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调查研究
2010-01-23方双虎
丁 浩,方双虎
(1.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0)
1 引言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心理和谐的概念,致力于解决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问题,这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突破口。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描述和评价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全新指标体系,从适应和发展的层面理解和解释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中科院心理和谐项目组(2008)[1]把心理和谐界定为:个体在处理自我、家庭、人际和社会问题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感受。严虹(2005)[2]认为大学生心理和谐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的协调统一、人事心理和谐以及人际心理和谐。郑林科等(2009)[3]把大学生心理和谐划分为四个维度,包括认知和谐、情感和谐、行为和谐及自我和谐。在本研究中,我们把大学生心理和谐定义为大学生在处理自我、学业、人际等问题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总体感受。
本调查研究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现状,寻找处于不和谐状态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理论研究和和谐高校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4]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共30个项目。一是自我和谐分量表,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个性特征、压力和挑战、情绪情感等的感受和体验,包括个性特征和生活满意度两个维度;二是学业和谐分量表,指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状态、学业满意程度、未来信心等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学业价值、学习状态、学习效能三个维度;三是人际和谐分量表,指大学生在同学、老师、家人、陌生人四维人际空间中的认知、感受和评价,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陌生人关系、亲情关系四个维度。在大学生心理和谐的三个成份中,自我和谐是根本条件,学业和谐是决定因素,人际和谐是晴雨表。
大学生心理和谐采用利克特五点量表进行评估,1分代表非常不和谐,2分代表比较不和谐,3分代表不确定,4分代表比较和谐,5分代表非常和谐。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916,三个分量表信度系数分别为0.7724、0.8059、0.8074,内部一致性较好。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得分作为效标求得中度相关,代表效标关联效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下,说明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和谐问卷的效度较为理想。
2.2 研究对象
按照分层整体采样的原则,从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中抽取59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样本为530名,有效率为89%。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男生占43.8%、女生占56.2%;大一占28.7%、大二占34.3%、大三占21.9%、大四占15.1%;城镇生源占44.2%、农村生源占55.7%。
3 结果与讨论
3.1 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总体状况
大学生心理和谐总体平均得分为3.46分,但距离比较和谐还有一定的距离。大学生的人际和谐水平相对来说是最高的(3.62),其次是自我和谐(3.45),排在最后的是学业和谐(3.27)(见表1)。这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不高的具体症结所在。
表1 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总体状况
大学生群体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代表着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希望。而大学生对于学业前景和未来发展空间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可以说学业和谐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而在调查结果中,大学生的学业和谐水平在三个分问卷中排位最低,具体而言,大学生最不满意自己的学习效果,及由此反映的学习能力,其次是对学业价值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和动摇。从根本上讲,这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反映,努力学习、学业优秀并不能保证光明的就业前景和未来美好的生活,这使得大学生在选择奋斗发展目标时,变得茫然和无所适从。
3.2 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差异比较
本文探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等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影响特点,见表2。
表2 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差异比较(SD)
表2 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差异比较(SD)
注:*P<0.05
性别生源地人口学变量 自我和谐 人际和谐 大学生心理和谐男3.5 0(0.6 7)3.6 5(0.4 6)3.6 1(0.4 4)女3.5 7(0.6 0)3.7 5(0.4 7)3.4 3(0.4 3)t -3.5 3* -4.4 3* -2.9 1*p <0.0 1 <0.0 1 0.0 0 4城镇3.5 9(0.6 3)3.7 4(0.5 1)3.5 9(0.4 7)农村3.5 0(0.6 1)3.6 8(0.4 2)3.4 8(0.4 4)t 2.5 4 1* 2.1 6 1* 2.0 2 9*独生子p 0.0 1 1 0.0 3 1 0.0 4 3是 3.7 4(0.5 1)女 p 0.0 3 7否 3.6 6(0.4 3)t 2.0 8 7*大一3.6 2(0.6 2) 3.8 2(0.4 8)3.6 3(0.4 5)大二3.5 0(0.4 5)大三3.4 9(0.6 2) 3.6 3(0.4 5)年级3.5 3(0.4 5)大四3.5 8(0.6 1) 3.6 1(0.4 4)3.5 5(0.4 7)F 3.4 7* 1 3.6 9* 4.7 8*3.4 6(0.6 5) 3.7 6(0.4 5)p 0.0 1 6 <0.0 1 0.0 0 3
3.2.1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总的心理和谐水平得分(3.61)高于男大学生(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04),这与梁宝勇等(2009)[5]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男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高于女生。男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比女大学生低,主要表现在自我和谐和人际和谐上。男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亲情关系、陌生人关系以及学习状态的和谐水平上,都低于女大学生。相较于传统高校中男大学生比例高于女大学生的状况,目前高校校园里也凸显了男女平等的趋势。对于男生、女生而言,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都成为了人生的必经之路。而且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的表现要好于男生。在大学阶段,男大学生再也体验不到传统的优越感和自信感。
3.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来自于城镇的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和谐水平。城镇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3.59)高于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9,p=0.043)。这可能与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方式、经济条件、信息资源渠道、人生见识和眼界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有关。
3.2.3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人际和谐水平得分(3.74)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和谐水平得分(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4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的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心理和谐水平及自我和谐、学业和谐、人际和谐水平,大一均是其最高点,随后无一例外的出现下降趋势,除学业和谐分问卷外,其它维度大一与大二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随着年级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1)刚刚入学是心理和谐水平的最高点,其它各年级与之相比均有所下降。(2)经过大一一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体验,第二年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降到了整个大学阶段的最低点,随后逐渐缓慢提升。(3)自我和谐水平呈波浪式曲折下降的趋势,到大四下降到了整个大学阶段的最低点。
4 对策和建议
(1)搭建大学校园与社会沟通、联系的桥梁,为大学生创造融入社会的机会平台,切实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构建和谐高效的重要内容。(2)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男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等群体的心理和谐水平。(3)重视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讲座,引导大学生树立短期和长期目标,在保障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的基础上,促进学业和谐水平的持续提升。
[1]心理和谐研究项目组.我国民众心理和谐状况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168-174.
[2]严 虹.心理和谐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5,(4):11-14.
[3]郑林科,王建利,葛 宁.社会生活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预测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8):980-981.
[4]丁 浩.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问卷编制及应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0:52-54.
[5]梁宝勇,郝志红,卢国华.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9,(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