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断面软岩巷道支护加固技术研究

2010-01-22薛道成

中国矿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软岩锚索锚杆

薛道成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山西 太原 030053)

1 概 述

由于煤炭赋存条件的复杂、多变,煤炭开采条件的不可选择性,多数矿井的生产和建设都将面临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软岩巷道开掘及维护难题。特别是服务年限较长的准备巷道、开拓巷道施工、维护,需解决一系列软岩巷道问题,比如巷道自稳时间短、变形大、难维护、返修率高等。加之多数软岩巷道断面较大,巷道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复杂[1],在支护设计中,要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的严重程度、作用机理。根据软岩特性,采用主动组合支护手段,使施工工艺在空间、时间、围岩特性三方协调,变形在控的新型耦合支护技术,即三维协控支护技术。本文结合古交矿区复合顶板煤矿软岩巷道支护实际,通过围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场地质资料分析、矿压显现规律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借助数值分析、相似模拟等手段,提出三维协控支护技术方案,并进行现场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

2 巷道地质条件

2.1 巷道断面特性

本文研究软岩大断面巷道以马兰矿南部轨道下山为实验对象,巷道断面形状为半圆拱形,净宽4.2m,净高3.5m,净断面积12.8m2,其间车场巷道净断面积15.7m2,巷道顶底板、两帮移近量局部高达1.0m,平均移近量大于600mm,且巷道处于长期流变、蠕变状态,巷道断面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需频繁返修,严重影响正常生产,造成采掘接替紧张。

2.2 巷道层位及构造

巷道施工过程中,主要揭露岩性为:泥岩,厚度较大(平均>5.0m),灰色、块状、含植物化石碎片,局部较破碎;粉砂岩(平均>2.5m)、铝质泥岩(平均>7.5m),局部穿过中、细砂岩(平均<2.0m),浅灰色、薄层状、坚硬,含石英及暗色矿物,水平状层理。

巷道构造情况:该处煤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施工范围内基本为北北东向,倾角50~160。

3 巷道围岩特性

3.1 微观矿物组成

南部轨道下山顶板岩石所含矿物,包括非黏土矿物石英、方解石、黄铁矿、菱铁矿、角闪石,黏土矿物伊利石、高岭石、伊蒙混层,岩石表现为易风化、易膨胀、易脆性碎粒破坏特性,抵抗风、水及其他化学环境侵蚀的能力较差,对岩石的整体长期稳定不利。

3.2 微观结构

南部轨道下山岩石整体属层状构造,连通性较好、微裂隙发育、联结强度较弱,对整体结构及强度影响较大。粒间、层间空隙发育,空隙由黏土矿物及部分黑色机质充填,容易产生局部层间错动或碎粒状破坏。层理结构明显,强度低、硬度小、结构完整性较差,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在施工及支护中,应注意控制变形及围岩的封闭,并在合理设计支护强度的条件下,保持连续可控变形。

4 支护方案设计

4.1 锚杆参数计算

4.1.1 锚杆长度

通常锚杆长度等于外露长度l1、有效长度l2与锚固段长度l3之和。即

l=l1+l2+l3

式中:l为锚杆总长度,m;l1为锚杆外露长度,不大于0.15m;l2为锚杆有效长度,m;l3为锚杆锚固长度,取0.3~0.4m。

结合本巷道支护结构,l2按组合梁(拱)理论计算较合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组合梁上的均布荷载,MPa;σx为原岩水平应力,σx=λγ·Z,MPa;σt为岩石抗拉强度,MPa;ξ为组合岩层数目的系数,0.75;k1为抗拉安全系数,取2~3;λ为侧压力系数,0.5;L为巷道跨度。

将巷道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得:

l2=0.193×4.2

代入公式,l=l1+l2+l3=0.15+1.69+(0.3~0.4)=2.14~2.24m

帮部锚杆长度:考虑锚杆支护材料配套及帮顶松动破坏范围的关系,帮部锚杆长度对应为2.2m或2.4m,为材料的统一配置,顶帮锚杆长度都取2.4m。

4.1.2 锚杆的锚固力

锚杆的锚固力P(kN)取决于岩石硬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d为锚杆直径,m;f为锚固段岩层的硬度系数;σt为锚杆杆体的极限抗拉强度,MPa。直径为φ20mm的锚杆的抗拉强度能达到500MPa。

带入数据,得顶锚杆的锚固力P顶=85.7 kN;帮锚杆的锚固力为P榜=85.7kN。

4.1.3 锚杆的间距、排距计算

通常间、排距相等,取为a。并根据锚杆的锚固力应大于被悬吊岩石的重量的原则确定,即:

式中:a为锚杆的间、排距,m;K为无因次安全系数,3~5;Q为锚杆的设计锚固力,85kN;γ为被悬吊岩石的重力密度,取25kN/m3。

考虑炮掘施工安全系数,实际a取0.7m,可满足生产需求。

4.2 锚索参数计算

4.2.1 锚固长度

在锚索支护设计中,应保证钢绞线与胶结体有足够的黏结强度,才能保证锚索的支护效果。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树脂药包锚索锚固长度应≥1.0m。使用1支K2370、2支Z2370树脂锚固剂的实际锚固长度为:

2377.98mm>La

能满足锚索生根稳固岩层的要求。

4.2.2 锚索长度

锚索宜锚固在围岩内部较稳定的岩层中。锚索长度按下式计算:

L=La+Lb+Lc+Ld

式中:L为锚索的总长度,m;La为锚索深入到较稳定岩层的锚固长度,取1.1m;Lb为需要悬吊的不稳定岩层厚度,根据南部轨道下山煤岩综合柱状图,取8.0m;Lc为上托板及锚具的厚度(一般≥0.1m),取0.15m;Ld为需要外露的张拉长度(一般≥0.2m),取0.25m。

