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学

2010-01-18张燕燕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情感教学情感

张燕燕

摘要: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情感教学”于20世纪末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出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旨在探求学生主体性和情感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的情感教学思想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以冀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学;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15-03

情感教学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学生主体性与情感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人,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由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情感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情感教学的原则。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没有情感渗透的教学是平淡无奇的,它不可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不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兴趣,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状态,而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情感教学的内核是“愉快教学”。愉快教学的前提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学生之所需。故而,情感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主体内涵。

二、学生主体性与情感教学的教育功能

建构学生的主体意义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促进学生情感健康和谐的发展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它们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和学习心向。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义及情感反应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一般来说,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接受意愿,受制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接受。其中,“能不能”要受制于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愿不愿”则主要受制于情感因素,即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的问题并不突出,因为教材内容通常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与之相比,“愿不愿”的问题始终是教育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结果的关键和难点。我们是否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主体意义,将直接制约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情感反应,并进而决定了学生的态度和接受的意愿。乔建中也曾指出,对课程内容主体意义的探寻及其情感反应,在发生上经常处于学习活动的前沿,并构成学生学习的最初制约因素。

第二,学生的主体意义及情感反应直接制约着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心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需和他们已有的知识之间存在着联系,这也就是奥苏贝尔所提倡的”有意义学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新知识对于个体学习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就是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的内涵。在“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下,学生倾向于把学习看做是一种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期待和努力倾向,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搜寻提示线索和意义特征。反之,在“无意义”学习的条件下,学生则倾向于把学习看做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对学习内容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情绪,仅注意学习内容的形式特征而忽略其意义特征,甚至简单地将新学内容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登记”一下了事。

三、学生主体性教育中情感性因素的缺失

(一)学生主体性教育中情感性因素缺失的现状

当前教育过程中重知轻情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学生主体性地位难以实现和情感教学难以贯彻的一个重要因素。卢家楣等人曾对来自全国21所中学的839名教师做过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许多教师承认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摄入情感的因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难以做到这一点:99.71%的老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能想到运用情感因素,但真正去实践的却只有8.81%。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我国中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有必要通过以情优教来提高教学效果,但他们在平时上课时感受到的能够较好地运用情感因素的中学教师比例却只有31.27%。可见,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存在偏差,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现错位,这与新课改的理念不符,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

(二)学生主体性教育中情感因素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牵制。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一切,教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不少教师的情感素质和情感教育意识欠缺,他们更加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而情感的发展则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角落。此外,应试教育下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难以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对情感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这一点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虽然国家在2001年新课改试行条例中明确规定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然而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他们依然倾向于把情感因素作为教学的手段,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也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3对情感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许多教师只注意到了个别的情感调节,如:在问及他们“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时,29.4%的教师提到对教学环境的处理,而很少有教师涉及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组织进行情感处理。他们将情感的作“完善个性”“提高认知加工水平”“优化情感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个别访谈中还发现,许多教师只想从“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上人手,没想到从教学过程各方面以情优教“,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这种现状必然会限制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4学生自身素质发展不一。学校声誉、学生学业成绩、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都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学生自身素质上的差异又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性、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需求水平及主动寻求知识的心向。素质高的学生在主动探索、自学、乐学等方面都会高于素质低的学生,因此他们更易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更有可能在愉快中学习。

5缺乏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尽管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思想中都有关于情感的论述,但几乎没有人提出完整的具有说服力的情感教学的理论模型来指导教师的实践。卢

家楣教授曾于20世纪末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情感教学的理论框架并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相关研究也表明情感缺失的现状确实有所改观,但重知轻情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就呼吁当今的教育与心理研究者、工作者们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探究,在完善已有理论的同时又能发现新的未知领域,从而逐步改善这种状况。

四、从情感角度出发,促使进学生主体性的回归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良好的情感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走出情感教学的误区,意识到情感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教师要扭转自身对情感教学的片面性认识,全面正确地了解情感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功能。再者,积极响应新课程观对教师的情感素质所提出的严格要求。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现对学生广博的师爱;对学生抱有合理的期望;具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等。最后,教师对学生施以情感上的教化,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确实需要这些知识。

(二)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师生传递、加工和转化信息的主要来源。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但要想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还必须从教材、教师、教法等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建构一套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它可以负载不同的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素材时更能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他们也更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我们实则是将从学生自身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知识经过专家的有效加工后又以一种更加精简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可谓“取之于生,用之于生”,学生不仅易于接受,还乐于接受。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

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存在着差距的,教材内容并非生活的简单翻版,它们在转化为知识时已经被加工、整理甚至抽象化。所以有些知识看起来可能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也就是说这些知识表面上似乎不是学生所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以搭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意识到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实现从“要我学”到向“我要学”的转变。

卢家楣教授曾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性教学策略做过详尽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处理策略以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一是心理匹配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超出预期策略。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处理教学材料,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这两种策略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既照顾到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又考虑到了学生自身的需求,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平台。

五、当前教育思想中情感因素的渗透及研究展望

在实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情感的功能不容忽视,新课改也已将情感作为素质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将情感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大量事实表明,情感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这就促使我们去寻找情感教学得以落实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增砖添瓦。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学习型社会里,许多教育理念中也都体现着情感教学的思想,如全人教育、全纳教育、吸引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全人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了全纳教育的五个基本条件原则中有两条就是:每个儿童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吸引教育是一种研究和探索如何将学校建成令人向往的“最吸引人的场所”的教育理论,它的教育策略之一就是“主体学习策略”,其要求是信任、尊重、乐观和意图。终身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灵活性和实用性,既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等等。这些崭新的教育领域之所以诞生并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是因为它们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此为大势所趋。这就为情感教学的贯彻和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不竭动力,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乔建中,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9-95[2]乔建中,情绪心理与情绪教育[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7-78

[3]崔林,奥苏贝尔和罗杰斯意义学习理论之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5):73-75

[4]卢家楣,对中学教师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2):55~59

[5]卢家楣,对中学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现状的学生调查[J],课程,教材,教法,2002(9):73~78

[6]卢家楣,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J],教育研究,2001(8):43-48

[7]卢家楣,教学心理学情感维度上的一种教材处理策略一心理匹配[J],心理科学,1998,21:506-512

[8]卢家楣,超出预期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234-504

[9]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1-54

[10]王铁群,试论吸引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03(12):65~67

责任编辑:星曈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情感教学情感
情感
台上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