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0-01-18
庆祝唐有祺教授九十寿辰暨执教六十年
本期《物理化学学报》是庆祝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院教授、物理化学学报主编唐有祺教授九十寿辰暨执教六十年的特刊。特刊所收集的文章主要来自于唐有祺教授的学生、博士后、合作者、朋友和同事,文章所覆盖的内容反映了唐有祺教授在过去六十年对于科学研究的广泛兴趣和对于我国物理化学及结构化学研究的贡献。
唐有祺教授1920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物理化学家,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分子工程学的开拓者,中国化学生物学的倡导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世纪50年代初回国后率先在国内开展X射线晶体学基础研究,培养了一批结构化学研究人才,为我国晶体结构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主持的科研项目“晶体体相结构与晶体化学的基础研究”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70年代初开始从事催化剂在载体表面分布方式的研究,创立自发单层分散理论,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并成功应用于CO高效吸附剂的研制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使用单层分散型Cu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获得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在自发单层分散理论和固体表面结构与功能研究基础上,1978年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分子工程学的思想,1991年开创了我国的分子工程学学科。我国最早致力于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测定的学者,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的倡议人。90年代初组织“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攀登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推动了我国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毕生致力于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是我国化学和晶体学研究走向世界的积极推动者。我国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教育家,著有《结晶化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等多部优秀教材,培养了大批结构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人才。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本期特刊得到了中国化学界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致谢为特刊贡献稿件的各位作者。
欣逢唐有祺教授九十华诞,以此特刊祝贺唐有祺教授对于物理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贡献,祝愿唐有祺教授及夫人健康长寿。
唐有祺教授小传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教授1920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1937-1942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46-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主修化学,副修物理,师从化学界泰斗鲍林(Linus Pauling)教授等,主攻方向为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键本质,并旁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1950年夏获博士学位,后作为海尔(George Ellery Hale)博士后研究员留校工作。在美期间,他心中一直向往诞生不久的新中国,在学界老前辈盛情邀请和前期加入延安革命队伍的长兄的支持下,放弃了难得的蛋白质晶体学开创性研究,绕道欧洲回国。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回国设置了重重障碍,在鲍林教授的帮助下,前往瑞典,参加国际晶体学联合会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晶体学会议,并宣读论文,为此于1951年启程,绕道欧洲数国,克服各种艰辛以及护照和签证等不确定因素困扰,于当年8月回到祖国。回国后,就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1952秋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化学系执教至今。1952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11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理事长、国际晶体学联合会执委会第十四届副主席、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主任、第三和第四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第一届国家科学技术评审委员会成员、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晶体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等职务。
国内外求学之路
唐有祺教授早在初中阶段就已对数理化及英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物理和化学课程的学习,更是向往着探索神秘的微观世界,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然而求学和探索知识的道路并不平坦。抗日期间,他随同济大学的内迁走遍9个省,五易其址,行程逾万里,在艰苦动荡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下,甚至要冒着空袭所带来的生命危险,完成了大学教育,并接受了终生难忘的国情教育。
唐有祺教授在美留学期间,选择了物理化学作为以后回国所要从事的专业,并以探索物质微观世界为其长远的学术方向。当时化学学科借助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取得了长足进步,生物大分子结构也开始成为竞相涉足之列。化合物结构和化学键本质,这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当时化学在前进中所面临的核心课题。在此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背景下,唐有祺教授进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结构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Linus Pauling)教授攻读博士学位。鲍林教授不仅是卓越的化学家,同时也是致力于和平运动的斗士,曾遭麦卡锡主义迫害。由于他对于世界和平运动的贡献,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又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
