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宛北季”话烤肉

2010-01-24

北京档案 2010年11期
关键词:什刹海烤肉白石

王 丹

烤肉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如今韩式烤肉、巴西烤肉、土耳其烤肉等餐厅在京城火爆非常、门庭若市。在北京饮食文化中,京味传统烤肉久负盛名,与北京烤鸭、涮羊肉并称为北京三大风味名菜。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荟萃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自古以来,这里地处农耕、游牧和狩猎民族的交汇地区,是中原农业经济与北方草原畜牧经济商品交换的集散地。特别是元明清成为都城以后,各民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他们将本民族风味食品也带人北京。北京地区饮食文化受草原文化和黄河流域文化影响,带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征。北京的烤牛、羊肉和涮羊肉就是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食法,并成为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北京烤肉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蒙古族的饮食习惯。原始的烤肉法是游牧民用猎刀切肉,再用牛粪烤熟,素有“帐篷食品”和“野外食品”之称。蒙古族食羊肉为主馔,且以火烤为主。元代即有“掘地为坎以燎肉”的烹制方法,烤全羊视为待客珍馐。元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绝大部分以羊为主料。

明代,烤肉成为宫中美食,烹制方式融合中原一带炙品的做法,把牛、羊肉嫩部切片腌渍入味后放在炙子上烤香即食。刘若愚《明宫史·饮食好尚》一书云:“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明末清初,烤肉传到民间,这一草原的风味食品在京城备受欢迎。北方人认为羊肉适宜秋冬季进补,除涮羊肉外,好吃烤牛羊肉,北京出现了一些专营烤牛羊肉的摊点和食铺。正式以烤肉为业的店家多开业于清朝中叶以后,清道光年间,诗人杨静亭曾赋竹枝词“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随着清代烹调技术的日益求精,烤肉的调料品种和烹饪方法也不断改进。清魏元旷《都门琐记》中记载:“正阳楼以羊肉名,其烤羊肉置炉于庭,炽炭盈盆,加铁栅其上,切生羊肉片极薄,渍以诸料以碟盛之,其炉可围十数人,各持碟踞炉旁,解衣盘碟且烤且啖,佐以烧酒,过者皆觉其香美。”

旧时北京城专营烤肉的餐馆有多家,至今只有烤肉宛和烤肉季仍保持着老字号的传统优势,经营的烤肉久负盛名,有“南宛北季”的口碑。

“南宛”指的是烤肉宛,“北季”是烤肉季。因烤肉宛老店位于宣武门内大街,靠近南城,因此人们称为“南宛”;而烤肉季位居什刹海,属城北,则称为“北季”。两家虽字号不同,但经营品种相近。烤肉宛以烤牛肉闻名,烤肉季则以烤羊肉著称。这两家烤肉店同为百年老店,并且当年都起于沿街摆摊,顾客足蹬板凳,自烤自吃,后来生意兴隆,才将这北京的风味小吃移居雅室,成为富贵人家和文人墨客的集散之处。

安儿胡同烤肉宛

据档案文献记载,烤肉宛是开业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中华老字号。以烤牛肉起家,原址在西城宣武门附近的安儿胡同西口,早年俗称“安儿胡同烤肉”。创始人为一名宛姓回民,于康熙年间由京东大厂来到宣武门一带推车卖牛羊肉。其第二代在车上安置炭火炙子,除烤肉外,兼卖烧饼、包子等吃食。因选肉、切肉都很讲究,被人们称为“宛伯”、“烤肉宛”。后宛姓第三代传人宛玉魁在安儿胡同西口路东买了铺面房,正式立了字号。在店门前搭起天棚,在天棚下摆放四五张油桌,每张油桌上放个烤肉的炙子,桌旁放两条二人凳。天热时顾客可在天棚下吃烤肉,天凉时再到店堂里面吃。烤肉宛以烤牛肉为主。由于选肉精、切片薄、松木火、佐料全,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安儿胡同牛肉宛,兄弟一家尽奇才。切肉平均无厚薄,又兼口算数全该。”东余先生的这首旧时竹枝词,写出烤肉宛的特点。朱家缙先生在《老饕漫笔》序“饮馔京华50年”中也描述了当年烤肉宛的情景:“烤肉宛这个名词本来也是没有的,我的青年时期,人们都说:‘到安儿胡同吃烤肉。当时在安儿胡同西口外大街路东有两间小平房,门前搭一个小棚,棚下放两张方桌,上面放两个很大的铁炙子,几条板凳,一辆独轮推车上面摆着案板,是切肉的地方。弟兄二人经营这个买卖。弟弟是个大胖子,负责照管顾客来的先后次序和管存自行车以及端盘端碗。哥哥是个大胡子,负责切肉和算账。他这里主要是牛肉选得好,切得好,铁炙是宽条的而且年陈日久的铁条,被油浸透,所以好吃。吃完肉可以到屋里坐在炕上喝粥,这就是当日的情景。”

