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近《天人心性合一之图》研究
2010-01-17于春海
于春海
摘要:韩国有着悠久的学《易》历史,早在汉代,中国儒学便已传入其国。到李朝时期,作为易学一部分的易图学研究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是高丽末期、李朝初期的哲学家权近。他在中国易学家周敦颐《周氏太极图》的影响下,创制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与《周氏太极图》的轮廓大体相同,都是黑白相间、酷似人形,反映了太极为本、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特征。但《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又有它独特的一面,将伦理、心性等问题纳入易学体系,完成对前者的超越。由此可见,中韩易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既有借鉴和吸收,又有创新和超越。
关键词:权近;易图学;周敦颐;天人心性合一
中图分类号:B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5—0042—07
一、权近生平与著作
权近(1352—1409),字可远,号阳村,高丽末李朝初期哲学家。出身文臣大贵族家庭。其曾祖权溥(1262—1346)是与其老师安晌、白颐正、禹倬等人一起最早从元朝引进程朱理学的人。
权近自幼聪明,10岁开始读书,17岁中成均馆试,翌年及第馆试和丙科,同年7月被任为春秋检阅,由此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权近活动的14世纪后半期,高丽封建社会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混乱之中。在国外,相邻的中国正经历着元、明两朝交替的阵痛;在国内,高丽统治层内部分成改革、保守两派,各自寻求着摆脱社会危机,挽救自身统治地位之路。
在高丽末期,面临迫在眉睫的两朝交替局势,改革派内部又分化为温和、激进两派。当此之际,权近跟随李穑,在政治上持温和的改良立场。1389年,他按李穑的旨意,作为门下评理尹承顺的副使,赴明请求明朝派使臣监督高丽王朝,以制止李成桂为首的新兴激进势力。但是,此举由于明朝的不干涉态度而没有达到目的,之后又曾多次向明朝提出类似请求,均遭拒绝。权近被牵连到此事,而从1389年到李朝初期的1393年初为止,度过了流放、坐牢和闲居的在野生活。在这四五年期间,权近并没有虚度光阴。他一方面专心著述,其《人学图说》等就是在此期间撰作而成,另一方面又以教导后生为己任,热心从事教育事业,当时有许多仰慕其学问的儒生云集于他的谪居地向其请教。
新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大力崇尚程朱理学,以此为国家的指导理念,因而很需要像权近这样的大儒家。况且李成桂和权近之间有特殊的私人关系,李成桂和权近的父亲权僖是知己的同乡学友。于是李成桂于1393年2月亲自召见权近,封给他艺文春秋馆学士、大司成、中枢院使等官职。然而,在出任初期,他继续受到开国功臣郑传道等人的猜忌和暗害,因为他是已垮台的高丽朝的忠臣。当时,权近赋诗描绘了自己政治上的不安情绪:
名鞋挽我曰奔驰,过事堪悲染素丝。
已矣六经俱扫地,只收容悦要人知。
这种政治上的不安生活直至1398年才结束。当年郑传道等开国功臣因王子乱都被李成桂四子芳远处死。从此,权近取代郑传道,活跃在李朝政界和学界。他历任政堂文学、司宪府大司宪,为李朝的安定和巩固作出了贡献。因此太宗即位后,他被褒奖为佐命一等功臣,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宠爱,官至艺文馆大提学兼成均馆大司成等。
权近的著作有《入学图说》、《易·诗·书·春秋浅见录》、《东国史略》、《礼记浅见录》等,其中《入学图说》和《礼记浅见录》是其代表性著作。
《入学图说》,本于周濂溪之图,杂《庸》《学》章句之说,作图以示,又取先贤格言,以释其意,旁取他经凡可作图者,皆图之,间附己见。图说分为前后集,凡二十五图,其中《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大学之图》、《中庸首分释之图》尤为著名。
《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如上图)①是《入学图说》最所致力、最为基本的部分,又与后世学者之说深有关系者。此图即依周濂溪太极图及朱子《中庸章句》之说,就人心性上,分析理气善恶之殊,以展示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以说,此图乃着眼于儒教根本——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天人心性四端混为作图。此图半白半黑,上圆下方,上部画太极、天命、阴阳、五行之圈。自此,演绎心性,中央心字上,对立“理之源”“气之源”之分。自理之源演绎四端之情,自气之源演绎可善可恶之七情。但善恶之分在意几②。又于四端下有诚字圈,七情之下有敬字圈,恶字之下有欲字圈,以示圣人、众人之分。又于三者之间有数条连线,以为虽自暴自弃,近于禽兽之人,固有一条光明之理,未尝无善,那么众人于此,如果能变化气质。敬以存养,敬以省察,作之不已,乃可为君子。君子成功,则参天地、赞化育之域,又可以至之矣。权近此思想,即本于周濂溪所谓“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之言敷演而成。要其言,人之本性具有感性的方面与理性的方面。而感性的方面,易诱至动物的欲望,则常须以理性克服之,使无以横出作恶。