唐有祺教授在博士论文中系统地研究了两个合金体系的结构随组成变化的规律和所形成的超结构,以及六次甲基四胺和金属卤化物所形成复合物的结构与键型问题。在博士后期间,唐有祺教授负责建立一个用于培养蛋白质晶体和收集蛋白质晶体X射线衍射数据的实验室,并开始进行血红蛋白的晶体结构研究,成为早期涉足蛋白质晶体学的学者之一。师从鲍林教授的五年是唐有祺教授的重要经历之一,他不仅从鲍林教授那里学习到结构化学的前沿知识和精髓,以及如何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不断创新的意识,同时也学习到不畏艰险、坚持正义的社会责任意识。
回国建功立业
唐有祺教授为我国晶体学和结构化学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解放初期,各项工作百业待兴,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唐有祺教授从国外带回资料和书籍,同时也带回服务于新中国的学识、智慧和决心。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就针对当时化学学科中极为重要和急需、同时又是薄弱的领域,开设课程、编写教材、培养学生和进修教师,并筹建实验室。1951年秋在清华化学系开设新课程——“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1952年秋院系调整进入北大化学系后,除了开设这门新课程,先后又开设“结晶学”、“X射线晶体学”、“结晶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础课程,1954年暑期受高等教育部委托,举办师资培训班,后来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于1957年出版《结晶化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我国自己编写的化学教材之一。在当时我国X射线晶体学学者还非常稀缺的情况下,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从事晶体结构衍射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他们分布在化学、物理、地质和生物学等领域,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各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另外1961年开设了“统计力学”课程,所用的教材经总结整理于1964年出版了《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于1988年获首届高校优秀教材国家级优秀奖。这两本书都是唐有祺教授早期为推动我国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发展所做的奠基工作。另外在化学键理论方面,澄清了困扰化学界多年的共振论的本质问题。
课程基本稳定后,开始着力进行实验室建设。唐有祺教授历来对科研基地建设十分关心,他除了在北京大学建设自己的实验室,还为发展我国的晶体学研究奔走呼吁,领导建设高校和科学院的联合实验室。1955年唐有祺教授受邀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现称物理研究所)兼职,筹备单晶结构分析工作,随后将北京大学、中科院应用物理所和中科院化学所的人力和物力整合在一起,建立了X射线衍射实验室,并测定了我国的第一批单晶结构、撰写了结构化学论文。对比现在,当时的设备虽然显得简陋,工作甚为艰苦,然而要求实验数据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论文的研究成果显示当时的科研人员是以扎实的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弥补了条件的不足。有了良好的起点,基地建设也与时俱进,先后建成了X射线衍射实验室、结构化学教研室。虽然文化大革命使教学和科研遭到重创,唐有祺教授抱有极大期望的物质结构研究基地被搁置。但改革开放后,又重新组织力量,相继成立了物理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开放实验室、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前进一步都体现了唐有祺教授辛勤耕耘以及与基地有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共同奋斗的历程。在此扎实的基础上,队伍、设备以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开展了成系列和难度较高、意义较大的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研究,研究对象也扩展到生物分子、纳米材料、簇合物以及分子筛等。唐有祺教授主持或参与的结构化学相关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以及多个省部级奖。
唐有祺教授积极参与化学诸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以提高化学学科的整体水平。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各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有人对于化学学科的地位产生了质疑。1997年4月唐有祺教授与唐敖庆教授一起上书有关领导,阐述了化学学科之意义与作用,并接待相关领导来北大调研和听取意见,为学科发展的大方向把关进言,从而有力地巩固化学学科作为核心基础学科的战略地位。
新兴学科的倡导者
唐有祺教授思想活跃,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面前,唐有祺教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审时度势,率先倡导和主持了以“功能体系分子工程学”和“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科建设。
分子工程学的建立有一个长期酝酿和形成的过程。早在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有祺教授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在下厂开门办学和劳动期间,他将自己特长的结构化学运用到石油化工催化领域。当时了解到两个情况:第一个是国外报导的一种聚乙烯高效催化剂,其活性比常规催化剂要高出三个数量级;第二个是乙烯氧氯化反应中,反应的活性随负载在多孔氧化铝载体上的氯化亚铜增加而上升,最后达到饱和。在以后的研制中,巧妙地采用体相分析技术(多晶X射线衍射),研究了表面现象,证实活性组分TiCl3确实以单层分散形式,存在于载体MgCl2表面,从而揭示催化剂TiCl3/MgCl2产生高效催化的原因。目前有关自发单层分散现象的研究体系已扩展到100多个,并且已被X射线衍射技术等30多种表征技术所证实。氧化物和盐类,甚至有机物分子,皆可在远低于熔点的一定条件下,在载体表面呈自发单层分散,并且可以用一个分散阈值来定量描述载体单位表面积的最大饱和分散量。这一成果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催化剂、吸附剂、择形分子筛、超塑陶瓷和固体电解质等的研制和开发,并指导表面效应的研究。由于相关研究的进展,于1990年应邀在国际催化领域权威刊物《催化进展》(Advance in Catalysis)上撰写总结性论文,使得该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得到更好地推广。另外在催化剂等研制和开发过程中,也为依靠经验反复筛选不同原料、不同配比以及不同工艺的工作模式带来新的研究思路。在自发单层分散理论指导下得到的CuCl/分子筛一氧化碳高效吸附剂,通过变压吸附分离,已经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一氧化碳。该成果于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随着相关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在众多科研实例的启示下,唐有祺教授1978年在《现代科学技术简述》中将长久以来所思考的分子工程学作为结构化学的四个动向之一,1991年又发表了《分子工程学学科建设雏议》等一系列文章和专著,对原有传统研究模式提出挑战。