考虑直接顶厚度的不均匀性和施工影响因素,安全系数取1.05~1.1,则南部轨道下山锚索的长度为:LS=9.975~10.45m。

故,锚索长度选取10.5m为宜。

4.2.3 锚索支护密度

式中:N为锚索数目;P1为锚索的最低破断力;W为每平方米巷道的静压力,W=∑h·∑γ; ∑h为悬吊的岩层厚度; ∑γ为悬吊的岩层的平均容重。

潜在的冒落高度一般为1.5倍的巷道宽度,计算得6.3m。

锚索的最低破断载荷P1为353kN,考虑到锚杆支护体系的应有作用,安全系数K取1.1,则N=1.1×6.3×25/353=0.49根/m2,该数值为锚索支护应有的支护密度。

锚杆排距为700mm时,当锚索排距3×700=2100mm,则每排需要的锚索数量n=2.1×4.2×0.49=4.32根,考虑后续注浆加固发挥围岩自承能力,取3根。

4.3 数值分析

本文应用FLAC3D对巷道底角锚杆的位置及下扎角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调整其距底板的距离及下扎角度(与底板水平面夹角)两个参数,对比分析巷道塑性变形破坏范围、顶底板移近量、两帮移近量,确定距底板的距离200mm、下扎角度150时,支护效果最佳。由于篇幅所限,模拟过程及图表略。

故在方案设计中,巷道底角锚杆布置如图1所示。

4.4 支护方案

主要对策为组合式支护措施,主要支护环节为:围岩注浆以提高围岩整体性和强度;利用锚索调动深部围岩强度;加固两帮控制内移;全断面后路注浆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及自承能力,采用底角注浆锚杆控制巷道底板稳定性[2-5]。

(1)锚杆规格及其布置。使用φ20左旋螺纹钢高强度(粗尾)锚杆,长度为2400 mm,巷道两底角锚杆与水平面夹角为15°,其余锚杆均垂直巷道表面布置(图1)。

(2)锚固方式。采用K/Z2370速凝树脂药卷,每个钻孔需1根药卷。

(3)顶板铺设钢筋网、两帮加钢筋梯。

图1 南部轨道下山锚杆(索)支护方案

(4)锚索。采用预应力锚索,长度取10.5 m,结合施工实际实时调整具体长度。初步确定锚索间距布置如图1所示。使用3支K/Z2370的树脂药卷加长锚固。

(5)围岩注浆补强加固。注浆锚杆将锚固和注浆结合在一起,提高岩体强度,形成承载结构、改善赋存环境[3]。注浆锚杆长2.4 m,间距(1.6m)、排距为1.4m(扩散半径0.8~1.0m),除下底角注浆孔(与水平方向偏下夹角30°)外,其余孔均垂直巷道岩面布置,注浆孔布置见图2。

图2 注浆技术方案

4.4 支护效果分析

4.4.1 变形量

巷道位移及收敛速率是反映巷道围岩变形和稳定性状态的重要指标。课题组于2009年7月21日~2009年8月29日和2009年9月5日~2009年10月15日两个时段,在现场进行了巷道围岩变形观测。

图3和图4分别是巷道掘出后,第I测站和第Ⅱ测站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量、位移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看出,南部轨道下山掘进期间两帮和顶底收敛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掘进期间巷道变形观测结果见表1、表2。

4.4.2 变形速度

掘进影响期巷道表面位移量较大,14d掘进进尺29.4m,巷道两帮位移为99mm,两帮位移速度最大为6.0~6.1mm /d,顶板位移量47mm,底臌量为113mm,顶底位移速度最大为5.3~9.2mm /d。

进入稳定期后,巷道表面位移量增速大大降低,两帮位移速度在0.3~0.7mm /d左右。

表1 掘进期间巷道表面变形情况一览表

表2 南部轨道下山表面位移观测统计整理表

图3 掘进期间第I测站围岩收敛曲线

5 结 论

(1)软岩巷道支护设计,必须掌握软岩类型及变形破坏机理,需特别注意对巷道底板的加固,将巷道顶、帮、底视为巷道系统的统一体,三方实现稳定互补互助。

(2)为了充分发挥喷浆对巷道环境适应性及整体稳定性的提高作用,以便发挥围岩潜在的自承能力,须结合巷道变形实际,合理确定喷浆厚度、初喷和复喷时间间隔及其他喷浆参数。

(3)支护设计需结合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采用三维协控技术。在方案设计中,采用的支护材料须几何尺寸、特性协调配合,施工工艺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围岩变形耦合,保证巷道变形在控。

(4)通过现场试验,认为本文所采用的支护技术对类似巷道支护有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5)锚注补强加固对软弱围岩巷道具有很好效果,但须注意注浆材料选择,注浆时间、注浆压力、注浆量等参数的合理协调和优化。

图4 掘进期间第Ⅱ测站围岩收敛曲线

[1] 兰永伟, 张永吉,等. 深部开采条件下巷道底臌机理的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25(1).

[2] 何满潮. 中国煤矿软岩巷道支护理论与实践[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6:112-117.

[3] 董方庭. 巷道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及其应用技术[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1.

[4] 王希良,彭苏萍,杜木民.三软煤层顶板工程地质分类及变形机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5(2):49-52.

[5] 何满潮, 景海河, 孙晓明. 软岩工程力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猜你喜欢

软岩锚索锚杆
喷淋装置在锚杆钢剪切生产中的应用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爆破振动影响下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
浮煤对锚杆预紧力矩的影响
软岩中高压输水隧洞衬砌结构的分析及优化
层状软岩隧道围岩破坏的连续-离散耦合分析
锚杆参数对围岩支护强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