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民生工程四年观察

2010-01-26汪名旵

决策 2010年10期
关键词:合肥民生工程

■本刊记者 汪名旵 夏 军

合肥民生工程四年观察

■本刊记者 汪名旵 夏 军

“发展为先,民生至上”“,合肥务实做民生,绝不作秀”,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人们时常能听到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关于民生工程一贯经典的阐释。

从2007年的12项民生工程,到2008年的28项民生工程,再到2009年的36项民生工程,2010年的33项民生工程,合肥市财力最近四年直接投入民生工程的资金近90亿元,受惠群众超过450万人次,百姓总体满意度超过80%。

正在崛起的合肥以人为本,大手笔运作民生工程,一幅“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的美好画卷正日益呈现。

“三大跨越”,民生工程建设成果斐然

从2007年正式起步,到如今的规范而有序,四年来,合肥推进民生工程的步伐快速而稳健。一组组快速上升的数字记录了四年来合肥民生工程的历程,也见证了其实现的三大跨越。

保障内容大跨越。2007年,合肥市正式启动实施12项民生工程,2008年扩大到28项,2009年增至36项,2010年继续实施33项。4年来,合肥民生工程建设始终把百姓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考虑,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实。从最初的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到全面涵盖“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热点问题;从发放困难群众补助资金为主,到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社会环境保护治理等多领域拓展,民生工程的建设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成为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财力投入大跨越。“合肥经济建设绝不挤占民生工程一分钱”,这是民生工程实施之初合肥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随着合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民生财力投入逐年加大。2007年,合肥启动实施12项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5.6亿元;2008年投入28亿元;即使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尤为严峻的2009年,合肥民生工程投入仍继续增长,达到32亿元,已是2007年的5倍之多;2010年,民生工程投入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增长20%。四年累计投入近90多亿元,比照合肥同期GDP、财政收入的增速,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充分体现了合肥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程投入的决心和力度。

惠民覆盖面大跨越。四年来,合肥民生工程始终坚持不断扩大惠民政策覆盖面,尽力做到应保尽保。随着民生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纳入保障的人数已从2007年的300万人大步跃升至2009年的450万人。特别是2009年合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将民生工程建设着力点放在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上,一批大工程、大项目的实施,在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民生工程扩内需促消费的双重作用。以投资促就业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民生政策惠及面逐年攀升,既使百姓“有活干、有钱挣”,又力求“让利于民,藏富于民”。

五大承诺,个个落到实处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这是民生工程做出的五大承诺。合肥通过四年的努力,将这五大承诺个个落到实处,织就一张细密的民生保障网。

老有所养。按照“全国领先,全省第一,地方特色”的规划建设原则,截止2009年底,合肥实施“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项目60个,实现五保供养全覆盖。敬老院建设从过去单纯“吃有粮、穿有衣、住有房”的传统温饱型敬老院,向“基础设施一流、规范管理一流、服务水平一流、生活保障一流”的多功能福利型敬老院转变,在全省产生良好示范效应。2010年出台规章制度,着力解决五保户医疗问题,对五保老人门诊费用实行包干,有效解决看病难突出问题。同时,大幅提升供养标准,探索五保供养与城市低保相接轨,部分地区供养标准达到人均2640-4320元每年,远高于全省1200元标准。

住有所居。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廉租住房项目15个,总建筑面积超过29.17万平方米。在加大廉租房建设同时,合肥不断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实行分层分级保障,并率先建立起廉租房实物配租退出机制,受到住房建设部充分肯定。

病有所医。合肥大力实施医疗保障类民生工程,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0所,全市服务人口覆盖率90%以上。农村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全市已建成乡镇卫生院113个,村卫生室783个,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投入的逐年加大,为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问题打下坚实硬件基础。再加上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重大传染病救治等民生工程项目的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行,全市卫生服务能力逐渐提高,逐步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劳有所得。近几年来,合肥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等项目,全面推行农民工技能培训券制度,通过农民持券免费参加培训,有效提高培训的积极性和实用性。2006-2009年,全市共有10万多名农民工参加培训,实现就业8.5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6万人,实现就业1.7万人。通过以奖代补资金,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立7万名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台账,通过开发社区岗位,帮助3817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出现一户、援助一户、稳定一户”的目标。

学有所教。2007年以来,合肥先后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危房改造、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验困难学生补助、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等多个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实施,在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教育公平化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2010年,全市仅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就惠及学生50.34万人,截止目前共向3.8万名家庭困难中职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3829.48万元。

大建设,最大的民生工程

2006年3月16日,合肥大建设拉开大幕,1600多个日日夜夜风雨无阻,以恢宏的手笔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壮美画卷:截至今年7月底,完成工程845项、在建366项,工程总投资1059.69亿元,完成投资640.83亿元,是“九五”、“十五”时期城建投资的近4倍。

“大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感到自豪、适合他们生活的城市。”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为大建设做了精彩的描述。与此同时,实施民生工程之初,合肥市委、市政府就曾作出庄严承诺:“合肥大建设绝不挤占民生工程一分钱。”五年大建设,一切为了人,处处系民生。时光为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作出了坚实注脚,大建设成为最大、最直接的民生工程,也是最有效的民心工程,其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的生活实惠,而且还带来了看不见的精神塑造。

——出行,更顺畅。强攻主动脉,健全微循环,打通断头路,拓展出入口……2006年~2009年,共开工交通工程490项,总投资517亿元,建成道路371条共计713.13公里、桥梁87座。一路一桥总关情,市民出行乐其中。

——居住,更舒适。老城改造,新区开发,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让市民从“有居”迈向“优居”。共完成大建设复建点和保障性住房项目36项、182.57万平方米,在建49项、118.19万平方米,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购物,更便利。商界大鳄接连入驻,市井小铺繁星点点,市民既可在“十分钟生活圈”里完成家居消费,亦可在市区内进行和国际潮流接轨的时尚采购。

——就业,更充分。大建设直接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产业蓬勃发展,使合肥就业供需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由劳务输出市一跃成为劳务输入市。

——上学,更公平。先后新建迁建54所中小学校,超过“九五”、“十五”时期总和;校安工程扎实实施,幢幢校舍更加坚固。小区有学校,附近有名校,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

——就医,更方便。集中规划建设5所三甲医院,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11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在滨湖医院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环境,更优美。“水文章”:到2010年底“基本不再让一滴污水排入巢湖”;“绿文章”:让市民“出门500米见绿、1000米见公园广场”……坚持生态环保优先,使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

大建设给市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开明开放、奋发图强的精气神。全市人民自豪感、归属感空前加深,开放度、创新度空前增强,公民意识、文明意识空前提升……现在,更多的合肥人身上洋溢着大城市的气质!可以说,合肥大建设就是一首让今人激情澎湃、让后人感动至深的民生史诗!

猜你喜欢

合肥民生工程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子午工程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