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尔哈巴的舞之魅木卡姆的神之韵
2010-01-20谢万章
谢万章
如果说发自心底、扣人心弦的歌声是木卡姆的灵魂,一直弥漫其中的器乐曲是木卡姆的语言,那么饱含灵气、热情似火的舞蹈则当之无愧为木卡姆的表情透过具体可感而又变化万千的表情,我们才更能体会凝聚歌者智慧、乐者大气与舞者激情的木卡姆艺术,才能感悟穿越浩瀚沙漠、茫茫戈壁抵达生命绿洲时“苦中作乐”的凄苦与豪迈。
于是,我们自然会想起古代文人墨客描写新疆歌舞的诗句,元朝耶律楚材的“歌妹窈窕髯遮口,舞伎轻盈眼放光”,明朝曾柴的“舞女争呈于阗妆,歌辞尽协龟兹谱。”
在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意为聚会、场所)里表演的《十二木卡姆》“琼乃额曼”部分中的“朱拉”、“赛乃姆”、“穹赛勒克”中,群众性的、大规模的舞蹈场景让人无不为之感染。
拔转记忆的时针,回到2009年11月7日,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穿越时空丝绸之路》音乐会正在上演。新疆师范大学民族乐团表演的《纳瓦木卡姆》歌舞乐融为一体,尽显西域风情。在这欢快的气氛中,有个人一直在吸引观众的目光,华丽的维吾尔族服饰映衬着她婀娜多姿的身段,让人不住地赞叹。眉目传情、颦笑达意,她是如此细微地展现木卡姆博大精深的内涵,边歌边舞,大气华贵。那种穿过沙漠才能看到绿洲,经过磨炼才会收获,那种对生命、希望、理想深深地赞颂、渴望与追逐,你都能在她的表演中感受到。这,或许就是她的舞蹈独具神韵的魅力所在。她就是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教师买尔哈巴·米吉提。
童年的“人气王”
买尔哈巴出生于新疆的江南水乡——伊宁市。怀着对舞蹈的无限憧憬与痴迷,小小年岁的她在上小学时就显示了她的舞蹈才能和组织能力。在街头巷尾,她常常组织小朋友排舞蹈,自编自导,创作的节目与临街的小朋友开展竞赛,自乐其中。比赛的胜出者会有奖励,奖品是小朋友们一毛钱一毛钱凑起来的。童年的买尔哈巴天资聪慧,总是有超高的“人气”,获了奖的她又总是把那些小奖品——小铅笔、小本子、转笔刀、文具盒分发给大家,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时光,那是一个多么纯真的世界啊……
小小年纪唱“情歌”
“你月华般的芳容,柔情蜜语的娇态世所罕见,世上难道还有第二个人配登上这尊贵的宝座”
——《拉克木卡姆·奴斯赫》
“花蕾未绽,我天资之源已枝枯叶败,请呼唤春归,让我的园林返青,鲜花怒放”
——《拉克木卡姆·太依克特》
很多木卡姆中的情歌,买尔哈巴小的时候就已经在一些“麦西热甫”上听多了,也唱会了。她现在深有感触地说:“木卡姆的歌词大都是情歌,但并没有把我们从小教坏,究其原因这是新疆自然环境‘百里不见人导致的人与人要相爱、人与人要汇聚的传统,这种歌词不是狭义的爱情歌,是广义的人间大爱,生活在这里,我们就自然而然地理解歌词中所表达的意义……”
刻苦学习,虚心求艺
11岁那年买尔哈巴报考新疆艺术学院舞蹈附中,因年龄问题没被录取。接下来的1年如同过了10年,她奋发图强继续努力,在第二年被录取。当时的心情按她说就如同现在的学生被北大录取一样的高兴。进校后,她便如饥似渴的学习。对一个抓住每一分钟学习的女孩子,时间过得真得太快,不知不觉“跳来跳去”的她进入了本科阶段地学习。这个时期是买尔哈巴成长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的第一代弟子、优秀的舞蹈教育家再依娜甫;第二代弟子吐逊古丽教授,还有众多被学院请进的民间艺人,他們都是原汁原味的木卡姆传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使买尔哈巴渐渐体会到了舞蹈与生活、舞蹈与生命的关系,体会到了木卡姆这一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套曲的真谛所在。那个时期,在全国舞蹈大赛、在中国舞蹈桃李杯、在新疆舞蹈比赛中,她都凭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木卡姆艺术给予的启迪,获得了奖项。
情系木卡姆,言传身教为传承
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责任,买尔哈巴来到新疆师范大学,从事舞蹈教育工作。2008年学校迎来了30周年校庆,买尔哈巴是除了总策划、总编导以外最忙的人,她亲自担任4个大型舞蹈包括木卡姆的领舞。给学生排练她也是一丝不苟,自己更是从不“轻饶”每个动作。她常跟学生说:“要想跳好木卡姆就一定要会唱,要感受它的音乐,体会其中的奥秘。它的形式是歌舞乐,每个人自身也要具备歌舞乐的能力。”这句话说出了木卡姆的内涵,真正了解其内涵才有资格在院校传承木卡姆。
《且比亚特木卡姆》在100多个学生演员表演中激情唱响,演出效果远远超出预期,在感动了现场观众的同时,也深深感动着电视观众,买尔哈巴的名字不胫而走……
说到木卡姆的教育传承,买尔哈巴认为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言传身教、注重实践是做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这里包含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也体现了教师在传承文化、教书育人中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贞任感。我问她:“木卡姆是狂野的民间风格和典雅的宫廷气质的紧密结合,如何把握两者的结合度?”她回答得很轻松自然:“我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喜欢这些音乐、舞蹈,喜欢大人们在民间、在舞台表演中的各种风格的舞姿以及服饰。维吾尔的礼仪场面很多,我从小就特别愿意‘凑热闹,有机会就看就学,有机会就唱就跳,有意识无意识地形成了这种味道。”她讲得很质朴却很到位,艺术离不开土壤,离不开生活,艺术需要人欣赏,也需要被人欣赏,这才是生生不息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