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命馒头铸就一生承诺,感恩老兵用生命为战友守墓

2010-01-20东方

现代妇女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天山墓地战友

东方

我这一辈子,做过的最大一件错事,就是吃了四个战友最后的一个救命馒头。当然,我也做对过几件事:一是当了兵;二是娶了个好老婆;三是退伍后重返天山为班长和牺牲的战友守墓。我想一直陪着老班长,陪着这168名战友,死了就和他们埋在一起!

——陈俊贵

救命馒头的背后,

有段感天动地的生死战友情

故事还得从30年前说起。

1979年9月,辽宁籍战士陈俊贵随部队来到新疆新源县那拉提,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班长郑林书是湖北人,中等个子,圆脸,说话总爱带刺儿。起初,陈俊贵并不大喜欢他。

1980年4月初,天山下了场大雪,把道路全部掩埋了。为了保证山上战士的粮食供给,必须用推土机把山路上的积雪推开。可当时通讯电缆被大雪压断了,部队决定抽出四个人,负责上山传送派遣推土机下山的消息,陈俊贵被班长选中一起前往执行任务。

4月6日下午两点,班长郑林书、罗强、陈卫星、陈俊贵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小分队,他们带着炊事班仅剩的20个馒头,背上一支步枪及38发子弹上路了。

开始,他们一行沿着刚修好的公路走,路上的积雪只有半尺深,走起来不是很吃力。可天快黑的时候,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到处白茫茫的,连路基在哪儿都看不到,他们只好顺着电线杆子走。很快,地上的积雪没过了大腿,走起来非常艰难,许多地方他们都是爬过去的。

天快亮的时候,他们已是筋疲力尽,棉袄、棉裤里全是汗水,外面沾满了冰雪。趴在雪地上休息一会儿,棉袄、棉裤就被冻住了,像盔甲一样。郑林书用枪托砸掉自己身上的冰,又帮其他人砸。他们不敢再休息了,挣扎着继续往前爬。

就这样,陈俊贵和战友们在雪地里爬了两天两夜。

第三天早上,他们爬到一处山坡上,看看路标,这里距离目的地还有8公里,可大家都已疲劳到了极限,虚弱地倒在了雪地上。这时,班长用颤抖的手拿出了最后一个馒头。

一路上,他们所带的20个馒头都由班长掌握、分发。他手里的这个馒头外面的皮已经磨没了,看上去烂糟糟的,但大家心里很清楚,这个馒头意味着生死存亡,谁吃下去,谁就有可能活到最后。

郑林书看着大家,举着那个馒头严肃地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馒头了,我和罗强同志8天前刚被批准为预备党员,陈卫星是老兵,我建议最后一个馒头让新兵陈俊贵同志吃,大家有没有意见?"

罗强第一个响应说,我没意见。陈卫星迟疑了一下说,我服从班长的决定。

陈俊贵摇着头说,我不能一个人吃,要吃大家一起分着吃!班长表情严肃地说,就一个馒头,大家分着吃,对谁都没有作用,就这么决定了,陈俊贵,我命令你把馒头吃下去!

班长把馒头递给陈俊贵,扭过头去,其他两人也扭过了头。陈俊贵眼含热泪吃完了这最后一个馒头。

雪仍在下,狂风仍在吼。三个人继续往前爬,走到中午的时候,班长突然倒下了。陈俊贵三人奋力爬过去一看,班长趴在那里,半个脸都埋在了雪里。当时,大家以为班长太累了,躺下休息一会儿,喘口气就好了。罗强让陈俊贵守护班长,他和陈卫星去找点柴禾给班长取暖。

陈俊贵紧紧地抱住班长,用自己的身体给他取暖。过了一会儿,班长缓缓睁开眼睛,气息微弱地说:“告诉罗强……你们要……要继续往前……前……走……一定要完……完……成任务!”

