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
2010-01-18张振伟
张振伟
摘要:高中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了枯燥感,体味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语文素养得不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优秀的诗词篇章中提升语文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古诗词;情境教学;高中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85-02
学习古诗词。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古代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重铸民族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观念的形成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了我国公民对汉语言的运用的水平。
一、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特征
(一)直观形象性
由于古诗词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单靠教师的讲解和说教是行不通的。现代媒介传播的研究表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越是直观形象,就越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越能加深对传播信息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信息传播更有效。教师必须根据古诗词文本提供的信息中虚拟出一个形象的情境。通过形象的情境,使诗词语言直观化、形象化,弱化语言本身的抽象性,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当然,这个情境并不是完全的古代真实生活图景的再现,也不是从诗词文本中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地勾勒一个并不符合历史条件的情境,而是根据诗词文本本身提炼虚构的、能最大程度地忠实文本的情景。用李吉林老师的话说就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即神韵相似,能达到‘可意会,可想见就行。”
(二)情感性
诗词与情的关系最为密切。“诗言志,词言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而咏歌之。”古诗词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活图景,诗词家们的感情也寄托于这些丰富的意象中,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意象根植于诗词文本中,借助诸如春花秋月、山川大泽、鱼虫鸟兽等形象,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情。古诗词并不是单纯的文本符号,而是借助语言这一媒介构筑了一个带有情感的生活情境,这个情境不仅是可以为人们所理解的。而且是可以为人们所想象、所重构的。学生根据自身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来对诗词文本所构成的情境进行解构。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或者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一致或产生偏移,都与文本情境产生思想进行碰撞,进行情感的互动。
(三)学生参与主体性、发展主动性
课程标准强调自我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诗词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情境创设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类型
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再现其中的实体情景会有比较大的困难,因此,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类型主要有:
(一)直观情景
主要依靠现代信息传媒来构建,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操作方便灵活,图文并茂。诗画不分家,因此。借助图画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可以把古诗词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人情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学生对于诗中描绘的秋天的山的傍晚的景色的想像可能就会与文本情境有区别,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一幅秋天傍晚山的图景,引导学生人情,并学习到“暝”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傍晚”。
(二)模拟情景
古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富于生活气息,学生可以模拟其中的生活情景,通过角色的扮演、分组配合,让诗词生活再现课堂。如教师在上《孔雀东南飞》时,针对刘兰芝与焦仲聊分别时的场景,让学生来设计其剧情与场景,通过表演来演绎刘焦的爱情。
(三)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
“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像活动,从而体验情境。”这种类型适合于篇幅较短,易诵读,感情比较深沉的诗词教学。如在上《蜀相》这首风格沉郁的律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蜀相祠堂周围景象的描述,强调景色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颂扬诸葛亮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
三、高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时的基调决定了新课的一般基调,在教授新课的古诗词时,可以在导入部分就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上《听李师弹琴》《李凭空篌引》《琵琶行》等富于音乐感的诗词时,教师在导人时通过播放一段悠扬或铿锵有力音乐,对即将要上的课进行情境渲染,把音乐与将要学习的内容联接起来,根据音乐的语言、旋律、节奏,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把学生带进一个音乐的世界,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诱发学习的动机。在导人部分除了用音乐渲染情景外,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相关的图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要学习内容的直观的印象,使抽象的文本具体化、形象化,开门见山,一目了然。
(二)在理解古诗词过程中创设情境
由于古诗词是用文言创作的,而学生的日常用语却是现代汉语,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尤其是在对词、字的古今意义的区别上,对虚词的学习运用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上。这些都是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的语言知识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主要是运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描绘情境,根据文本的感情基调选择教学语言的声调、节奏和非语言的肢体语言。在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时,声音要有力度,教师的表情要严肃,对那些抽象的、重要的知识点还要重复讲、着重讲,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高考常考的考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虚词“之”字的用法,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可以做代词、动词、虚词、结构助词、语气词等,为了正确区分“之”字的词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一些“之”字常用句子列举出来,也把特殊的句子列举出来,通过比较分析它们的用法和在句中的作用,标志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原文的出处在哪里,这些都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教师要用强调的语气来讲解。
(三)通过朗读感悟情境
古诗词形神兼备,富于音乐美,善于用丰富的意象入
文,某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学习过程中强调诵读和记忆,通过朗读来强化理解。读书要融入诗词中的画龙点睛之处,敏锐领悟文章神韵,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元素,融情入景,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描绘了长江“卷起千堆雪”、“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波澜壮阔的景象,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历史英雄人物的仰慕与追思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年华消逝之感。为了让学生在如此壮观的景象面前产生一种豪迈之情,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以高昂激越音调来抒发学生心中的磅礴大气,以低沉抑郁、婉转、缓慢的语调来感受作者的怀才不遇和感叹时光飞逝之情。古诗词节奏并不复杂,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词的节奏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划分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学生是可以正确划分的。
(四)通过想象创设情境
诗词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意蕴深厚,形象鲜明,经过了作者一定的艺术加工而承载了具有一定具体生动的生活图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勾勒出心中图景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生活片断、社会场景等。姜夔的《扬州慢》,开篇便给读者呈现了一幅这样的图景:满眼凋敝的荠麦,四周一片萧条,只有寒冷的水流默然地放出冷冷的青光。夜色下的城镇经过战争的浩劫后只留下一片片的残垣断墙,与昔日热闹繁华的扬州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伤悼家国残破的感慨。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他们心中扬州城的往昔,把词中的视角、听角、远景、近景形象转化为自己的意象,借助这些意象来感悟作者“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伤痛之感。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一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田珍粮,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5]王先海,王树华编著,古代诗文鉴赏指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6]胡光舟,张明非主编,高中古诗文赏析,北京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