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愉悦式教学中“愉悦”的解读

2010-01-18樊正娟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愉悦手段目标

樊正娟

摘要:语文愉悦式教学是一种以培育情感为基础、以发展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语文愉悦式教学中的“愉悦”具有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作为手段的“愉悦”是有效学习的伴随状态,作为目标的“愉悦”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存在状态。在语文愉悦式教学中,要防止简单化和形式化的倾向。

关键词:愉悦式教学;手段;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118-02

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动机取向,在快乐原则的支配下,学习体验所追求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只有当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愉悦式的教学时,语文才能重新引起学生的喜爱,语文课才能焕发出生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次游历语文知识王国的历程,而“愉悦”是“旅游”的首要价值指向,学生是“游客”,教师则扮演着向导的角色。教师要精心准备“旅游”的路线,安排“旅游”的进程,给“游客”带来不断的惊喜,从而引导“游客”产生不断走下去的欲望。

一、作为手段:愉悦是一种语文有效学习的伴随状态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这是一个极为逼真的描绘。数千年来,教学每每是儿童深感痛苦的活动。今天这一现象似乎并未有太大的改观,孩子们承载了太多的学习压力、艰辛与痛苦。教学的第一原则是兴趣原则,杜威认为,所谓兴趣和爱好,就是一种情感,“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语文课很容易形成这种融合,一是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文本之内,与课文中的人物、与作者对话交流,这使得学生兴趣盎然;二是排除困难,同伙伴的角逐与协作等会使学习变得趣味无穷,从而产生愉悦感受。当学生与学习内容到了难舍难分的状态时,学生完全沉浸其中了,自然体验到了学习的愉悦,我们就可以说“激发了兴趣”,从而获得了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应。因此,“激发兴趣一愉悦体验一有效学习”便贯穿了起来。

愉悦具有促进认知学习的功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影响和调节着认知的过程,人们在知觉和记忆中进行着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绪和情感像是一种侦察机构,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它能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推动操作和问题解决。强度过低的快乐不能使神经活跃,无法激起思维的浪花,而过度的快乐却会阻碍学习,因为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力减弱。只有中度的正情绪(比如愉悦)有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敏感、顺畅,思维分析判断的标准高,并且易于调动原有记忆中的储存信息,迅速加以重新编码,以整合新知识。愉悦是有效学习的情绪伴随状态。

二、作为目标:愉悦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存在状态

语文课堂中的愉悦情感,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更应成为情感目标的主要内容,这恰恰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被忽视了。诚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但这种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情感教育成了认知教学的奴仆和婢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取向,使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关注自身、回归日常生活提供空间与可能“愉悦体验”作为一种课堂情感目标的明确提出,正是走向了一条教育目标的理性回归之路。因为作为生活的课堂,应该是一种愉悦的存在状态,是一种个体幸福的存在状态,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而理解作为目标的“愉悦”这一情感的涵意,将有助于实践者更好的把握实践。

(一)愉悦是一种个体性情感体验

基础教育情感目标的缺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缺乏,而是指缺乏对个体性情感的尊重和培育。当前情感目标所要达成的情感,首先必须指向的是个体性情感,然后是公共情感。而前者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一旦抽离了个体性情感,不但个体情感难以建立,公共情感的实现也缺乏了根基。所以有人说“一个连自己、连家人都不爱的人,又如何期望他去爱国呢?”基础教育阶段,正是个体性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的情感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的个体性情感,并在个体情感培养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之类的公共情感。

文学作品内蕴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其中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表达悲情的居多,主要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但是这些作品,也并非是一读就能体悟其中的所有情感内蕴的。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诗经》中最美的句子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此中情致若非细细体悟是很难品味得到作品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声的。教师必须有较为深厚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深入发掘作品所蕴藏的深厚情感,才能在自我体验、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个性化情感”,每个学生感受作品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学生自我体验到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觉,因为“愉悦”是无法让他人完全获知的个体性情感。

(二)愉悦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应该是宽泛和自由的,不要太受各类约束。比如有一段时间重视多媒体的参与,后来又害怕多媒体影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接触。其实,枯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并不是语文学习的“金规铁律”,日前教育部语言文字司的官员提出“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传统的国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板着一幅改造人的高高在上的面孔,尽管你是“阳春白雪”,当当学生对你不感兴趣的时候,你除了在那里“孤芳自怜”还有什么呢?总感觉现在社会也好,家长也好,乃至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有那么多的投入,对自己的母语却没有如此的热情。其实真的有必要学学英语教学活泼的形式。不少语文课只是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没有此类情感体验,又如何读得出此种情感呢?“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康德)。”愉快不愉快的情感,是判断美还是不美的最后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学习是否愉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愉悦是内蕴理性精神的情感体验

愉悦这种情感之所以具有理性的精神,是因为愉悦不仅仅包含了收获的快乐,也包含了痛苦的体验。理性是辩证的,包含着否定之否定在内的不断上升的过程,产生于痛苦之后的快乐不是一种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更大的快乐,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快乐,我们称之为愉悦的体验。背诵课文在没有能完全复述出来之前的痛苦,阅读文字无法理解的郁闷,这些体验都是愉悦的一段必经的过程。甚至也包括为文中人物感伤的泪水,当学生与读者在心灵上能相通时。即便是痛苦的相通,何尝不是一种愉悦呢?这种愉悦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内涵着丰富的对人生体悟的情感,是能提升人的德性的情感。

作为手段和作为目标的愉悦是统一的,我们其实无法将作为手段的愉悦和作为目标的愉悦截然分开,因为学生

以愉悦心态为手段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感受生命体验的过程,感悟生活的过程。

三、简单化、形式化:对于愉悦的误读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愉悦”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愉悦是一种内蕴理性精神的个体性积极情感体验。是有效学习的伴随状态。理性是愉悦的合理内核,因此愉悦式教学除了要规避仅仅将愉悦作为工具的工具式误读外,还有规避对于“愉悦”的简单化和形式化的误读。

简单化表现为缺乏对批评和惩罚的正功能的认识,认为批评和惩罚会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乃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因此教师对学生不敢批判与惩罚。学校、课堂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些必要素质包括文化、人品、情感等都要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学校,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使他们情感满足的虚拟环境,而在社会中情感失意、打击又常常在所难免。理想与现实常会有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与复杂性是情感产生波动和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备受教师关爱的“优秀生”常常感到内心孤独,情绪焦虑,到了大学阶段以致轻生的也屡有发生。学校中有必要引进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情感的韧性,让学生学会坚强。因此,对于“愉悦”体验的追求不是以满足学生外在的感性需要为目标的,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杂的学习历程,在知识丛林中探寻,才能获得我们所理解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愉悦体验。

“愉悦”的形式化误读表现为教师仅仅(注意只是仅仅)通过音乐、图画、表演节目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追求课堂的气氛活跃,但这只是适应了学生情感中固有的东西,并未提高学生情感的水平和层次。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不能仅仅是满足学生最基本的愉悦需要,更在于提高这种快乐感受的情感水平和层次,通过教育引导、发展学生的情感,不断增加情感的新质、提高情感的高度。一个婴儿我们可以说他快乐,但不可以说他愉悦,因为愉悦是一种加入了个人意识的快乐情感,是可以言说的,同时也是需要培养的高水平情感体验。因为“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人全部生活中的相应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中”。

参考文献:

[1][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131

[3][苏]A.鲁克.情绪与个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8

责任编辑:星曈

猜你喜欢

愉悦手段目标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高职语文教学中审美理念的培养
让幼儿遨游书海尽享阅读的愉悦
语文教学中高效愉悦课堂的构建研究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