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川南晚清民居的建筑特色——以福源灏民居为例
2010-01-15陈吟
陈 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浅析川南晚清民居的建筑特色
——以福源灏民居为例
陈 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清代是川南传统民居发展的高峰期,作为一座修建于这一时期的典型川南民居建筑,福源灏民居体现出轻盈明快的结构造型、亲切合宜的空间尺度、温润秀雅的审美追求等建筑风貌与审美特征,是研究这一时期及这一地域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
川南民居; 晚清; 福源灏; 建筑风貌; 审美特征
四川民居是我国最古老也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建筑类型之一,从商周时期成都十二桥的干阑木结构雏形,到东汉穿斗式、抬梁式木构架形成,两千多年民居建造的发展和积累,使四川民居成为了中国民居建筑中独具鲜明地方特色的一朵奇葩。由于地域广大,再加上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民族、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蜀中不同地域的民居呈现出不同的建筑风貌与审美特征——“川东更多俊俏轻灵,川南更多通透开敞,川西更多平和素雅,川北更多敦实粗犷,川中更多精巧秀丽。”[1]
川南地区泛指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和内江,其境内山、丘、谷、坝、溪、河密布,竹、木、石、砖等建筑材料丰富。在清代前期,由于来自湖广、陕西等省的移民众多,带来了移民所在地的建筑格局和营造手段,与当地建筑相融合,形成了川南民居建筑的多种类型。因此,清代是川南传统民居发展的高峰期,其主要特点是类型多样、规模宏大,带有地方特色的四合院制度日趋成熟,特别是多天井、大族群的四合院更为富商所热衷,不惜花巨资建造,福源灏就是一座修建于这一时期的典型川南民居建筑。
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的福源灏始建于清嘉庆以前(公元 1796年),最初为一大贾邓姓所有。嘉庆初年,奉政大夫陈宏泽购得,更名为“福源灏”,意为富贵源远流长之地。光绪初年(约公元 1875年),其后人陈兆贤对福源灏作了改扩建。光绪壬辰年(公元 1892年),陈福源扩建新花厅,自此,便形成了融衙门公堂与民居一体的晚清风格民居建筑,并完好保存至今。从这座建筑上可以一窥川南晚清民居的建筑特色。
1 轻盈明快的结构造型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国古建筑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木构架体系,大到宫殿、寺庙,小到村屋、农舍,均以木结构为主。川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大多采用穿斗木构架体系,福源灏整个建筑平面近似长方形(图 1),其主体建筑占地面积4 500m2,由大门、二门、过厅、正厅、敞厅、厢房、花厅、戏楼等组成,除正厅为抬梁式木构架以外,其余各房屋皆为穿斗式木构架,表现出轻盈、灵巧、素雅的风格。墙面除了正厅为砖墙以外,其余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或素面罩油的木板壁,与深棕色的木构架形成清新明亮的对比。福源灏的屋顶都为出檐较大的悬山式(图2),屋面挑檐深远,出挑方式多用单挑和双挑,有的出挑加挑斗童柱,有的出挑加撑弓,其造型十分活泼生动。“大出檐”可以说是川南民居的显著特色之一,它既可保护墙体,又可创造一个较明朗的生活空间,在外观上展现出向上飘逸的形态。
图1 福源灏(原凤凰庄)平面
图2 大屋檐
福源灏所有建筑的屋面都覆以独具四川特色的小青瓦,无论过厅、正厅、正房、厢房、花厅、戏楼,还是高度、进深不同的其他院落,都由屋面连接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虽是联天盖地,却毫无阴暗压抑的感觉,兼之房屋随着地势起伏而产生的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俯视看去,犹如一群展开翅膀的黑色飞燕,在青山绿水间飞翔,给人以轻盈秀美的感受。
“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这一民间谚语道破了川南晚清民居的建筑风貌和外形特征。黛黑色的小青瓦、棕色的木框架,白色的竹编泥墙,着力表现着材质的自然美。同时,这种结构和用材还很好地解决了夏季川南气候给居住带来的桑拿式的闷热,穿厅过堂地将室内的湿气排出室外,使室内通风、透气,同时也解决了室内潮湿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这一系列结构、造型的组合,虽然没有石材建筑的恢弘气势和琉璃庙堂的富丽堂皇,但是这种自然、实用的外柔内刚展示出的质朴、含蓄和轻灵,显现了川南民众秀外慧中、刚柔并济、灵巧善变的性格与气质,很好地融合了传统民居建造理念和川南民居建筑特色。
2 亲切合宜的空间尺度
图3 福源灏大厅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历来极为严格,长幼尊卑、内外有别、清污分流、合理交通等都是必须在建筑平面布置上体现的原则。因此,中轴线在建造中具有主宰性的作用,不仅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整个平面的布局都以它为中心向外延伸,形成主次分明、严谨对称的形制。然而在川南民居中,往往有明显的中轴线却又不受中轴线的束缚,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其他各小院组合随宜、错落有致,体现出一种自由灵活的平面布局。福源灏即是如此,主要房屋四行七列,其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大门、二门、过厅、大厅、敞厅、堂屋。大厅(图3)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建筑,成“凸”字型位于正院之中,由一堂两厅组成,整个空间高大宏阔、肃穆威严,但除了大厅处在的中轴线以外,整个建筑群利用曲轴、副轴,左右的花厅、厢房、门窗、天井均根据实际需要成不对称分布,它们的空间尺度也不单单追求大,而是使建筑空间大、中、小结合,得体适度,层次丰富,有小中见大的效果。在纵横发展组成的重重深院中,建筑物随着地形蜿蜒多变、曲折迭进,充满了自然情趣,室内外空间因此得以交融,形成通透开敞、外实内虚的视觉感受。
