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徽剧的声腔形成以及音乐特色

2010-01-20王永霞

广播歌选 2010年8期
关键词:声腔曲牌锣鼓

王永霞

摘要:古老的徽剧,集结了诸唱腔流派之长,“自成一家”。本文从徽剧声腔的形成入手,分析徽剧音乐的特色,以期对徽剧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徽剧声腔特色

一、徽剧声腔的形成

徽剧诸声腔是在先后继承或吸收了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古老戏曲声腔的优秀艺术遗产,结合当地的土语音调逐步发展形成的。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可概括为:

(1)徽池雅调阶段

早在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就在当时的池州、太平等地流行;弋阳腔接着也传到徽州、池州一带,很快与当地的土语音调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并传到青阳一带,与当地已经流行的余姚腔及民间音调相结合,形成了青阳腔(又称池州腔)。

(2)四平腔和昆弋腔阶段

四平腔最早见于明万历21年至24年(公元1593年至1596年)间,用笛子(或唢呐)伴奏。有了一定的宫调约束后,相比原来的高腔,颇有“四平八稳”之感。徽州一带四平腔进一步吸收昆曲的营养,在节奏和旋律里都更多地融进了昆曲因素,曲调变得更为优美、细腻和华丽。四拍节奏形式擅长表现载歌载舞的场面。

(3)吹腔、拨子、二黄阶段

昆弋腔在明末传到桐城等地与大量南来的梆子腔相汇合,衍变为拨子。拨子是徽剧各声腔中最早具有较完整板式结构的一种声腔,是在笛子(或唢呐)伴奏的吹腔上逐步形成正板等简单板式结构。吹腔和二黄平像一对孪生兄弟,从昆弋腔的“母体”脱胎而出。吹腔和拨子在表现力上各有长短之处。吹腔为南方音调,其曲牌婉转、柔和;拨子具有西北音调高亢、激越的特点,故徽班艺人常用“吹拨合目”的办法来达到互补的效果。后来徽班艺人又在二黄平和拨子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用唢呐伴奏的新腔,即早期二黄腔。至于“二黄”名称的由来,是否和早期二黄以双黄乐器唢呐伴奏有关,二黄形成的地域,当在安庆一带。

徽剧声腔既有血缘关系,而又能同时并存于今天的舞台。

二、徽剧音乐的特色

(1)徽剧音乐中声腔特点

徽剧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其中声乐占主要地位,因为戏曲是一种歌唱的戏剧。古人云“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便反映了这种观念。地方戏曲的特点,主要在于声、腔二字。“声”指方言;“腔”指音乐,除方言外,音乐是区别不同地方剧种的主要标志。

徽州空、青阳腔形成之后的400多年里,在今皖南一带先后形成的徽剧各种声腔音乐十分丰富多彩。徽班的代表性声腔是吹腔、拨子和二黄,此外还保留了少数几出演唱四平腔、昆弋腔的早期剧目。长期以来,徽班还兼唱昆腔及来自汉调的西皮,并吸收许多民间曲调用之于以“对子戏”及“三小戏”为主的生活小戏,久而久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徽昆”、“徽调西皮”和徽戏的“杂调小曲”剧目及其唱腔音乐。

众多声腔其音调和节奏相互间均存在着渊源与传承的血缘关系。徽剧的前身为青阳腔和徽戏。徽剧青阳腔属曲联体,用人声帮腔,锣鼓(而无管弦)伴奏,音乐典雅、细腻。解放后加进了管弦并丰富了帮腔形式,更为雅俗共赏。构成其唱腔的乐句,一般可分为帮腔句和滚唱句两种。帮腔句旋律性较强,句尾均用人声帮腔并夹以锣鼓,多用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感情;滚唱句则用于一般的情节交代和长段叙述,多为七字、十字等对句。青阳腔音乐多为角、羽、商、徵等调式,几乎没有宫调式的曲牌。均以五声音阶为主。但艺人们为了丰富唱腔的色彩,往往用4、7两音来代替3、i两音,因而在某些地方产生了唱时转调的效果。在少数曲牌里由于加进了3、4或7而形成了六声音阶的结构,其上、下滑音往往落在#4、#5、#i等变化音上,加上帮腔句落言一般都有下滑的趋势,上述种种,形成了青阳腔音乐的独特风格。青阳腔曲调华丽、优美,适合表现歌舞场面。明末时,徽班艺人常采用“吹、拨合目”的办法,艺人们将一种稍走低调的吹腔糅入拨子里,形成了一种只有上下两个乐句的新腔,用唢呐伴奏,粗犷质朴,气氛强烈,多被作为净角唱腔,称为唢呐二黄。

(2)徽剧音乐中器乐特点

徽剧音乐除唱腔部分外,还包括管弦曲牌和锣鼓经。徽剧的管弦曲牌多数吸收昆曲曲牌,少数来自民间音乐。青阳腔和徽戏的锣鼓经,在锣鼓点子及打击乐器方面,都既有传承关系又各具特点。

徽剧的器乐由打击乐和管弦乐两大部分组成。器乐的首要任务是为演唱伴奏。徽剧各种声腔的演唱都离不开器乐伴奏,这是沿袭了弋阳腔系统“不协管弦,一唱众和”的传统徽剧高腔,也不能没有打击乐为之击节伴奏(现在都加上管弦伴奏)。器乐还具有烘托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等功能。

徽剧的器乐曲,主要包括为数相当的各种各样的打击乐曲牌(习称“武场曲牌”或“锣鼓经”)和管弦乐曲牌(习称“文场曲牌)。它们是体现器乐曲各种功能的主体。另外,还有一些短小灵活的“行弦”。

徽剧的锣鼓经和文场曲牌都为数不少,它们被分别用来烘托场面,描写环境,渲染气氛或配合表演动作。除配合场上的唱、念、做、打外,还用于“闹台”。“闹台”又称“打通”。过去徽班在开演前,必先吹打三遍,以招徕观众。前两遍用锣鼓演奏,第三遍除锣鼓外,还加唢呐吹奏,叫“吹台”。常用的曲牌有[将军令]、[到春来]、[水莲花]等。演奏闹台时,视需要分别以“大海螺(壳)”或“先锋”这两种响器加入演奏,以加强热烈的气氛,制造磅礴的气势。

徽剧锣鼓经的主要特点:

1锣鼓经的指挥者——鼓师多具有较高水平。据名鼓师范志贵说:徽戏的鼓师在鼓点上要求做到三準确:即起板须准确而清晰,转板须准确而稳定,煞板须准确而利落。

2徽剧锣鼓经中指挥乐器的音色比较丰富,有高音板鼓、低音板鼓、大鼓(可根据需要击鼓心或鼓边)、云鼓、梆和不同音高的两副牙板。这些指挥乐器都可依照剧情需要单用、合用或交替使用。

3徽剧锣鼓经的音色是以“低、平、宽”为基调的特点,给观众留下了古朴、深厚、莽莽苍苍的印象。尤其大钹与大鼓的闷击声时,造成非常独特的音响效果。

徽胡形似京胡,木杆、丝弦琴简直径约二指宽,演奏时拉短弓配以滑、揉指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结语:

古老的徽剧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商、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徽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因此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关注和研究徽剧。

猜你喜欢

声腔曲牌锣鼓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薅草锣鼓,田间楚音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