陈俊贵用力地点头,噙着泪水说:“班长,你会没有事的,我们背你出去!”班长看着陈俊贵,吃力地说:“如果你……你能活着回……回去……帮我看看我……我的父母……我很想……想……他们!”说完,无论陈俊贵如何摇晃,班长再也没睁开眼睛。

罗强、陈卫星回来后,看到死去的班长,十分悲痛,他们鸣枪为班长送行。此后,三人继续前行,没过多久,罗强也倒下了,再也没有醒来。

罗强牺牲后,陈卫星很快也昏了过去,陈俊贵咬牙拖着陈卫星往前走,走着,走着,他眼前一黑,失去了知觉。

这时,一位哈萨克老牧民路过此地,发现了昏迷的二人,把他们救醒后,又帮助他们完成了这次艰难的任务。

安逸的日子难忘班长,

他重返天山

在这次任务中,陈俊贵右腿上的大腿肌肉被冻死,在医院住了三年,被评定为乙级残废,1984年年底复员回了辽宁老家。

离开新疆,看望班长的父母成了陈俊贵最大的愿望。然而,班长牺牲时,他和班长仅仅相处了38天,只知道班长是湖北人,到哪里去找班长的父母呢?原以为可以回部队找,可当陈俊贵再次回到新疆时,部队已经不在天山了,具体搬到哪儿,也没人知道,关于班长家庭住址的最后线索断了。

而这时,陈俊贵在老家县城已有了一份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又找了位贤淑的姑娘做妻子。一年后,日子过得舒适安逸的陈俊贵又添了个大胖小子。

陈俊贵本以为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就这样一直过下去了。殊料,一部触动他灵魂的影片让他寝食难安,他随后做出了改变他一生的重大决定。

那是1985年10月,陈俊贵第一次放映故事片《天山行》,内容就是反映当年陈俊贵所在部队修筑独库公路时的英雄事迹。看到熟悉的天山景象,陈俊贵一下子激动起来:那个男主角郑志同,不就是已牺牲的战友李善国吗?陈俊贵边看边流泪,真想站起来朝黑压压的观众喊:电影里演的就是我们部队!电影上的那些人就是我以前的战友!

那天晚上,陈俊贵回到家里,从不抽烟的他一支接一支地抽个没完,妻子孙丽琴看他神情有些异样,忙问他怎么了?陈俊贵说,今天放的影片《天山行》,讲的就是我们部队当年修路的事情,我又想我们班长了,要不是他把那个救命馒头让我吃掉,我可能正在天山脚下的墓地里躺着呢!我回来一年多了,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却把班长给忘了,班长让我去看他的父母我也没能做到,我心里有愧啊!

1986年春天,孙丽琴生下了儿子陈晓宏,儿子刚满三个月,陈俊贵就决定辞去工作赴天山为班长守墓三年。他不顾亲人和朋友们的不解,怀揣变卖家产换来的几百元钱,坐上了远赴新疆的列车。

陈俊贵一家三口千里迢迢来到天山脚下的烈士墓地,那里一片荒芜。陈俊贵和妻子在班长墓碑旁400米处找了个平地,挖了个地窝子,地上铺上砖,里面打上土炕,还搭了一个灶台。

可一到雨季,陈俊贵的家里几乎成了“水牢”。在这种潮湿的环境里,他的腿伤愈发严重,家里的重活都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30岁刚过,她的头发就变得花白了。

就这样,一家人慢慢在墓地旁扎下根,在山坡上开荒种地。陈俊贵有空就到班长的坟前,为墓地培土,坐下来和班长唠家常,一唠就是大半天。每年春节、清明和中秋,陈俊贵就会带着铺盖到班长的坟前去守墓,陪班长过个团圆节。

终于,三年期满,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妻子收拾了早已破旧的棉被和两件满是补丁的衣服,没说一句话。三岁的儿子脆生生地问:“爸爸,我们可以回家了吗?”