其次,福源灏民居建筑群有一特点是大院套小院,院中又有院。除前、正、左、右四个较独立的大庭院外,其余各院中的主要卧室,都套有起居室、佣人房、梳洗间和天井,独成一个小小的天地,各院落自成一体作为生活单元而独立,又互为一体成为整个宅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存在。“小天井”(图 4)在此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连接作用,川南民众十分善于巧妙地运用天井,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布置有天井,并常以天井数目的多少来形容住宅规模的大小,天井往往具有通风、排湿、采光、排水、绿化、晾衣、休息、劳动、交往等多种功能,它将庭院、敞口厅堂及走廊等室内外空间连成一片,将建筑空间结合环境自由延伸,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映生辉。福源灏整座民居建筑中共布置了48座“小天井”,其中有大正方形、小正方形以及狭长的长方形等各种形态,它们不拘泥于一个固定标准,而是随着房屋和院落所处位置的需要而随机布置,看似毫无规律,但是人身处其中悠游行走,却可以从一重重院落、一座座天井交错递进而形成的光影变化中,获得音乐般流动的畅快感受。
图4 重重天井
3 温润秀雅的审美追求
图5 福源灏荷花塘
川南虽为富饶丰庶之地,但历来战乱频繁,人民饱受深重的苦难,因此极为珍惜简朴宁静的生活,鲜有大红大绿的渲染与大富大贵的审美追求。川南民居极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大都依山临水,后高前低,在不破坏原有环境的前提下适应环境并与之融合。福源灏民居位于富顺县东湖镇卷坝村,在沱江冲积平原之上,前望缓缓流淌的沱江,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对岸的青山古楼,一种超然尘世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建筑群内,左右各有一座荷花塘(图5),荷花盛开之时便是赏花、游玩的优美之地,吟诗作赋,为庄园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在建筑群后部又建有一座园林,园内堆山垒石,置满盆景盆花,栽有竹子、银杏树、龙眼树与柏树,花香满园,密林掩荫,十分幽雅。
福源灏的细部与装饰风格,也大多较为清淡素雅、简洁大方、温润柔丽。整座建筑群内各立柱的石础上都饰以精湛的石刻(图 6),廊道的高墙上也都画以精细的壁画,而最值得称赞的是其木材经过精雕细琢具有巧夺天工之美,各厅房的门、窗、隔扇、罩、挂落、挑枋、撑拱、带瓜柱等部位都广施雕刻(图 7~图 9),主要采用“福禄寿喜”、“琴棋书画”、“吉祥如意”、“动物花草”等多种题材,形象生动自然,雅致的图案与精巧的镂空构成了福源灏木雕的两大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出川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木雕的选材十分重要,福源灏内所选用的木材大多是上等楠木,尤其是门、窗、隔扇部位,楠木的特点是木纹细腻、不易腐烂,而且具有防潮和隔热功能,这些特点为川南地区木材的精美制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川南是一个相对潮湿多雨的地区,楠木制成的门窗不仅能够防止湿气的侵入还能散发出特别的香气,而且越是阴雨天这种馨香越浓烈,因此楠木窗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尤其适合在川南这样潮湿的地区使用。另外,文字装饰也极有特色,大门两侧的石柱上刻饰的楷书楹联“岸外大江朝看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门前群岫拱欣云飞南溥雨捲西山”,写出了福源灏良好的建筑位置和自然条件。大门后经过平坝是前厅,前厅的石柱上也刻以楷书门联“文榟瑞芝秀挺嘉国,霞毂烟缬光照曲门”,渲染出厅里的绿映光照。简洁朴实的建筑风貌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但体现了福源灏的文化、历史特色,还表达了民居主人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进而传达出人们的祈愿和审美追求,这是一种在满足居住功能之外的精神追求。
图 6 石刻“松鹤延年”
图7 撑拱木雕
图8 天井内石雕与木雕
图9 屋檐下木雕
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形成了川南地区建筑的独有特色,从民居宅邸,到庙宇陵寝,再到街巷市集,无不呈现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和审美特征。作为晚清时期代表作品之一的福源灏民居,虽不能穷尽川南民居独特的建造手段、技术和风格,但仍能较为集中地展示出其轻盈明快的结构造型、亲切合宜的空间尺度、温润秀雅的审美追求等特点,是研究川南晚清民居建筑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挖掘这一传统民居的建造风格和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于历史建筑的了解,更能在实践中对当今的居住建筑设计起到启示作用,从而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建筑文化。(注:本文被评为 2009年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优秀学生论文。)
[1]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民居[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 李吉金.川南民居福源灏[J].建筑,2001(11)
TU241.5
A
2010-01-22
陈吟,博士生。