《天人心性合一之图》是易图学中太极图的一种。易图学是在象数派中发展起来的。易学象数派盛行于汉代,但现在所见的易图却首先是宋代象数派的创造。宋代的象数派,赞成“象由数设”的观点。那么数的本原又是什么呢?就是河图洛书。“洛书者,数之源也。在宋代人看来,河图洛书是数的苯源,数是卦象的本源,这是他们创造河图洛书的基本动机。在此推动下,出现了一大批易图和易图作者。用图像去解释某种思想,是当时许多思想家的共同愿望。正是这种愿望,才使创作出来的易图广泛流传,形成浩浩荡荡的易图学潮流。易图有助于既成思想的流布,它把道理图像化,使这些道理一目了然。图像本身的审美价值使人们在获得知识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因而它起到了单靠文字所起不到的作用。无论是义理还是象数,突破都非常困难,易图学的兴起,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易图学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是朱熹《周易本义》及《易学启蒙》的问世。朱熹把九幅易图放在他的易学著作之首。从此以后,所有的易学著作,几乎是无图不成书了。正因为如此,权近的《入学图说》中才会有影响深远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图》。
二、《天人心性合一之图》解析
《天人心性合一之图》极其精微,可以为权近著述之自眉,权近学问之精深,可由此而窥知。图之精妙之处,表现在以下几点。
1.酷似人形。天人合一
《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上部为圆,下部为方,俨然一个半身人像。从图中可以清晰分辨出头、颈、肩以及腹部。之所以画成人形,是为了状天人合一之理,故名之为《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古代哲学的起源,从天人关系开始,围绕天人问题的讨论而形成。其发展的总趋势是:最初,天具有绝对的权威,人仅是天的顺从奴仆;后来,天的绝对权威下降,人的作用、地位相应提高;最后,天的权威继续下降,人的作用、地位进一步提高,强调天人的和谐、均衡、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肯定。《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说卦》还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道、地道指的是自然法则,人道指的是社会法则,特别是伦理法则。《易传》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伦理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
整体。这是《易传》天人合一观的特征。
《乾·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曰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大人”指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他的道德与天地相配,效法曰月之普照万物;遵循自然法则按时令顺序行事,其前途或凶或吉,虽不经人筮却与鬼神之意相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要效法天之德,像曰月之普照万物那样无私,人要遵循自然法则,按法则行事,无往不吉。《易传》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自然法则行事也要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天自身具有刚健的品格,人遵循天道行事,自然要自强不息。《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本身就是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顺天行事,得天之助,趋吉避凶。《系辞》说:“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白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它将别人的保佑只视为外在的,认为如果人能讲信用,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一个人如果既能得到天的帮助,又得到人、特别是贤人的帮助,就无往不利。