳小学,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有带挂钩的罩子,这些钩子冬天可以挂衣服,夏天可以挂雨伞。这也是韩珍德的创新之举。如果没有一颗敬畏之心,如此细节,一校之长怎会考虑得到!
责任是管理之基
听韩珍德作报告,与韩珍德交流,总会被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
“我在火车上观察,每10个中国人中,有4人在打牌,4人在玩手机,还有1人在吃东西,1人在睡觉,就是没有一个人看书。据调查,2007年,中国人人均读书不到两册。”韩珍德说,“阅读人群的日益萎缩和读书人口的下降既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与教育人引导不力也有直接关系。”他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自己担任校长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向阳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两节阅读课,学生到阅览室去读书。韩珍德坚信学生读书多了,成绩自然就好了。从室内读到室外,从学校读到家庭,学生读的书多了,读书的兴趣也更浓了。然而,韩珍德还是不满足,他要推动热爱阅读成为向阳小学的一种潜在的文化。“图书大集市”活动应运而生。
活动之前,学校发动学生志愿参与活动管理,成立了为“图书大集市”服务的“工商局”“税务局”等部门。“工商局”负责监督欺行霸市、乱打折扣,对不按学校规定的低于两折出售的图书一律没收。“税务局”负责监督是否偷税漏税。买书的学生都得登记,登记以后把钱还给人家,不登记,就是偷税漏税,带袖章的“税务人员”就会查处。“环保局”负责打扫卫生。有家长来买书,家长乱扔垃圾,环保局随时清理打扫。“城管局”负责摆放自行车。“书市银行”负责发放贷款。书市活动既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的学生在书市上打出这样的广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梯子,难道你不需要一把?”
让学生认识社会,仅仅在校园里模拟社会还不够,还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迫于目前严峻的安全压力,对孩子的“圈养”已成为普遍现象。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生活,成为韩珍德沉甸甸的责任。向阳小学每年组织全校学生出去旅游。一开始,学校将活动报教育局审批,而教育局怕出事故往往不敢批。教育局不敢批,韩珍德索性也不报了,“先斩后奏”。学校给每个学生买保险,请公安局配一辆警车开道,严格审查所用车辆和司机,所有路线提前考察,安排到位,路上教师精心组织,向阳小学走出校园的活动很多,但没发生一起事故。
组织校外活动,表面看来是校长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韩珍德认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第一位的。
从向阳小学走出去的学生,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高中毕业考上大学,都要再回到母校,学校请学生吃一顿饭,校长致贺辞,毕业的学生要给学弟学妹讲讲自己的中学、大学生活。这是韩珍德创出的向阳小学召回制度。
韩珍德说:“学生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母校牵挂的目光;不管学生走多远,回到向阳小学都能找到自己的脚印。”韩珍德眼中的教育早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向阳小学,学生成长档案与别处不同,叫“小脚印”,向阳小学的“小脚印”室对所有的孩子开放,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随时将自己每一天的成长与进步添加进自己的专属档案里,学校作为永久性资料代为留存。
“学校德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毕业的孩子抱着你哭,你的德育就成功了。”在采访中,韩珍德始终强调,教育创新并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想出很多点子,而是要对办学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有家长向韩珍德反映,每年放假时,孩子们都喜欢“泡网”,希望学校能加以制止。韩珍德对这一问题也很头疼,寒暑假时间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简单地说教想让学生戒掉网瘾,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学校又不能不管。
怎么管?韩珍德想到了一个精妙创意——从“瘾”到“引”,既然孩子们上网成瘾,干脆引导他们利用上网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发动学生搞一个能囊括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涵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大中国展室”。以此为主线,韩珍德发动学生利用寒暑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撷成了一部部分门别类介绍中国行政、军事、矿产、科技、文化、教育、民俗等等的“大中国百科”。此举既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又为学校建成了一个融知识性、研究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大中国展室”。
韩珍德说,育人的责任就是要给孩子权力,让他们去选择;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孩子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孩子问题,让他们去找答案;给孩子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孩子松绑,让他们去放飞。
(责任编辑 肖昌斌)
韩珍德和孩子们一起打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