传统化学着眼于整理天然产物和耕耘周期表来发现和合成化合物,为了得到所需功能的化合物,先从现成的大批化合物或大量制备中,精心筛选出具有所需功能的物质。唐有祺教授指出:分子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改变了传统合成-结构-性能的研究模式,逆向而行,以特定功能为导向,在微观原子和分子水平上,实现理性的结构设计和施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合成,从而得到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在此过程中,分子工程学特别重视功能意识以及构件形成和组装规律。由于单一纯化合物性能有限,这种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分子,而是把重点放在组装或修饰的功能体系上;功能体系的功能也不限于一般化学性质,与高科技密切相关的光、电、声、磁等功能以及生物功能都是它的研究范围。自发单层分散的催化剂体系就是经表面修饰,产生组分和载体单独存在所不具备的催化性质。
唐有祺教授进一步指出学科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补充新的原理和知识,为此提出学科发展战略:首先通过研制一个个功能体系来带动学科建设;其次是功能体系按其本质和原理的共性归类,分片建设学科,从而由一个个分子工程提升到分子工程学。在此思想指导下,除了研究载体表面自发单层分散体系以外,还开展了纳米功能材料体系、不同维数的巨簇分子、药物体系以及配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等研究,新型学科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对新形势下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1992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唐有祺教授的科研组主持攀登项目“功能体系分子工程学研究”,并成功地执行两届。2004年4月又被选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基础科学前沿项目之中,一直延续至今,在北大、吉大、复旦、南大等高校和中科院北京化学所、上海有机所等科研单位学术界同仁联合协作攻关,在众多领域开展了分子工程学研究,其丰硕的基础研究与应用成果,得到科技部表彰。唐有祺院士与徐如人院士受《Topic in Catalysis》总编辑之邀,共同编辑了一期名为“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Catalytic Systems”的专刊。
唐有祺教授为在我国开创生命化学研究的新阵地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早在留学期间就已开始蛋白质晶体结构研究,回国后仍一直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进展进行追踪,并在多种场合做专题报告。当1965年我国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地人工合成蛋白质并获得晶体牛胰岛素,唐有祺教授就敏锐地察觉到,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及时地提出和启动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此项研究于1966年得到领导批准,唐有祺教授为学术负责人。此后在基础研究遭遇文化大革命重创的条件下,经各协作单位不懈努力和坎坷地运作,这一课题终于以政治任务的形式,成为当时少有的研究课题。唐有祺教授在身处逆境下,仍不忘给大家讲课充电,介绍文献,甚至亲手用照相机翻拍文献,供大家学习。唐有祺教授为国争光的初衷给大家很大鼓舞,而后经北大与科学院多个单位通力合作,仅用五年时间,于1971年圆满地完成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该项目除了解析出胰岛素的晶体结构,还及时培养了一批结构生物学人才,为迎来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的研究高潮贡献了力量。此工作得到分子晶体学先驱和权威、诺贝尔奖得主霍奇金(Dorothy Hodgkin)教授赞扬,并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文革后在北京大学恢复了蛋白质晶体学研究,1982年在国内应用分子置换法成功地测定了胰蛋白酶与Bowman-Birk型抑制剂的复合物立体结构,并在199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自八十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又开始了蛋白质的结构预测和分子设计研究。1991年国家科技部将“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化学问题”遴选为攀登项目,唐有祺教授被聘任为首席科学家。
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交叉所产生的化学生物学是唐有祺教授瞄准国际前沿大力加以倡导的方向之一。唐有祺教授指出:生命过程本质上也是化学过程,生命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得以阐明后而产生的。生命科学中的基本问题主要是化学结构的复杂性问题,它涉及生物体系的复杂化学结构,体系内和体系间发生的变化。因此生物学在三大突破(进化论、细胞学说和遗传定律)的基础上,有必要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现象,并将认识层次从细胞深入到分子,以便揭示其中的共性和实质,为生物学奠定一个新的学科框架,并用于解决新型农药和医药的研制开发。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不仅为化学介入生命科学开辟了新的用武之地,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化学本身的发展。
在这两个学科思想的指导下,唐有祺教授领导的团队一方面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功能体系分子工程学和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在着重研究基础科学问题的同时,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应用研究和产业开发的成果。研究对象从单一化合物,逐步扩展到分子组装和修饰的功能体系;由无生命化合物,扩展到涉及有生命的复杂生物分子体系;由体相扩展到表面相;由静态结构,扩展到瞬息万变、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构。