权近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巧妙结合起来,蕴涵了天人合一的精深思想。他说:“就人心性上,以明理气善恶之殊,以示学者,……人兽草木千形万状,各正性命者,皆白一太极中流出。故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一草一木各一太极,而天下无性外之物。故《中庸》言,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呜呼,至哉。”在此基础上,他又着重解释了“五常”、“四端”、“七情”等心性问题。他说:“心之虚灵知觉则一而已宜矣,然语其虚灵之所以为体,则不过五常之性,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语其知觉之所以为用,则不过四端七情之感,而万事万物之变无不管。”又说:“四端属于性发,而七情……其所发,或有不中节者,不可直谓之性发。”权近还提出了天人相类相通的神秘学说。他指出:“盖天地万物,本同一体,故人心之正,则天地之心亦正,人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是天地之有灾祥,良田人事之有得失也,人事得,则灾祥顺其常,人事失,则灾祥反其正。”
2.太极即理。化生阴阳
《天人心性合一之图》最上端即“太极”两个大字,下面即是人头状的回互阴阳鱼。由此可以看出此图本于周氏太极图。但不同点在于他在图说中的解释是太极即理,理统摄万物,理为气之本,气再化生阴阳。在《三峰集卷十·心气理篇注》中说:“理为心气之本源,有是理然后有是气,有是气然后阳之轻清者上而为天,阴之重浊者下而为地……天地之理,在人而为性,天地之气,在人而为形,心则兼得理气,而为一身之主宰也。故理在天地之先,而气由是生,心亦禀之,以为德也。”显然,他所说的理,既能生万物,又能统辖万物,甚至还可以创造客观规律性。
权近的学说本于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他继承朱子“理是万物的本体”的思想。朱熹以太极为理,阴阳变易之理即是太极。就筮法说,太极指画卦的根源。当其未画卦之前,太极只是一个理,而两仪、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之理已混然于其中。一理之判,始分出或散开为一阴一阳,则为两仪。此一阴一阳又各分出一阴一阳,则为四象。其上又各分出一阴一阳,则为八卦。如此层层推出,以至六十四卦而至于无穷,如同树根生干,干生枝,枝生叶一样。太极分出两仪、四象、八卦之后,太极之理又不离乎两仪、四象、八卦,而寓于卦爻象之中。照此说法,这种关系乃不即不离的关系。但从画卦的程序看,总是有太极之理,方有阴阳画卦,此即“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权近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理。一理散之而为万物,合之则又归于一理。理是万物的始生点,也是万物的归宿处。一理弥漫涵盖天地,统摄万物,而又能退藏于微隐,万物统一于它。理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理在天地之先,天地是在理以后形成的。天地有生灭成毁,而理是无始无终的,是不依赖天地万物而永恒、独立存在的。他在《入学图说》序中说:该图是“以周濂溪的《太极图》为主,参考了朱晦庵的《中庸章句》而作的。”由此可见,他对太极即理,此乃万物之本的观点是深信不疑的,并加以细致的解释和阐述。
3.黑白相间,阴阳互补
此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相间。白为阳,黑为阴,表示着阴阳互补。阴阳是一对特殊的矛盾,二者既矛盾又统一。统一即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
阴阳互补,正是天地万物的反映。天与地、曰与月、暑与寒、昼与夜、刚与柔、健与顺、明与幽、进与退、辟与阖、伸与屈、贵与贱、男与女、牡与牝、君与民都被纳入到阴阳范畴之中。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为阳,一方为阴。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伴而生,有阴即有阳,有阳即有阴。举凡向上的、光明的、暑热的、刚强的、健壮的、显露的、前进的、开放的、伸展的、尊贵的一方即为阳,而表现为向下、暗晦、寒凉、柔弱、顺承、幽隐、后退、闭闻、屈缩、卑贱等属性的一方则为阴。阴和阳这两种属性相比较而存在,因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而且,没有对立一方的支持和补充,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也不能成就某种事物。如只有光明没有黑暗,构不成昼夜;只有暑热没有寒凉,构不成四时;只有动而没有静,则形不成变化,等等。也只有阴阳兼备,事物才能完成其本性。因此权近在他的图中说:“神发于阳,形成于阴,质具于中,气行于外。”