到宛氏第五代传人宛起瑞掌柜时,烤肉宛已成为驰名京城的清真大馆子。宛起瑞依着人们的习称和回族群众的称呼习惯,将“烤肉宛记”改为“烤肉宛”。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烤肉宛风靡京都,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及外宾常常慕名而至,许多社会名流都曾光顾并留下墨宝。该店的第一块牌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儒题写。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常来此吃烤肉。四十年代,《实报》记者唐友诗请白石老人去品尝“烤肉宛”的烤牛肉,白石老人笑问:“我的牙齿,哪里嚼得动?”记者说:“正因为让您嚼得动,才请你。”随后又补充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白石老人去了,果然一吃鲜嫩可口,风味独特,连连称道。饭后,提笔为“烤肉宛”写了一个钟鼎“烤”字,下面并缀了一行“跋”:“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时齐璜杜撰。”据白石老人考证,《说文解字》中没有“烤”字,烤肉的“烤”当为“炙”。在多年后重写招牌时又注道“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为烤肉而专门量身定做“烤”字,在文学上成为一个风趣的现象。

1946年,86岁高龄的白石老人,应店主之邀,欣然题写了“清真烤肉宛”的大字牌匾,还绘一幅梅花,题诗:“步寒松柏同精健,知是无生热血多。”白石老人八十八岁时又画寿桃‘幅送给烤肉宛,画中题字:“仁者多寿。”可见,白石老人与烤肉宛之情深。

为烤肉宛题字留笔的还有张大干、郭沫若等。1960年10月,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烤肉宛盛邀艺术界名角,餐后为该店赋诗一首:“宛家烤肉早声名,跃进重教技术精;劳动人民欣果腹,难忘领导党英名。”

文革中,烤肉宛曾一度改成“牧平烤肉店”。“文革”后,老字号得以恢复。如今,烤肉宛在保持和发扬传统风味特色烤肉的同时,注意迎合现代人的口味特点和消费观点,赢得了广大顾客青睐。

银锭桥畔烤肉季

“銀锭品味烤肉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庵,洒阑人醉雨丝丝。”这是清人佚名《赞烤肉季》竹枝词。什刹海自元代开始就是京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银锭观山”的银锭桥是什刹海前海与后海的分界处。晴朗之日,伫立桥头,远眺西山,层林尽染。烤肉季就坐落在银锭桥东侧。

烤肉季创建于二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虽然开设较晚,但因地处后海河沿,颇有风趣,吸引了一些申上层人上,渐渐与烤肉宛不相上下。“烤肉季”是京城百姓送给其创始人季德彩的美名。季德彩是通州牛堡屯人,咸丰末年来京,最初以挑担卖凉粉为业,后在什刹海一溜河沿设摊经营烤羊肉。清初的“旗民分居”政策使清代京师有“南汉北旗”之说,什刹海周围是恭王府、摄政王府、庆王府等众多王府聚集的地方,宗室、太监往来不绝,对蒙古式烤肉不胜欢迎,自然成为季德彩烤肉摊的主顾。像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就点着名要吃季家的烤肉。不过,不是到铺子里去吃,而是在家中坐等。季家就像是戏班赶堂会,得备料推车,亲自到王爷府上去烤。

季德彩去世后,烤肉季由他的子孙继续经营多年,生意越做越好。到民国初年,烤肉季的第三代传人季阁臣利用积累的资金,在什刹海岸搭起简陋的棚子,由摊商变成了坐商,继续经营烤羊肉,正式挂出“烤肉季”牌匾。

烤肉季的烤羊肉精选原料,切肉片薄如纸,经过加味腌煨,放在特制的炙子上以松枝为燃料,有松烟之熏,含浆滑美、不腥不膻。“银锭桥观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绝”。现在,烤肉季仍保持着传统风味,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店堂,烤肉、观景、赏荷,成为中外游客领略中华传统美食和京味儿文化的首选之地。

在吃法上,老北京烤肉有文吃、武吃之分。文吃,是由服务员将烤好的肉送到雅座或餐桌,由顾客慢慢品尝;而武吃是民间的传统吃法,即自烤自吃,带有些原始吃烤肉的痕迹,有古代食馔习俗的意味。顾客手执尺二长的“六道木”(筷子)站在炙子旁,一只脚蹬长条板凳上,自己将腌渍好的肉,摊在松香缭绕的烤肉炙子上翻烤,佐以陈酿美酒,很能体现豪爽个性,极有特色。如今烤肉宛、烤肉季都单辟房间恢复了武吃,保留了烤肉的民族特色。品味武吃,使人们在怀念遥远过去的同时,也从中享受到古老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什刹海烤肉白石
烤肉上的头发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白石塔
红砖白石五店市
最美什刹海
什刹海小记
烤肉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