陈俊贵默默地点了点头,抱起儿子,走出了简陋的家门。走了10分钟,陈俊贵觉得腿越来越重。他把儿子放在地下,猛地回头又朝着班长墓地的方向跑去,扑通一声,跪在墓前失声大哭。

妻子和儿子也回来了,她幽幽地说:“你要实在舍不得这里,我们就留下吧!”说着,又把收拾好的行李抱进家里,陈俊贵这才感到异常地踏实。

又是六年过去了,二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来到了人世。陈俊贵为战友守墓的事情被新源县领导知道了,他们很受感动,给陈俊贵一家落实了户口、分了田地,并让他们搬到喜欢的乡镇去。陈俊贵和妻子商量了一下,搬到了离天山公路很近的那拉提,这里离墓地不是太远,他可以经常过来清扫墓地。

搬家后,陈俊贵每天早上起来,就会向远方眺望,看着那条蜿蜒通往墓地的公路出神。

24年后心愿得偿,

感恩老兵用生命为战友终生守墓

守墓这么多年,陈俊贵从没停止过对当年部队的寻找。只要在路上遇见解放军同志,他都会上前问一问,他还往各地方部队写信,可是都没有确切消息。平时,只要有了一点积蓄,他就会外出寻找当年的部队。这么多年来,陈俊贵的足迹踏遍了江苏、四川等六个省,仍然未能如愿。

儿子陈晓宏长大后也参了军。一天,陈晓宏从武警新疆总队交通第二总队的几名战士那里得知,这个部队的前身就是由其他部队改编合并起来的。听到这个消息后,陈晓宏敏感地追问,居然得知这个部队中有一部分人就来自父亲的老部队!

得到这一消息,陈俊贵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一口气跑到班长的坟前报告这一喜讯,坚定地对班长说:"这一回,我一定要找到你的父母和家人。"随后,他给武警新疆总队交通第二总队打电话,请求部队帮助寻找班长家的家庭住址。

政治部的工作人员通过寻访当年的老同志、查原部队档案,终于找到了郑林书烈士家乡的具体地址: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上马石河村。

2005年10月,部队领导派政治部干事陪同陈俊贵一起到湖北省罗田县寻找郑林书的亲属。临行前,陈俊贵再次来到班长坟前,眼含热泪说:“班长,我就要随战友到你的家乡看望两位老人了,到时,我一定把他们接到新疆,让他们安享晚年。”

经过两天的行程,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陈俊贵终于见到了班长的亲人。遗憾的是郑林书的父母都已去世,陈俊贵紧紧拉住郑林书的姐姐和弟弟的手,哽咽着说:“对不起,我来晚了!”

陈俊贵来到郑林书父母坟前,为两位老人点了一把香烛,洒下三杯清酒,跪到墓碑前放声大哭:“老人家,我是班长共患难的战友,也是您的儿子。20年了,我太想念您老人家了,今天寻到这里来,还是没有见到您的面,这叫我如何向班长交代?”

从湖北回来后,陈俊贵多方奔走,并拿出自己仅有的2万元积蓄,加上儿子参军后积攒的5000元,一起上交给部队领导,希望部队能整修当年的烈士陵园。

陈俊贵的举动,感动了部队领导和当地政府。2006年5月,新疆武警交通第二总队和新疆自治区交通厅等单位投资200多万元,将原来的墓地修茸一新,并把散落四周的烈士墓地搬到了一起,建成了如今的乔尔玛烈士陵园。陈俊贵一家也搬到了陵园内,他被邀请成为陵园的唯一守墓人,每月都有固定工资。

斗转星移,陈俊贵在天山守墓已整整24年了。在这期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父母去世后,因为筹不到路费,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陈俊贵坦诚地说:这些年来,他最对不起的是妻子,这个善良的女人才43岁,头发却全白了。还有远在老家的父母,20多年来,他未能尽到为人子的孝心,心里很歉疚。

最后,陈俊贵还有一个心愿,他说班长和许多战友为修天山公路长眠到了这里,我要为他们守一辈子墓,死了也埋在班长身边。■

(责编 兰臣)

猜你喜欢

天山墓地战友
诗一首(4)
天山天池
包山底
战友永在我心里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新疆天山
天山的祝福
来生还要做战友
最大坟场
莫斯科墓地拟覆盖免费WIFI方便扫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