4.五行之说,化生万物
在《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位于人形的颈部,十分明显。这足以证明权近继承了周濂溪的五行学说,认为阴阳生五行,五行化生万物。
阴阳生五行指“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变合”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由阴阳交互作用而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按顺序发生作用,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
金木水火土早期被称为“五材”,“五材”也被作为五种基本物质,后来人们又进一步推广,把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按五行分类,反过来又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这五种物质构成的。世界既然由这五种物质构成,那么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早期思想家根据它建立了最初的规范图,五德终始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五行气的循环决定着王朝的兴衰换代。比如黄帝时,土气盛;大禹时,木气胜;商汤时,金气胜;周文王时,火气胜。这种学说影响如此广泛,以致秦朝建立时,推定自己是水德。因为水克火,自己应该代替周朝做皇帝。汉代初年,为推定自己的五行属相,发生了许多争论。有人说,我们推翻了秦朝,土克水,应该是土德;有人说不对,秦朝根本不该算一个朝代,我们应继周代之后,为水德。
以上的五德终始说正是由五行生克循环推导出来的。五行生克循环就是五行之气的生克循环。春天,木气胜;夏天,火气胜;秋天,金气胜;冬天,水气胜。土气胜,则一年四季兴旺。这本来是用五行说去解释冬寒夏热春暖秋凉,反过来,阴阳家却说这是五行气的循环决定着四季的交替。四季交替决定着万物生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必须根据四季的交替来安排。这样,五行气的周年循环就决定着世界上的
一切。
权近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中金木水火土处于图的显著部位,足以证明他对五行学说的看重。既然世上一切都由这五种物质构成且生克循环,那么,四季的更替、朝代的更迭都是顺乎天意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权近所处的时代正是高丽末期,不久高丽王朝就被李朝政权所取代。权近也将这一历史变故看淡了。另外五行之间的关系正是世间一切事物的规范图,一切事物都应有一定的原则去规范它的行为。人间道德层面中的五行即仁、义、礼、智、信,也规范了人的种种行为。
5.理先气后。性情之分
《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中头部与身体连接之处有一个“理”字,中心部位有一个“性”字,“气”和“情”字位于心的两端。由此可以看出“理”和“性”的重要地位。权近在《三峰集卷十·心理气篇注》中强调“理”的绝对权威,说:“理为公共之道,其尊无对。”在性、情、善、恶之分上,权近将周濂溪的观点与朱熹的观点合二为一。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善”“恶”字、“敬”字圈、“欲”字圈、圣人之性、四端和七情。周濂溪是理学开创者,他的人性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由性一元论向二元论的过渡环节。他是继汉代学者把阴阳引人人性论后,进一步把刚柔观念引入人性论,用以和善恶相组合。他认为学习圣人,要领是无欲。他的观点是吸取道家主“清静”和佛家主“寂静”的观点而提出的。他对思想界的影响很大,被后世理学家称为发千古之秘的大贡献者。对性的看法,权近更多是受朱熹的影响,明显可以看出他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中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理派生的,而“气质之性”是气派生的。朱熹说:“天地之性,则太极本然之妙,万殊之一本也;气质之性,则二气交运而生,一本而万殊也。”又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朱熹认为天命之性具备了大至君臣父子之理,小至万物具体之理,而其中主要是仁、义、礼、智之理。又说“理”是至善的。而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由于气的清浊不齐,而决定性有善有恶,气质之性有善恶的不同。他还在《朱子语类》中说过如算命推五星阴阳交际之气,当其好者则至美,逢其恶者则不肖,又非人之气所能预也。朱熹区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为了阐明人性善恶的原因,解决中国哲学史上性善、性恶的争论。