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唐有祺教授在国际学术界有良好的关系和影响力,他一贯致力于开拓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我国学术界的国际竞争力。他一再指出:我国的开放政策绝非权宜之计,闭关锁国政策是作茧自缚。1982年他随周培源教授出国,中国科协加入了国际科学学会联合会。1978年7月唐有祺教授率团去华沙参加第十一届国际晶体学大会,使我国从此加入了国际晶体学联合会。1984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大会上,他当选为执行委员会成员。1986年在北京承办了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小分子结构国际会议。1987年在澳大利亚佩思(Perth)召开的十四届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1987年至1990年期间,为争取第十六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召开,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1993年第十六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有1200余人参加了该次会议,唐有祺教授在大会的开幕式上作了“中国的晶体学和晶体学界”的报告,扩大了我国在国际晶体学界的影响。为此唐有祺教授荣获了中国科协周培源国际交流奖首届大奖。
著书立说
早在1957年唐有祺教授就出版了《结晶化学》,并于1964年出版了《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这些都成为早期学科奠基的优秀著作。在文革下厂劳动中,仍不忘发挥学术专长,著述了在实际化工生产中有很好指导作用的《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撰写了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专著《对称性原理》和经生产实践体验而撰写的《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为倡导分子工程学著述了《分子科学和工程学》。2008年汇总了以往重要的讲话、著作和文章,出版了反映科教人生和成果的巨作《唐有祺文集(1-8卷)》。另外还为化学界主编过几部经典丛书:《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篇·化学卷1、2、3和4卷、《当代化学前沿》和《化学与社会》。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
以德垂范
在教书育人和队伍建设方面,唐有祺教授十分强调以德为先,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做人要争取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他言传身教,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绝不随波逐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或以实际行动坚持真理。他在身处逆境时,曾总结出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且笔耕不辍著书。文革下乡期间,他明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针对当时学生的“读书无用论”,专业书又扔又撕的情况,他仍大胆地不断规劝尚未毕业的青年学生,不要忘记学业。文革后他经常受邀到多种场合,以平等一员身份,从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积极为青年学生解惑人生理想,而后还发表“博士生培养工作”和“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等讲话,为人才培养进言献策。在用人的问题上,唐有祺教授反复强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总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积极引导发挥所有成员的作用。唐有祺教授一再告诫学生:在工作事业方面,一定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他痛恨浮躁、急功近利和做表面文章,提出要有默默无闻坐冷板凳的精神。他严肃地指出:任何违背科学精神,不负责任的投机取巧,最终将贻害自己、贻害社会、贻害国家。他反对盲目为高分而学习;他认为,考好了好,考不好知道错在哪里,弄懂了也就有了进步。应注重真才实学、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孜孜不倦第一人
唐有祺教授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所属科技委员会等有关部门,以及在一些学术组织内兼任领导或积极参与工作。在培养专业人才、学会的组织建设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做出了贡献。
唐有祺教授倾心关注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热情支持中国化学会工作,1978-1994年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1986年当选为第二十二届理事长,长期兼任着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的职务。他尽力推进集体领导和民主办会的优良传统,倡导“依章办事”。在他的主持下,理顺了学科、专业委员会的关系;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他事必躬亲,对学会工作具体指导,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活跃了学术交流气氛,促进了化学学科和中国化学会的发展。
唐有祺教授于1985年主持创办了学术期刊《物理化学学报》,并担任主编。他一直主张要办好我国自己的学术刊物,否则在国际竞争中就要吃亏;强调刊物的工作人员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应该扎扎实实地致力于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服务。他还极力主张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时,应注意引用国内同行的工作。在唐有祺教授和历届编委会精心指导下,在广大化学界同仁的支持下,经编辑部成员努力奉献和创新,《物理化学学报》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外多家著名科技情报机构列入摘引和统计行列。网上采编系统于2006年1月全面开通并投入运行,各项工作焕然一新,使《物理化学学报》为推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展现成果以及促进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唐有祺教授代表性论著
代表性科研论文
I 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
1、 分子工程学学科建设刍议,1991,唐有祺附件1:“结构化学的概况和动向”见“现代科学技术概况和动向”,科学出版社,1978年,382页附件2:国家“八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建议书,1991,唐有祺
2、 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Catalytic Systems(催化体系的分子工程学),2005年应Topics in Catalysis杂志主编Gabor A.Somorjai-Sir John Meurig Thomas之邀策划一期专刊
II 组分在高比表面载体上的单层分散及其应用
3、 氧化物和盐类在载体表面的自发单层分散及其应用,自然科学进展,(1994)4,642-652,唐有祺,谢有畅,桂琳琳
4、 Spontaneous Monolayer Dispersion of Oxides and Salts onto Surfaces of Supports:Applications to Heterogeneous Catalysis,Advances in Catalysis,(1990)37,1-44,Youchang Xie,Youqi Tang
5、 Zeolites Modified CuCl for Separating CO from Gas Mixtures Containing CO2,Adsorption,(1996)3,27-32,Youchang Xie,Jianping Zhang,Jianguo Qiu,Xianzhong Tong,Jinping Fu,Ge Yang,Haojie Yan,Youqi Tang
III 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问题到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的研究
6、 国内外单晶体结构分析工作,1960年中国物理学会讲稿,唐有祺
7、 晶体结构与分子的立体结构,科学通报,(1964)5,395-405,唐有祺
8、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Lys活力片段——牛胰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分子置换法及3 Å分辨率电子云密度图,中国科学B,(1987)30,601-608,曾杰,陈忠国,李根培,卢光莹,卫新成,唐有祺,林光大,张荣光,宣建诚,戚正武,曹天钦
9、 Refined 1.6 Å Resolution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Formed between Porcine ß-Trypsin and MCTI-A,a Trypsin Inhibitor of the Squashi Family.Detailed Comparison with Bovine ß-Trypsin and Its Complex,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1993)229,1022-1036,Qichen Huang,Shenping Liu,Youqi Tang
10、A New Protein Folding Recognition Potential Function,Proteins:Structure,Functional,and Genetics,(1995)21,127-129,Yanli Wang,Luhua Lai,Yuzhen Han,Xiaojie Xu,Youqi Tang
11、Structural studies of dicycloplatin,an antitumor supramolecule,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0)(6),1346-1351,XuQing Yang,XiangLin Jin,QinHua,Song,KaLuo Tang,ZhenYun,KaLuo Tang,ZhenYun Yang,XiaoFeng Zhang,YouQi Tang
IV 超导氧化物和催化剂的研制
12、 Preparative and Structural Studies on the Superconducting Phase YBa2Cu3O7-d,SCIENTIA SINICA,(1988)7,513-522,Youqi Tang,Bingxiong Lin,Wanjing Zhang,Zhenyi Liu,Xiangmiao Zheng,Nianzu Wu,Meicheng Shao,Chuanyi Li,Kaixuan Chen,Jianzhong Li
13、The singificance of the Mullite Phase in a Silver Catalyst for the Oxidation of Ethylene into Ethylene Oxide,Preparation of Catalysts III,(1983),563-568,Bingxiong Lin,Wanjing Zhang,Qingxin Yan,Zuohua Pan,Linlin Gui,Youqi Tang
V 化学中共振的本质和键型变异原理
14、 化学中共振的本质和键型变异原理,科学通报,(1979)25,783-785,唐有祺
15、 谈谈“双百方针”与共振论,化学通报,(1986)11,12-14,唐有祺
VI 若干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氧酸盐的结构化学
16、 四核铜原子簇化物 Cu4(α-C10H7·CSS2)4·1/2CS2的合成结构,中国科学 B,(1984)27,97-104,汤卡罗,甘 宏,徐晓杰,周公度,唐有祺
17、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oval Tetranuclear Silver Cluster Complex Ag4(α-C10H7CS2)4(Py)4·2Py,SCIENTIA SINICA,(1987)3,1-7,Kaluo Tang,Xianglin Jin,Yun Xie,Youqi Tang
18、 Insertion of CS2into M—S Bonds and its Syntheses of Clusters,Reviews on Hetereoatom Chemistry,(1996)15,83-114,Kaluo Tang,Xianglin Jin,Youqi Tang
19、 Mo[S2CN(C2H5)2]4}+1·{FeCl4}-1·{C6H5CH2S2CH2C6H5}三元包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国科学 B,(1982)25,1-10,邵美成,李根培,唐有祺,吕品哲,樊玉国,郭东耀
20、 十钒酸四氢纳与六次甲基四胺加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国科学B,(1985)28,775-778,邵美成,张泽莹,白春安,张 琳,唐有祺
出版专著
1、 结晶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唐有祺编著
2、 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64年,唐有祺编著
3、 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科学出版社,1974年,唐有祺编著
4、 对称性原理(一)对称图象的群论原理,科学出版社,1977年,唐有祺编著
5、 对称性原理(二)有限对称群的表象及其群论原理,科学出版社,1979年,唐有祺编著
6、 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科学出版社,1984年,唐有祺编著
“分子工程学前沿学术研讨会暨唐有祺先生九十华诞庆祝会”2009年10月10日·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