朱熹还从“心”的体用关系来论述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在《朱子语类》卷五中说:“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性也;恻隐,情也,此是情上见得心。又曰‘仁义理智根于心,此是性上见得心。盖心便包得那性情,性是体,情是用。”又说:“心有体用,未发之前,则心之体,已发之际,乃心之用。性者,心之理;情者,性之动,心者性情之主。”性是“心”的体,理是静而未动;情是“心”的用,即“性”的动;心是性与情的精神主体。这里,作为“心”的用的情,是处于发动中,是有善有恶的。
权近秉承朱子思想,在《三峰集卷十-心气理篇注》中说:“心则兼得理气,而为一身之主宰也。故理在天地之先,而气由是生,心亦禀之,以为德也。”可见,权近对朱子思想体悟之深。
6.承前启后,融合创新
权近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图》是对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继承,并试图将程朱理学图示化、通俗化,以达到浅显易懂、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时又有他融合中国易学思想,结合自己学习体会,阐释自己独到观点之处,
关于权近《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中所包含的程朱理学思想,李混曾作诗并作注予以评论,诗云:“阳村图说尽为奇,状到天人合一时,只恐犹多强牵缀,恨无真眼订吾诗。”自注说:“入学图说,说道理尽细密,但以心字,状天人合一之理,巧则巧矣,恐未免杜撰牵合之病。”李混在肯定权近《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中阐释道理详尽的同时,也指出该图“状天人合一时”又“多强牵缀”,而“恐未免杜撰牵合之病”,可谓一语中的。其后,韩元震也曾议论说:“且是图标榜天人心性合一之理,而分析太甚,名实不同。以理为气,心与性、情与意、四端与七情、分为二物,结局是认二体、二用,不复见其诨融无间之妙。”虽然如此,但理气、心性、情意、四端七情以及二物、二体、二用等理学重要概念在权近图中已经尽有。这对程朱理学在李朝初期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权近的《天人心性合一之图》虽然本于周濂溪和朱熹的学说,但也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他把自己的观点特别放到了儒教原本最高的理想“天人合一”里。他尽量引导读者把天人关系连接起来。例如:“心之虚灵知觉,则一而已矣。然语其虚灵之所以为体,则不过五常之理,而万事万物之变无不管。”“四端属乎性发,而七情……其所发,或有不中节者,不可直谓之性发……”在权近看来,所谓天人合一的儒教思想,特别是在把握了心性问题之后才能达到的,因而他把着力点甚至放在说明“五常…‘四端”这样的心性上。他的学说表明,他既探讨周濂溪、朱熹等前人探讨过的问题,又经过自己的研究,通过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对性理学进行了新的扩充。
《天人心性合一之图》反映了权近的伦理学说和社会政治观。他把“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当中,为李氏王朝的封建秩序制造理论根据。他认为“五行之理”即为“五常之性”,就是说,五常(仁、义、礼、智、信)之类的人伦只不过是“天地之理”在人间的体现而已。他说:“夫人得天地万物之心以生,所谓仁也,是理俱于吾心。”又说:“人伦曰用之间,莫非天命之流行发现,汝在父子则当亲,在君臣则当敬,以至一事一物之征,一动一静之际,莫不各有当行之理,流动充满,无小欠缺,是孰使之然哉。皆上帝所以开导启迪于斯民,使之趋善而避恶,以不昧于其所适从也。”基于这种儒家伦理观,他极力为李朝封建社会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天经地义性作辩护,把李氏王朝说成是李太祖受天命而建立的国家。强调历代国王应当遵循理学,实行儒学的王道政治。
在他看来,为了实行这些封建伦理纲常,人人应当明天理,禁人欲,其修养方法是“常存敬畏而必加省察”。他所理解的“天理”,实质上即“仁、义、礼、智、信”的纲常伦理,“人欲”则指人们的生活欲望。他使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的教条,这完全是一种禁欲主义。他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此言重义轻生之事,以明老氏养气贪生之失。”
综上所述,权近堪称15世纪李氏朝鲜初期程朱理学的思想代表。他的以《天人心性合一之图》为首图的《入学图说》网罗诸说,次加己说,最著于世。盖其书为朝鲜儒学图说之鼻祖,且其裨益后学。以及影响于后世深大,足见其在朝鲜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